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江蘇高考高分作文被指抄襲http://www.51fsjj.com/news/news39_126421.html ) “這是一篇奇文,奇在行文既激情灌注,又冷靜乃至冷酷……奇在表達的起手不凡而又新意迭出。”這是一位江蘇高考語文閱卷組專家的高度評價,點評的是今年江蘇高考的一篇高分優秀作文。6月28日,這篇作文及評價經媒體公布后,引得無數人拜讀并推崇。但幾天后,這篇高分作文居然被指是抄襲。
一篇專家高度評價,人人拜讀推崇的高分高考作文,結果卻被定性為“仿寫”,這確實具有戲劇性。可這黑色的幽默所激發的反思,應當指向何處呢?
[本文來源:http://www.51fsjj.com/news/news39_126424.html 熱議:仿寫的高分作文在打誰的臉?]
我以為,首先要指向在現行的教育模式。應試教育的“填鴨式”灌輸教學法無處不在,把一篇作文分成固定的套路講解,如同分析一道應用題,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開頭、結尾,有什么套路,常規方法怎么寫,不但要學生記下,還要付諸于具體作文中。可以說,從學生接觸作文的第一天開始,就失去了“作文”的基本內涵,在“照搬照抄”、死記“樣文”情況下,學生失去思考和觀察能力,想不“仿寫”都很難。
“超過一半的學生作文缺乏真情實感。”去年底,江蘇省教育報刊社舉辦的中學生作文競賽中,不少評委提出了自己的擔心:孩子們的作文編造痕跡明顯,內容雷同,套路化現象嚴重,虛假作文正在扼殺孩子們的“真”。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谷力認為,我們的作文教育沒有把真實表達、真實感受作為作文的第一要義,存在著有意無意迫使或鼓勵學生弄虛作假、胡編亂造的問題。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3.3%的人承認自己在上學期間曾編過作文。另據《成都商報》報道,成都某小學四年級學生的作文中,班上40多個孩子有30多個寫的是自己如何智斗人販或小偷,其中26人承認自己是瞎編的。
作文教育變成一個單純的寫作技巧訓練,套路化、形式化、雷同化成為一種既定事實,如果再加上猜題、背題這些考試技巧的運用,高考作文“仿寫”就不難理解。
作文教育都以應對考試、獲取分數為中心,沒有培養情趣、開拓心靈的教育活動,沒有正確的作文觀,如此這般,想讓學生個性寫作都很難。尤為重要的是,作文撒謊現象嚴重的背后,又豈是一個教育模式的問題,整個社會誠信的缺失,才是真正的禍因。(重慶商報)
百度搜索更多內容:熱議:仿寫的高分作文在打誰的臉?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