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f7 t( ?7 Y* v8 @ a% d$ F0 g; \5 M5 {+ p% }
{, V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學習提高的結果。我接觸過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沒有一個是輕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優秀的母親甚至說:很多人都認為我很輕松,說你的孩子那么優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連晚上睡覺其實都有一個眼睛是睜著的!好母親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親是,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甚至教師都已經找孩子談話了,她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存在。1 g5 ~3 V+ B( L& u6 z9 V" r8 N/ K [# F7 h
全國首屆杰出母親沈麗萍同志是個畫家。她為了學畫,不僅上了大學,而且還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不僅買了書籍,而且還參觀了數不盡的畫展,聽了數不盡的學術報告。可是卻從來沒有意識到培養孩子也應該花時間,直到孩子因為空難導致身體嚴重殘疾之后,她才開始真正學做母親,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終幫助孩子戰勝殘疾,成為被挪威人民贊譽的“中國英雄“。& y2 y! m( \ H5 x# s. \2 C( D Z/ A3 C1 Z' g- b, n5 `0 U
進入21世紀,信息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任何崗位都要求培訓、考核,但似乎只有生養、教育孩子不需要培訓,好象自動就會上崗而且永遠不會下崗,其實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每一個人在做父母之前都要學習相關的知識,關于怎樣做父母的意識和知識準備得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 _: ^: R6 v& c7 `5 O0 o
h- l; L
第二句: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4 K" u/ y' n9 A! m1 o
) l' X4 X5 q( H
@$ L9 R- b0 B# h
我接觸過數百位優秀的父母,他們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就像沈麗萍所做的那樣,如果還是由她親口所說,人們是不會想到她在兒子王嘉鵬的成長背后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她的同事朋友們都說:你除了當時飛機掉下來沒有辦法外,其他的你都做到了極致,你沒有耽誤這孩子。可是要做到這一點又是多么不容易啊!2 q3 {. `; d8 p: P' g
有些人可能會說,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識一個,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嗎?其實,文盲并非不會教育,這些父母同樣是教育孩子的高手。9 k- Z2 S1 f% w7 W9 N- [6 a; S
《焦點訪談》節目曾介紹過世界中學生奧數金牌獲得者安金鵬的事跡。他家里極窮,考取了重點中學,卻沒有錢上,父親說讓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學還沒有工作呢,更何況你能不能考上大學還不知道。但母親堅決不同意,將家里唯一的一頭驢賣了。孩子在中學里是唯一一位連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連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這樣來說孩子全靠自己了吧?當面一問才知道,雖然這位母親連小學都沒有畢業,但她卻讓自己的孩子在小學之前就把四則運算做得滾瓜爛熟。僅此一點又有幾個大學畢業的父母能夠做到呢?; _2 z# u) Q( \) A! U: v
第三句: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X6 }, k0 |9 ~4 g5 K! w. A' M4 c1 P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怪罪到學校身上,怪罪到教師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我們父母在地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就像上海人說上海話吃上海菜,四川人說四川話吃四川菜一樣,仿佛生來就會不需要培養,而事實并非如此,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教,這就是“潛教育“,比”顯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質教育。. k5 X) @0 d! i( d H5 b
. f: t( j! I: l$ t
優秀的孩子多是優質教育的結果,問題孩子多是問題家庭的產物。孩子的問題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問題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問題的最大制造者,同時也是孩子改正錯誤與缺點的最大障礙。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沒有不想學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學好的孩子,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因此在罵孩子的之前罵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徹底地改變自己。9 j `( |( X4 N0 H- E2 H/ |. ]3 S: U. Z n4 G7 D
7 f! L+ a2 h: d4 J: y2 Z$ r$ F# X H5 \, G7 ^$ @* `
第四句: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y' a" b+ [$ [' W& A* w' ~% R
關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全社會都要有正確認識。應試教育是學校和家長都回避不了的問題,需要學校和家長共同適應。應試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并不矛盾,沒有應試能力的素質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質教育。' U: e% p5 D! A" U5 d6 q2 ^7 b
* P# e( W- ~( H
O3 d9 n% n" _$ F* v9 G" y% z& p0 N* j! H. z
據統計,我國有近1000萬“閑散”的未成年人。所謂閑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應在學校讀書而不愿讀書,選擇輟學的孩子,這其中94%是學業失敗的結果,學業落后、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成為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 i! I$ B% h8 X! @) s `6 t5 j: v; ?* j
% W- X# _* s3 ^4 b9 s
: O' g+ [' j/ o# B6 u
因此,幫助孩子適應應試教育也就成了我們父母的一份應盡的義務,而幫助孩子減負的最好辦法是我們父母增負,就是我們父母能夠成為孩子的導師。% g7 e2 v |0 l: b& y9 C. y' C6 s+ @1 y) {5 ~1 A2 z7 C
: j- ~, T6 `7 G5 S+ j. v6 @! z" K3 e( W$ j
好成績當然是學校老師帶出來的,但在應試教育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這些好成績正越來越多地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Y% m9 l2 @7 O, c8 y
) G% D! r/ H) J
& k$ x, v1 Q: `" K6 i" T7 s9 w1 @) ?
第五句: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4 a" i3 }* T6 C3 x! e# L. K* J9 C4 a4 j* R
* v, q+ y3 o I7 N2 d7 e6 b) {( P3 U
對于孩子進入初中、高中的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那就是同孩子難以溝通。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沖突更多,不僅是因為處于內在的心理動蕩期,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2 B3 _5 E4 ]/ R3 |7 W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們良好的溝通來源于自覺地遵循了以下這三條原則:" T: x, u% q+ q6 ~; G ?( Z- y# X* x1 a- l K
, l& L7 V$ g2 a0 T- C* o0 x. t8 [0 D* L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并且聽懂孩子話里的真實意思。/ C; |6 `4 h1 W; d z5 ]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7 F0 q. z& s& @0 x/ H( f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確的行動,因此父母這里應該給予建議。! n: F$ m# h) e, A+ {5 x0 h* E' y% A. o
6 q9 E& a. W2 O3 }- R) e1 s6 t
0 @6 }2 B0 S9 D2 y" Z/ r: E5 o+ j$ g
在這三個步驟中,傾聽是父母們做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每一個父母也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不碰到的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夠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g4 {0 \/ t6 q( V5 ]# |% X( X+ X: A0 a3 F: y! j6 S) _2 O
D; T2 N' U1 s/ E; |7 L
第六句: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q5 m4 w3 R7 Y: `" ]+ A( U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5 F' `# B) r: L: d* @' D- q; H" C! W9 a' B- Z8 ?" U, r* u
4 I8 ~0 H4 S% q1 x# @& I1 J
遺憾的是,現在對品德重視的人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了,以父母們談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時宜。至于說到一個人的胸襟和抱負,更是我們父母們不愿聽的海外奇談,因為與當下的考試分數無關!: F; u# N2 t1 Q5 w$ R) _4 @/ V
而其實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我們在看人物傳記時常常都會對傳訊主幼年時的不同凡響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是這種成就動機對一個人的影響巨大。2 Z6 k2 j# X4 _, n$ o5 ?5 p) S: i. O3 q! I H5 v g4 G7 Q7 i
6 G$ g5 \. C x/ H) c+ A
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等“顯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即“潛教育”化進孩子的血肉里的。
讓孩子養成大襟懷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讓孩子多讀名著,多讀偉人的傳記,讓孩子從小學會用偉人的眼光來看社會和自己。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