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評論專欄作者 熊丙奇
近日,湖北某高校計算機專業應屆本科畢業生連峰“回爐”讀技校,開學才兩周竟語出驚人:“我的大學真是白讀了!”“大學里學的知識很空,派不上用場。”(9月12日《楚天都市報》)
本來,一句“大學真是白讀了”,并不能說明什么,可就是這樣一句感慨,卻成了輿論關注的話題。這實在耐人尋味。有人說,“大學白讀了”,首先要找學生自己的原因——自己為什么沒有努力,虛度光陰?有人說,四年大學的學習,為什么還沒有兩周技校給學生的收獲大,大學的教育確實很成問題;還有人說,大學其實沒有“白讀”,只是定位不同而已,因為如果想學馬上能派用場的技能,當初就不應選擇上大學,而應選擇上職業或技術學院……
敢情不少人都認為這個學生的大學四年確實完全“白讀”了,所以將他的話作為立論的基點。而令人深思的是,對于這個基點,沒有多少人懷疑,也就是說,“大學白讀了”在公眾的判斷中,不是一個學生的一時感慨,更是一種現實。這種現象的存在,于今天的大學而言,才是真正的困境——大學教育的聲譽不再,公信力不再。或者說,大學給了大家太多相信其“讓學生白讀”的理由l 技校兩周強過大學四年?]
大學對人才培養不重視,已是多年的頑疾。教育部曾為此開展本科教學評估,推出本科教學質量建設工程,但是,本科教學評估中的弄虛作假、形式主義,沒有起到推進教育質量的正效果,卻變為讓學生參與造假的反教育。最近關于高校教學名師評選曝出的九成當選者有“官職”的消息,讓大家見識到高校行政領導如何爭名奪利,而不是真正重視教育質量。在教育行政化中,教育不是對學生負責,而是對上級、對政績負責。
我國諸多大學,尤其是位列985、211行列的學校,現在都一心追求把自身建設為研究型大學,于是在對教師的考察中,科研占了很大比重,這直接導致了教師不關心教學而關心科研,把主要的精力投向科研工作,不愿意在第一線教學中“浪費”太多精力。在這種環境中,學生被“放養”,成為一種常態,有的大學生,從大一就開始在外實習、打工,而大學畢業那一年,則完全圍著就業轉,沒在大學里學到多少東西,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樂觀人士曾預計,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難,將成為推動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力量——當很多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時,大學必然會有壓力,繼而對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及競爭力。這種來自市場的壓力,遠比政府的行政評估更有效。可是這一預計,至少從最近幾年的現實看,落空了。雖然今年幾乎所有事實都表明大學畢業生就業十分艱難,但早在7月初,教育部門就宣布就業率就達到68%,以至于“被就業”一時成為網絡熱詞。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要想不讓“大學白讀了”演變為一種普遍現實,除了建議學生珍惜機會、做好規劃之外,大學應該做到不給他們以“白讀”的可能,所謂寬進嚴出,如果“白讀”的學生都可以畢業,那么,上大學的意義何在,大學給了學生怎樣的教育,就真值得懷疑了。
(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百度搜索更多內容:技校兩周強過大學四年?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