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有一天,你上小學的兒子拿回一張數學成績單,上面赫然寫著:28分,倒數第一名。作為家長,你怎么辦?憤怒、驚訝、安危、體罰……所有的做法我都表示理解,但是這個28分,卻無論如何是難以更改了。不錯,這是我的真實經歷,使我獲得這個經歷的人,是我兒子,當時他上小學三年級。
面對著那份28分的卷子,我和丈夫各懷了一份焦急、忐忑,但卻不知如何與年紀尚小的孩子談論這件事情:說得重了,怕傷孩子自尊心;說得輕了,又擔心無濟于事。最后,經過反復思考,我和丈夫決定成立一個"家庭數學研究所",用實際行動幫助兒子提高數學成績。
我們將那份具有歷史意義的試卷攤在飯桌上,和兒子一起,各執一支筆,逐題演算起來。雖然那些題目都很簡單,但我們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輕視,而是懷了小學生才有的真摯專注的神情,計算、謄抄、檢查。最后,我們幫孩子分析了失分原因:第一題基本概念不清;第二題,審題不仔細,導致會做的題反而做錯;第四題,漏做了,說明平時學習馬虎已經養成不良習慣,應引起家長注意;第六題,只做了一半,思路正確,但缺少靈活性,說明知識掌握過死……
從那以后,每個公休日就是"家庭數學研究所"工作的時間 。那時,我們一人一支筆、一個本,埋頭不停地寫呀、算呀,好像蠶在吃桑葉。有時候為了一個問題,大家爭論不休,都想說服對方;遇到難題,就都皺著眉,拖著腮,一副苦思冥想的樣子;遇到比較簡單的題,大家就比著看誰做得快……
其實,這個研究所的研究課題何止局限于作業和考卷上呢?上學要路過一個商場,我會就地取材得給兒子出一道題:商場的一面墻全部采用玻璃來裝飾,分四層,一、三層各用相等的玻璃六整塊,二層比一層少用一塊,四層比二層少用兩塊,這面玻璃墻共用玻璃多少塊?
到公園,路遇一個小女孩,我們隨即編一道題:你和她現在一樣大時,她才3歲,你今年9歲,問她今年多大?
兒子饒有興趣的聽著,嘴里不停地計算著,或對或錯,我們獲得的都是一種交流的幸福和響應的滿足。經過努力,兒子的數學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數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日記里寫道:"我要學好數學,將來當一名數學家。我要做到:不懂就問,勤奮好學,不能像過去圖省事抄答案,也不能因為打球誤了上課……
評論:當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時,父母應該積極地幫助孩子分析問 題,解決問題,讓他在興趣的帶領下,取得好成績。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