學生由小學進到中學學習,一般都要經過學習環境、人際關系、學習方法等方面的適應,適應得快,學業上一馬平川,突飛猛進。反之則學業陷入低谷,一蹶不振。因此,抓好中小學的銜接工作十分必要。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應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處于童年晚期,這個時期的孩子的心理發展處在一個從幼稚走向逐漸成熟的變動時期,在這個時期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可以使學生一生受益。
1、應要求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改變學習的無序狀態,減少學習的隨意性,使學生的學習逐漸由自發轉為自覺。
2、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
3、養成上課主動作筆記的習慣。記筆記要求學生記重點、記難點,根據自己情況記要點,而不是照搬板書。
4、養成讀課外書的習慣。課外閱讀量決定著學生知識的廣度和濃度。閱讀量大的學生進入高一級的學校學習往往接受能力和適應能力都較強。教師應對學生的課外閱讀給予指導和檢查,使之形成習慣。使學生把讀書作為一種人生樂趣,一生以書為友。
二、轉換課堂教學方式,增加課堂知識含量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高年級學生在認知能力方面有了相當的發展,能運用概念進行抽象思維,求知欲特別旺盛。他們不滿足于課堂上拖沓的節奏和單一的信息刺激。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以發散的方式增加一些新知識,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為進入中學打好基礎。
三、增強學生的適應能力,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學生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往往決定學生到中學后能否很快適應的主要因素。在小學高年級段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教師要改變那種一包到底的保姆式教育。
1、 先在觀念上要為學生灌輸獨立意識,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和
教師一樣是獨立的個體,學習是自己的職責,自己要為自己行為負責,一分勤勞一分收獲
2、加強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教學上要舍得放,多給學生一些思考和想象的空間,把獨立自學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
3、把教育的觸覺深入到學生的心靈。使他們從小學會樂觀積極地對待生活,增強自信心,積極地面對困難,去爭取學習上的勝利。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