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復習如何進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常年執教高三,也算積累了一些經驗。筆者以為,語文復習尤其要克服以下幾個錯誤思想。
一、重做題輕讀書。有不少教師和學生熱衷于大搞題海戰術,一是深信“量的積累會引起質的飛躍”,甚至寄希望于同高考題撞車;二是對鋪天蓋地、泥沙俱下的復習資料失去鑒別力,覺得這也好那也好,于是統統采取“拿來主義”。殊不知,題目做多了,勢必減少了讀書的時間。這樣囫圇吞棗、昏天黑地地做下去,對提高語文能力沒有什么大作用。真正有效地復習應該是精練,舉一能反三,觸類能旁通,宜少忌多,宜精忌濫,宜巧忌偏。只有精練,才能保證有時間讀書。而只有廣泛閱讀,讀字詞、讀課文、讀作文、讀課外書,才能增強自己的語感能力,積累豐富的知識。“操千曲而后曉聲,觀萬劍而后識器。”劉勰這一著名的論斷所闡明的,也是通過大量閱讀才能獲得真正語文能力的道理。同學們,花時間去讀書吧,而不要整天拿題目來做啊做啊!
二、重語基輕作文。有相當多的教師和學生認為,語文基礎知識雖多雖難,但復習起來容易操作,復習起來心里塌實,復習效果也快而明顯;可是作文訓練起來就往往不好把握,也沒有這樣立竿見影的效果,即使多寫幾篇,也不一定能提高多少分。所以,有時間和精力總愿用在復習語基上,而不愿用在作文上。這種思想是錯誤的。語基復習固然重要,作文復習同樣重要。在近幾年高考中作文所占的比分已發生很大變化,已占整個試卷的百分之四十。教師輕視作文的復習,是對學生的前途不負責;學生輕視作文的復習,是拿自己的命運開玩笑。作文復習確實難以把握,但也不是沒有規律可循。我們可以先從《考試說明》的研究入手,明確作文的要求;再研究近幾年高考作文,把握其特點及其發展趨向;有計劃、有針對地從事作文訓練,同樣能夠提高作文水平。
三、重識記輕閱讀。這也是高三語文復習階段中常出現的一個不正常的現象。不少教師和學生認為,識記題有本可依,而閱讀題則活得很,非一日之功,只好靠基礎,靠天收,靠運氣。于是對閱讀這一大塊往往草草帶過、匆匆收場,甚至把它當作難啃的石頭而丟在一邊根本不復習。這是十分錯誤的想法。進入21世紀,閱讀已經成為人們求知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以學習知識、獲取信息的閱讀關系到我們的學習成績和生存質量,因此提高閱讀能力是中學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高考對閱讀能力的考查也一直是十分重視,分值高,評分要求嚴格。再者,做閱讀題也并非毫無規律。課本及報刊上介紹了許多方法可供借鑒,我們也可自己探索一些方法。
四、重理解輕表達。有相當多的學生以為,主觀表達題費力大,收益小,見效慢,練習起來往往事倍功半。于是,他們不學用詞造句,讓他們做“仿例造句”“擴展語句”的題目,他們的試卷上往往是空白;讓他們做閱讀題,他們也懶得自己去分析思路、概括段意和文章中心,只等著對老師的答案加以接受或否定。而一部分教師對此現象也往往遷就,自己直接報出答案。這樣的后果是,高考試卷上第四大題閱讀題,學生的答案往往是語言蒼白無力,前言不搭后語;第五大題語言表達題,得分率更是十分低下;不用說,這樣的學生要想在作文中拿高分,也猶如登天。因此,復習中,教師和學生都要重視表達的訓練,多說,多寫。
五、重資料輕教材。到了高三復習階段,復習資料肯定少不了。但不少教師和學生錯誤地認為,反正高考不考書上的,于是就將教材晾在一邊,一心只讀復習資料;甚至在一些學校,第六冊教材竟然棄而不教(為了應付會考,第五冊不得不教)。不錯,當今高考題大部分來自于課外,結合教材的題目看起來很少,但不等于說教材就沒有什么用了。認真分析一下高考試題,幾乎都可以依靠中學教材的知識來解決。教材提供給我們詞語解釋和用法、文學和文化常識、寫作格式、素材運用等知識和能力。尤其是文言文,試卷上的每個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每種句式的特點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應的知識點;特別是近幾年高考,有相當多的課文中現成的句子直接搬上了試卷。試想,如不熟悉教材,這些題目又怎么能答好?
六、重課內輕課外。長期以來,我們把高三渲染得過于恐怖,把學生禁錮得過于嚴密。學生一進入高三,便似乎成了大熊貓之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學生除了啃老師發來的一大堆資料,不得看電視,不得看報刊,不得走出校門。學生也由對高考的誠惶誠恐轉而對老師的唯唯喏喏,,恨不得一下子把老師的東西嚼爛了吞進肚子,換得大學的門票。其實,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中處處可以學語文,復習階段也是如此。看看近幾年高考語文試題(尤其是作文),我們就不難發現,高考試題簡直可以說是社會生活變遷的晴雨表;它要考查的不僅僅是學生的語文能力,更是對生活的評判能力。不用多說,知識面狹窄、能力匱乏、時代感不強,是根本做不好的。所以,我們應當倡導學生多讀讀課外的《語文報》《青年文摘》,多看看電視上的“焦點訪談”“實話實說”,多寫寫觀察日記,多議議社會熱點。如此這般,一定能夠拓展視野,啟迪心智。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