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乙级联赛-罗马vs费耶诺德-前端掘金-中国斯诺克选手排名|www.sckhjt.com

51合肥家教網以“讓孩子自信、讓家長放心”為服務宗旨,以“證件認證、星級評定”保證教員質量,以“系統化、高質量、快節奏”為服務理念,提供 蕪湖英語家教, 蕪湖數學家教, 蕪湖物理家教, 蕪湖化學家教, 蕪湖理科家教, 蕪湖文科家教, 蕪湖奧數家教, 蕪湖數理化家教, 蕪湖日語家教, 蕪湖全科家教等一對一上門家教服務。本 蕪湖家教中心地址:51蕪湖家教網,電話::15215533456
51蕪湖家教網
家教熱線:
蕪湖請家教電話 :15215533456
蕪湖做家教加群 QQ群531664674
蕪湖請家教  蕪湖做家教  蕪湖家教信息  蕪湖老師信息      
    家教新聞資訊     請家教常見問題     做家教常見問題     家長加油站     家教才藝通     家教直通車     學習寶典     學習資料     教學資源     外語學習     初一試題     初三試題     中考專題     高一試題     高二試題     高三試題     高考專題
  當前位置:【51蕪湖家教網】 → 首頁家教資訊 → 瀏覽文章

采編:哈爾濱家教網   來源:哈爾濱家教網    點擊:1100    發布日期:2009-04-30 10:11:17

高考語文總復習講解(全)

 

10. 對這幾段文字的中心,概括較為恰當的一項是

A.閱讀活動和讀者“自我”

B.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C.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

D.小議讀書藝術

[解析] 7. D(D為靈魂發生劇烈震撼后的讀者,A、B、C三項為“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或“思想相近之作家”) 8.B(扣住“完全認同”和“泯滅自我的心智”這兩個關鍵性的詞語理解) 9. C(“智慧的激活和治學方法的重鑄”講的是“其他人”面對一本書時的偏重點) 10. C(這幾段文字講的是讀書活動中的一條基本規律,C項扣住讀者找到與自己思想相近之作家后的新體驗說,較為恰當。A、B、D三項均說得太大太空)

 

考點4  文中觀點態度的理解把握

【考點聚焦】

這一考點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屬于C級層級。《考試說明》現代文閱讀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這一考點,就是要求考生能夠通過理解把握作者在文章中各個部分的認識和看法,進而準確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題和表達意圖。

“言為心聲”,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我們閱讀文章分析文章,主要是為了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而最主要的是為了獲取作者的觀點態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一項綜合性的高層次的閱讀能力,近幾年高考試題中,都涉及到對這種能力的考查,是現代文閱讀測試的熱點和難點。

文中觀點態度的理解把握,考生經常出現以下錯誤:

1.閱讀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看到文章的只言片語,不能準確領會作者的真正意圖,造成答題錯誤。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時,看不出隱含散落在文章段落或部分里的關鍵信息,或對這些信息只有模糊朦朧的感覺,不能上升到理性高度來概括,影響對整篇文章的理解,也導致答題的困難。

在復習時,教師應不斷強化考生的“觀點態度抽象性”的觀念,培養“透過語言表層探究深層含意”的思維習慣,并注意以下幾點:1.整體把握,分層探究;2.結合背景,弄清意圖;3.兼顧文體,細心體味;4.抓住關鍵,綜合分析;5.多方比較,力求準確。

【高考示例】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

銅奔馬正名

作為中國旅游標志的東漢銅奔馬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出土的;據云當時被定名為“馬踏飛燕”,也有學者引經據典,將其定名為“馬超龍雀”。最后可能因為眾說紛紜,無奈之下取名為“銅奔馬”。“銅奔馬”一名雖然簡明扼要,但有馬無燕,未愜人意。

最近有人在《光明日報》上撰文,更考定此物應名“飛廉銅馬”。其根據有二:一是《后漢書·董卓傳》中有“飛廉銅馬之屬”的記載,二是“《三才圖會》里的飛廉圖,便是一只飛鳥”。愚意此說更屬不妥。

首先,《三才圖會》一書乃明朝嘉靖、萬歷間人所作,且《四庫提要》認為其中采摭浩博,然間有冗雜虛構之病。其次,關于“飛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啟使飛廉折金于心川。”《史記·秦本紀》云:“飛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以上兩書顯然認為飛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訓)高誘注:“飛廉,獸名,長毛有翼。”《楚辭·離騷》王逸注:“飛廉,風伯也。”洪興祖補注:“飛廉,神禽,能致風氣。”可見飛廉到底是人是神,是獸是禽,古人也無定論。兩漢之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常有人騎神獸、駕神龍升天的景象,亦有騎馬的形象,但神獸歸神獸,馬歸馬,在這些圖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銅馬是一件寫實的作品,馬足下的飛鳥亦然,所以很難將其與神話中的飛廉相提并論。至于《后漢書·董卓傳》所說,當是飛廉歸飛廉,銅馬歸銅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屬”一詞。

然而,武威銅馬足下確有一鳥,其象征之意為人所關注。一提到馬,人們很快想到奔騰如飛,而飛燕的速度同樣也是無庸置疑的。歷朝多有以燕喻良馬之詩文,如南朝沈約詩有“紫燕光陸離”句;注:“紫燕,良馬也。”梁朝簡文帝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越空。”二句中赤免指良馬,紫燕亦指良馬。李善注謝靈運詩云:“文命自代還,有良馬九匹,一名飛燕騮。”在古代,武威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這種 造型讓人一看便知其意,所以銅馬應直截了當取名為“紫燕騮”或“飛燕騮”,此名恰合古意,最為雅致貼切。

17.以下不屬于作者為銅奔馬正名的原因的一項是

A.作為中國旅游標志的東漢銅奔馬,其名稱一直眾說紛紜

B.“馬踏飛燕”、“馬超龍雀”二名跟銅奔馬造型相合,但未被采用

C.“銅奔馬”一名中雖然有奔馬,但是沒有飛燕,不能令人滿意

D.“飛廉銅馬”一名,比起“銅奔馬”、“馬踏飛燕”等更遜一籌

18.以下不屬于作者否定“飛廉銅馬”一名時所用證據的一項是

A.《三才圖會》一書撰作時代太晚,且有冗雜虛構之病

B.飛廉是人還是神,是獸還是禽,古人的說法并不一致

C.兩漢之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就有人騎神獸、神龍的景象

D.《后漢書·董卓傳》“飛廉銅馬之屬”中,飛廉和銅馬應是兩物

19.對原文最后一段中有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從古到今的詩文中,有許多用燕子比喻良馬奔騰如飛的例子

B.“二句中赤兔指良馬”的“二句”指“紫燕光陸離”、“紫燕躍武”二句

C.銅奔馬足下有一鳥,文中透露出這種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馬速度快于飛燕

D、作者認為,“紫燕騮”、“飛燕騮”的名稱符合古人原意,又切合銅奔馬的造型

20.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庫提要》雖然比《三才圖會》晚出,卻是一部權威性的著作

B、高誘、王逸、洪興祖三人都是我國古代學問淵博的注釋家

C、在漢代畫像石中,凡是有人騎馬形象的圖案,就不屬于神話故事

D.在體會古人創意這一點上,“飛廉銅馬”和“紫燕騮”兩個命名是相似的

(選自2001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第17題,答案為B項。本題也考查對文中觀點論據的判斷能力。題干中已點明作者的意圖是要為銅奔馬正名,選項應與題干構成因果關系。因為A項列出“其名稱一直眾說紛紜”、C項“沒有飛燕,不能令人滿意”、D項“‘飛廉銅馬’一名,比起‘銅奔馬’、‘馬踏飛燕’等更遜一籌”,所以要為其正名,故正確。而選擇B項,作者說“據云當時被定名為‘馬踏飛燕’,也有學者引經據典,將其定名為‘馬超龍雀’。最后可能因為眾說紛紜,無奈之下取名為‘銅奔馬’”,確實是“未被采用”,這里只是引用說明“眾說紛紜”,既然“未用”大家都不知,可見此說并不是現在需要正名的,要正名的是“銅奔馬”的名稱。這從文章題目也可理解。

第18題:答案為C項。本題也考查對作者觀點的把握能力。C項所列的材料不是直接來作為否定“飛廉銅馬”一名時所用證據,而是證明B項“飛廉是人還是神,是獸還是禽,古人的說法并不一致”的論據,與否定“飛廉銅馬”一名沒有直接的論證關系,故選。A、B、D項均屬于否定“飛廉銅馬”一名直接論據。

第19題:答案為D項。本題考查文中對原文有關觀點歸納后的判斷能力。A項錯在“從古到今”的“今”字上,原文中沒有提及“今人”的詩文;B項是指代錯誤,“二句”緊承指代了梁朝簡文帝詩云:“紫燕躍武,赤兔越空”二句,與沈約詩無關。與C項相關的信息是“武威銅馬足下的飛燕無疑是用來比喻良馬之神速”,而非選項中所說“這種造型的用意表明奔馬速度快于飛燕”之說,屬于“無中生有”,故錯。只有D項與原文最后一句之意。“

第20題:答案為C項。原文中與C項相關是“兩漢之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常有人騎神獸、駕神龍升天的景象,亦有騎馬的形象,但神獸歸神獸,馬歸馬,在這些圖案中各有其形”,其中“亦有騎馬的形象”的信息緊接著“兩漢之間神話頗多”,因此“不屬于神話故事”之說沒有依據,且也不符合因果事理,故推斷錯誤。A項可從“且《四庫提要》認為其中采摭浩博,然間有冗雜虛構之病”信息中推斷,是《四庫提要》評論《三才圖會》的話語;B項從所引三人的“注”中得出推論;D項從原文中所引古籍“飛廉善走”、“長毛有翼”、“能致風氣”等句看,是說明飛廉行走如飛,似駕風氣,速度很快,其創意與“紫燕騮”比喻良馬之神速是一致的,推斷準確。

 

第五講 文中觀點態度的理解把握

【名師導學】

任何一篇文章,無論是社科類文章還是科技類文章,都反映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看法。這認識和看法,就是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在說明文或科學論文中,作者在闡述某一事物或事理的實際價值時,都流露出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行文時不免表明自己贊成或否定的看法。因此,理解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也就能表現出讀者閱讀的綜合素質。

有些文章,作者的表達意圖并沒有明顯地表露出來,而是隱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其主觀性很強。但是,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是比較客觀的,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喜愛什么,厭惡什么,經過分析,是不難理解和把握的。要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主觀意圖,首先要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只有從理解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入手,才能準確而深入地掌握文章的內在意義。

作者的觀點和態度,是散見在文章的各個部分,通過語言信息傳遞出來。理解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 

1.  分析文章的標題

上面高考示例中,2001年全國高考卷選文題目為《銅奔馬正名》,文中的所有觀點都圍繞著為“銅奔馬正名”而展開,在答題時,抓住題意,進行選擇,許多觀點是不難理解和把握的(如第17、18題)。

2.  弄清文章的主旨

    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首先應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通讀全文之后,應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訴讀者什么,讀者從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啟發,這樣就可推知作者的觀點態度。

3.  依據文章的體裁

根據具體文體作具體分析。文體不同,作者觀點、態度的表現方法也不同。如議論文的論點就是作者的觀點,說明文和科學論文,雖然側重于說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 處處流露有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如前幾年側重在科技類文章,作者對科學前沿的創新倍加關注,牽涉到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學科領域,對自然科學的大膽創新表示贊嘆和肯定;目前,由純粹自然科技文向科技和社會的相交叉的文章(《沙塵暴》),乃至純社會科學論文(考古、歷史等)方面文章轉向。掌握這類文章的基本范式和規律,也有助于我們理解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

4.  聯系文章的背景

文章的寫作背景往往決定著作者的寫作動機和意圖,了解它們,也能幫助我們去理解和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如科學創新、人與環境、人文因素等背景。另還要多具備一些知識背景和社會背景,即培養自身的自然科學素養和人文科學素養,就能幫助我們既快又準在理解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

5.  抓住文章的材料

作者在說明事物或闡述事理時,一定會使用大量的材料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表明自己的態度,材料中有事實材料和理論材料,都可以附著自己的觀點和態度。詳盡地分析材料與支撐觀點的過程,就不難找到作者的觀點和態度了。如如高考題閱讀《銅奔馬正名》的第19題。

6.  緊扣文章的語言

語言是作者觀點和態度的負載,抓住關鍵的詞語、句子、段落,就能很快地理解把握。如高考題閱讀《銅奔馬正名》的第20題。

【典型剖析】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數學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達了一種探索精神。數學的出現,確實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物質生活需要。可是,離開了這種探索精神,數學是無法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風調雨順”是人類的物質生活不可少的。可是“巫師”的“祈雨”不也是滿足需要的“手段”之一嗎?人總有一個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數學家更進一步相信,這個秩序是可以用數學表達的,因此人應該去探索這種深層的內在的秩序,以此來滿足人的物質需要。

因此,數學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題是“認識宇宙,也認識人類自己”。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數學把理性思維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它提供了一種思維的方法與模式,提供了一種最有力的工具,提供了一種思維合理性的標準,給人類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道路。現在人人都知道實驗方法的重要性,但是任何科學實驗,離開了一定的邏輯思維,將是沒有意義的。在伽利略的時代就是這樣,他的許多實驗都是所謂理想實驗,在近代就更是這樣。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但是,數學在文化中的這一地位是不可移易的,而只有日益加強。有人認為數學是現代文化的核心或基石,始終處于中心地位,而影響到人類知識的一切部門,似乎沒有必要去爭這個“中心”或“核心”的地位,但是歷史已經證明,而且將繼續證明,一種沒有相當發達的數學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個不把掌握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節選自《數學與文化》

7.關于“數學的探索精神”闡述錯誤的一項是

A.探索精神是數學最本質的特征。

B.探索精神是數學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手段之一。

C.數學探索的是宇宙深層的內在的秩序。

D.數學的研究探索與理性思維是密不可分的。

8. 對“伽利略的時代就是這樣”這句話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在伽利略的時代,人人都知道實驗方法的重要性。

B.伽利略的實驗都是理想實驗,其意義是巨大的。

C.在伽利略時代,許多實驗離開了一定的邏輯思維,是毫無意義的。

D.在伽利略時代,只有伽利略的實驗是有意義的,其他實驗都是毫無意義的。

9.下列內容不能說明數學文化重要性的一項是

A.數學在探索過程中,給人類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道路。

B.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C.一種沒有相當發達的數學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

D.一個不把掌握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10.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探索精神是數學文化對人類影響最大的、最顯著的特征。

B.“認識宇宙,也認識人類自己”是數學長久的固定不變的主題。

C.數學的出現,滿足了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D.作者認為應把數學當作是現代文化的核心或基石,讓它始終處于中心地位。

[解析] 7.B (原文為“離開了這種探索精神,數學是無法滿足人的物質需要的”,這里轉述錯誤) 8.C(根據原文最后一段確定,其余項說反了) 9.B (太籠統,不具體,不能作為題干要求) 10.C (A項應為“最根本的特征”,B項應為“滿足了人類物質生活的需要”,“精神生活”是誤擴范圍了,D項錯在“作者認為”,盡管作者同意這一觀點,而文中卻是說“有人這樣認為”)

(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拉丁文中有一句名言:“詩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這句話有不可磨滅的真理。
從前有許多迷信和神秘色彩附麗在“天才”這個名詞上面,一般人以為天才是神靈的憑借,與人力全無關系。我以為與其說“天才”,不如說“資稟”。資稟是與生俱來的良知良能,只有程度上的等差,沒有絕對的分別。所謂“天才”不過是在資稟方面得天獨厚,并沒有什么神奇。莎士比亞和你我相去雖不可以道里計,但他所有的資稟你和我并非完全沒有,只是他有的多我們有的少。除白癡以外,人人都多少具有文學所必需的資稟。不單是了解欣賞,創作也還是一理。
    就資稟說,人人本都可以致力文學;不過資稟有高有低,每個人成為文學家的可能性和在文學上的成就也就有大有小。近代心理學家研究資稟,常把普遍智力和特殊智力分開。普遍智力是施諸一切對象而都靈驗的,特殊智力是施諸某一種特殊對象而才靈驗的。對于某一項有特殊智力,我們通常說那一項為“性之所近”。一個人如果要專門做文學家,就非性近于文學不可。如果性不相近而勉強去做文學家,成功的固然并非絕對沒有,究竟是用違其才;不成功的卻居多。世間有許多人走錯門路,性不近于文學而強作文學家,耽誤了他們在別方面可以有為的才力,實在很可惜。“詩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話對于這種人確是一個很好的當頭棒。
    但是這句話終有語病。天生的資稟只是潛能,要潛能現為事實,不能不假人力造作。好比花果的種子,天生就有一種資稟可以發芽成樹,開花結實;但是種子有很多不發芽成樹開花結實的,因為缺乏人工的培養。種子能發芽成熟開花結實,有一大半要靠人力,盡管它天資如何優良。人的資稟能否實現于學問事功的成就,也是如此。天才愈卓越,修養愈深厚成就也就愈偉大。李白、杜甫對于詩不能說是元天才,可是讀過他們詩集的人都知道這兩位大詩人所下的功夫。西方大詩人像但丁、莎士比亞等,也沒有一個不是修養出來的。
       (選自朱光潛《談文學》)
    7.“詩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中的“造作”一詞在本文中的意思是
    A.自我修養   B.坐等其成

C.別人吹捧   D.一蹴而就

8.第三自然段引用“詩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目的是要說明
    A.人人都可以成為文學家,天生的資稟并非決定的因素。
    B.性不近于文學而能成為文學家的成功例子并非絕對沒有。
    C.由于資稟有高有低,因此并非人人都可以成為文學家。
    D.雖然在文學上的成就有大有小,但人人都可以致力文學。
    9.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若論與生俱來的資稟,偉大的莎士比亞與一般人并沒有很大的差異。
    B.除白癡外,每一個人都具有文學創作所必需的資稟并能成為文學家。
    C.李白、杜甫并無詩人的資稟,但靠后天的努力,都成為偉大的詩人。
    D.一個人如果性不近于文學卻要勉為文學家,結果只會耽誤他的才能。
    10.與作者觀點不符的一項是
    A.只要有思想感情,每一個人都可以具有一定的文學欣賞能力。
    B.文學家不是天生的,但是如果沒奮天分,則很難成為文學家。
    C.李白、但丁之成為大詩人,不是靠資稟,而是靠后天的修養。
    D.資稟的優劣、付出的多寡,往往與成就的大小構成正比關系。

[解析] 7.A (注意第三自然段的表述) 8.C(“‘詩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一句話對于這種人確是一個很好的當頭棒”一句是對“性不近于文學而強作文學家”這類人說的,這也是這一自然的主旨) 9.D(注意“如果性不相近而勉強去做文學家……究竟是用違其才……耽誤了他們在別方面可以有為的才力”。 A項注意原文的“莎士比亞和你我相去雖不可以道里計”一句意思是莎士比亞與你我的差異很大(道里:普通長度);B項注意“除白癡外……多少具有……”和“每個人成為文學家的可能性……就有大有小”兩句;C項注意“李白、杜甫對于詩不能說是無天才……”一句) 10.C (李白、但丁等之所以能成為大詩人,既要修養,也離不開資稟)

【綜合鞏固】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0年設立了《人類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昆曲入選。對“非物質文化遺的認識過程,同樣付出了時間的代價。三千年前(1972年),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遺產公約,當時主要指有固定空間形式的文化遺產,簡稱物質遺產或有形遺產。

    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逐漸形成強勢文化對弱勢邊緣文化的侵蝕,當經濟迅猛發展到每個地域后,相應而來的是物質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的急劇改變,導致許多民族的無形文化急劇消亡和流變。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人們開始關注人類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文化傳統存在與可持續發展。世界開始把保護口傳的民間文化遺產提到了議事日程。《人類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報規定指出:“列入《名錄》的必須是代表性的傳統杰出工藝,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藝術、文學,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認同,又因種種原因瀕于失傳或正在失傳的文化表現形式。”

    圍繞著口頭文化傳承下來的習俗生活,我們能列舉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陜北春節習俗中的民間藝術,如古老的社火、民間剪紙、民間秧歌、皮影戲、面花等,還有南方的儺戲,苗族刺繡,藏族口傳史詩《格薩爾》,蒙古長調,都蘊含著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蘊,充滿了鮮活野性的生命風采。

    口頭文化傳承是一個充滿人性活力、有著獨特思維的傳統,是一個具有真正文   化時空含量的傳統。文化的大樹總是在民間的土壤里埋藏著根系,埋藏著生命的古   老基因,正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的那樣:“對于許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本   民族基本的識別標志,是維系生存的生命線,是民族發展的源泉。”

    活態的非物質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們不僅要提倡生態環保,同時   也應大力提倡文化環保。中國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世界獨一無   二的。在民間,許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時代通過積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態的疊層   和變體,我們應當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態文化、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之間的隔   閡,打通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深層關聯。

7.下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各民族面臨失傳和正在失傳的各種傳統文化的總稱。

B.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民族獨特的傳統杰出工藝及非文字形式的藝術、文學等   文化表現形式。

C.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于有固定空間形式的文化遺產,是—種無形遺產;活態文化、民間文化。

D.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民間有著不同文化形態的迭層和變體,體現了各民族 文化形態血脈相連。

8.下列對“對于許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本民族基本的識別標志,是維系生存的生命線,是民族發展的源泉”一句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一個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基因,具有鮮活的 生命風采。

D.處于弱勢邊緣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設法保護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面

 臨被強勢文化侵蝕的危險。

C.每個目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突出代表該民族的文化認同,體現該民族獨特 思維傳統,所以是該民族的基本標志。

D.對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實際上就是對該民族獨特的精神存在的重 視,是該民族發展進步的前提。

9.下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得到全世界關注的原因,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認識,需要付出時間的代價。

B.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根,也是一種無法再生的文化資源。

C.經濟的迅猛發展,導致了人類物質消費方式和生存觀念的急劇改變。

D.許多民族的無形文化迅速消亡流變,影響了人類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續發展。

10.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全球工業現代化、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必將導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趨勢。

B.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文化交流往往是前者強勢文化對后者弱勢文化的侵蝕。

C.加強各民族多元文化的溝通交融,應是中國搞好文化環保的重要方面。

D.已公布的世界1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下定能免于失傳

[解析] 7.A (各種文化中既包含非物質文化,也包含物質文化)8.C(題干為“對于許多民族”,C項誤解為“每個民族”,以偏概全) 9.D(根據2、3段文意篩選概括可得) 10.C (A項錯在“必將導致全球文化一體化的趨勢”,B項錯在“文化交流往往是……侵蝕”,D項錯在“定能免于失傳”)

 

(二)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題。

關 漢 卿 不 朽

夏 衍

關漢卿不是哲人和圣賢,在當時,“醫”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看來,他只不過是一個地位不高的小知識分子。元明時代的文獻里,關于關漢卿生平的記述,大部分都值得懷疑。“金元間解元”小說,顯然是不可信的,王國維證明了他不可能在元朝“得解”,鄭振鐸同志指出了“解元”兩字只不過是“對讀書人的通稱”;“官太醫院尹”,金元兩代的《百官志》中,“太醫院”下都沒有“尹”這個職位,即使有,也可以肯定只不過是一個“小吏”而已;“大金優諫關卿在”的話,不過是想象之談;至于有人引用他所作的《不伏老》——(南呂一枝花)套中的描寫,來證明他是一個十足的風流浪子。我看這也是很片面的推斷, 姑不論詞中的描寫不一定是自然主義的自述 ,即使是吧,在那個黑暗時代,這樣“自述”一番,何嘗不可以解釋為故作佯狂,以沖淡他的政治色彩。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說:“元初名臣中有作小令套數者;唯雜劇之作者,大抵布衣;否則為省掾令史之屬。”關漢卿沒有在元朝做過大官,他混跡在市井與作場勾欄之間,偶倡優而不辭,與受作踐的下層人民有著深切的聯系。由于他身受和目擊到人民群眾的痛苦,他不能“袖手旁觀那些被雨淋泥濺的人”而“緘口不言”,于是他就干犯“被裂為齏粉”的危險,用戲曲作為武器,和猛獸集團進行了勇敢的斗爭,王國維用“一空依傍,自鑄偉詞”這兩句話兩形容關漢卿,我覺得是恰當的。他所說的“一空依傍”,也許還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是政治上、社會上無所倚傍;二是在創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學的規范,用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給中國文學吹進了清新的空氣。“自鑄偉詞”這句話,出自劉勰《文心雕龍》中的《辨騷》,可見王國維是以關漢卿和屈原并舉的。《辨騷》中所說的“朗麗以哀志”,“綺靡以傷情”,“故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彩絕艷,難與并能”,我覺得關漢卿也是可以當之無愧的。
    7.以下不屬于作者否定關漢卿為“金元間解元”或“官太醫院尹”時所用證據的一項是
    A.王國維證明了關漢卿不可能在元朝時“得解”。
    B.鄭振鐸指出“解元”只不過是當時“對讀書人的通稱”。
    C.金元兩代的《百官志》中“太醫院”項下設有“尹”這個職位。
    D.“大金優諫關卿在”的話,不過是說話人的想象之談。
    8.從全文看,作者贊揚“關漢卿不朽”的理由,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處于社會低層,身受并目擊群眾的痛苦,其作品表現了對人民深切的同情
    B.在政治上、社會上不向達官貴人巴結投靠,在創作上他突破了古典文學的規范
    C.“自鑄偉詞”,指關漢卿創作戲曲——自己鑄造武器,冒死同元朝統治者作斗爭
    D.他在創作中,用人民群眾的口頭語言,給中國文學吹進了清新的空氣
    9.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開頭的“哲人”就是指“醫”,“圣賢”就是指“儒”,用以說明關漢卿是一個地位不高的小知識分子。
    B.文中用來表明作者觀點的詞語有:“不可能”、“想象之談”、“很片面”等等
    C.作者對元明兩代文獻里關于關漢卿生平的說法,所持的基本態度是:懷疑
    D.語段有立有駁,“他只不過是一個地位不高的小知識分子”是立,對人們的四種說法是駁;論據充分有力。
    10.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說:“在當時,‘醫’和‘儒’的地位是很低的。”這說明,對比其他重要朝代而言,元朝不重視科學和文化。
    B.“姑不論詞曲中的描寫不一定是自然主義的自述”中的“自然主義”是一種創作的方法或傾向,即純客觀地描寫事物。
    C.語段中三次引用王國維的話來論述,由此可見,王國維是研究我國古典文學的一位大師級的人物。
    D.《宋元戲曲考》中說,名臣寫散曲,雜劇作者多布衣,這說明,相對而言,散曲適合寫個人情感,雜劇能更廣闊而深刻地反映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

[解析] 7.D(這只是作者的推測,不能看做是證據) 8.C(“自鑄偉詞”,應解為“自己將人民群眾的語言進行藝術加工,運用于戲曲創作之中”) 9.A (指代錯誤)  10.B(“自然主義”原指著重描寫現實生活中個別現象和瑣碎細節,不能反映社會本質的傾向或方法,文中指真實而具體地描寫。但作者描寫事物總帶有主觀色彩,不可能純客觀地描寫)

 

學生課后練習答案(學生用書B)

 

(一)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7—10題。

有人以為,只要拿起毛筆沾了墨汁在宣紙上一揮,寫上幾個漢字就是書法了,甚至自稱是書法藝術。其實,稱得上“藝術”需要有“藝術性”,更需要有個性的創造力。若以現代的藝術概念來衡量,是應該對實用性的書寫和藝術性的書寫做點區別的。書法藝術是對書法的高要求,書法是對寫字的規范化要求。書法藝術應體現書寫者的人格的文化的雙重魅力。而一般的書寫者只是在寫“字”——這是文字的功能。書法是以“法度”來規約書寫者,而書藝則比法度的要求更高。顯然,書寫者(寫字)不必具有書法和書藝的豐富因素,而書藝則必須包含書寫和書法的因素。字外無字,寫字匠所為;字外有人文,書法家所為。自古及今大量的書法作品嚴格說來只是“書法”和“寫字”。好的書法藝術作品一定會集中透露書寫者的生命感動與文化趣味以及書寫習慣。

    中國書法藝術在漫長發展過程中賴以生存的母體是漢文字,故人們往往將書寫的內容當作書法藝術的內容,這是一個誤會。書法藝術的內容在于書寫的意與法的藝術性,要落實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實到“字”的是與非上。中國書法是形式上極為簡約的藝術,它利用漢字,寄生于漢字,但它有相對獨立的生命。文字內容(文學性)可以引導和升華書寫藝術,使意與法得到更完善的發揮,但從本質上而言,“字”的內容不是“書”的內容。“字”義決定實用功能,“書”法(寫意)決定欣賞功能。雖然歷史上的書法存活常常兩位一體,但是,在今天從學術立場不妨進行區別認定,不要混淆。如半坡彩陶刻符我們可以認定它富于藝術性,但不能認為它是今日概念中的“藝術”。又如古代的刑徒磚上的刻劃,它可以用作藝術研究的佐證和實物,但不能無限夸大它的藝術性。從本質上說,藝術的精神含量決定了藝術品性。 “字”“寫”得好不好,標準可以不同,但“字”的“寫”是書法之成為藝術的關鍵。因而,從傳統的立場言,理解書法的關鍵在于理解書寫性,理解對象何以“書寫”和為何如此“書寫”以及“書寫”得如何。欣賞書法藝術,是一次生命節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體驗:而創造書法藝術是一次不可重復的視覺心理運動。通過書法,我們可以感覺體驗到不同的生命和文化力量,其中有無盡的活潑力量讓人感動。書法與其它視覺造型藝術有個顯著不同:它受制于一個母體一一漢字。但是,對于藝術的書寫而言,是不同的文化生命個體對漢字標準形態的不斷“試對”和“試錯”的過程。書意就在書寫之中,而書寫本身就是一個對自我意思的“試對”和對他人規范的“試錯”過程。其實,理解書法比理解繪畫難多了。中國書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輕易體認的。

(摘自《光明日報》,2001.9.13)

7.第二段中“半坡彩陶刻符”、“古代的刑徒磚上的刻劃”兩個例子是為了說明

A.人們往往將書寫的內容當作書法藝術的內容。

B.中國書法是形式上極為簡約的藝術,它利用漢字,寄生于漢字,但它有相對獨立的生命。

C.書法藝術的內容在于書寫的意與法的藝術性,要落實到“法”的美,而不是落實到“字”的是與非上。

D.歷史上的書法存活常常兩位一體。

8.不能支持“中國書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輕易體認的”這一觀點的一項是

A.書法藝術體現著書寫者的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即“字外有人文”。

B.欣賞書法藝術,是一次生命節奏和文化秩序的摸索、體驗;而創造書法藝術是一次不可重復的視覺心理運動。

C.中國書法受制于一個母體——漢字,這一點與其它視覺造型藝術有顯著不同。

D.藝術的書寫是不同的文化生命個體對漢字標準形態的不斷“試對”和“試錯”的過程。

9.下列觀點不屬于作者著重表述的一項是

A.書法藝術應體現書寫者的人格的文化的雙重魅力。

B.人們往往將書寫的內容當作書法藝術的內容,這是一個誤會。

C.書法與其它視覺造型藝術有顯著不同。

D.中國書法的美妙不是人人都能輕易體認的。

10.根據文意,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在我國古代,對實用性書法和藝術性書法并沒有明確的區分。

B.為體現書寫者的文化魅力和人格魅力,書寫者可以不考慮書寫的內容。

C.用今人的眼光來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我國古代的書法作品并不能稱得上是藝術。

D.同一個書法家,在不同的場合可以創作出具有同樣人格魅力和文化魅力的書法藝術作品。

[解析] 7.C (第二段開頭即提出C項的觀點,后面所舉例子全為C項服務)  8.C(C項句子與“美妙”無關)  9.C(C項中提到的是書法與其它視覺造型之比較,而本文主要講的是書法之美,并無其它視覺等)  10.A(文中有“若以現代的藝術概念來衡量,是應該對實用性的書寫和藝術性的書寫做點區別的”句,可知A項的推斷正確:“文字內容(文學性)可以引導和升華書寫藝術,使意與法得到更完善的發揮”、“自古及今大量的書法作品嚴格說來只是‘書法’和‘寫字’、”“創造書法藝術是一次不可重復的視覺心理運動”等句可印證B、C、D三項的推斷錯誤)

(二)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2—15題。

橋的運動

橋是種固定建筑物,一經造成,便屹立大地,可以千載不移,把它當作在面標志,應當是不再準確不過的。《史記·蘇秦列傳》里有段故事:“尾生(人名)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柱而死。”他們所以約定在橋下相會,就因為橋是不會動的,但是,這里所謂不動,是指大動而言,至于小動、微動,它卻和萬物一樣,是持續不斷、分秒不停的。
  車在橋上過,它的重量就使橋身變形,從平直的橋身變為彎曲的橋身,就同人坐在板凳上,把板凳坐彎一樣。板凳的腿,因為板的壓迫,也要變形,如果這腿是有彈簧的,就可看出,這腿是被壓短了。橋身的兩頭是橋墩,橋上不斷行車,橋墩就像板凳腿一樣,也要被壓短而變形。把板凳放在泥土上,坐上人,板凳腿就把人的重量傳到泥土中,使泥土發生變形。橋墩也同樣使下面的基礎變形。橋身的變形表示橋上的重量傳遞給橋墩了,橋墩的變形表示橋身上的重量傳遞給基礎上,基礎的變形表示橋墩上的重量傳遞給橋下的土地了。通過橋身、橋墩和基礎的變形,橋上的一切重量就都逐層傳遞,最后到達橋下的土地中,橋上的重量終為地下的抵抗所平衡。物體所以能變形,是由于內部分子的位置有變動,也就是由于分子的運動。
胡子車在橋上高速行駛時,使橋梁整體發生震動。此外,橋還受氣候變化的侵襲。在狂風暴雨中,橋是要擺動或扭動的;就是在冷暖不均、溫度有升降時,橋也要伸縮,形成蠕動。橋墩在水中,經常受水流的壓迫和風浪的打擊,就有搖動、轉動和滑動的傾向而在地基中發生移動。此外,遇到地震,全橋還會受到水平方向和由下而上的推動。所有以上種種的動而引起的橋的變形,加上橋上重量和橋本身重量所引起的變形,構成全橋各部的總變形。任何一點的變形,就是那里的分子運動的綜合表現。
    橋是固定建筑物,所謂固定就是不在空間有走動,不像車船行走。但是,天地間沒有完全固定的東西,橋的平衡只能是瞬間現象,它仍是橋的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橋的運動是橋的存在形式。
    12.根據文意,對“橋是不會動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橋不會移動,處于完全靜止的狀態
    B.橋在有重車疾馳、巨浪沖擊時是巋然不動的
    C.橋上無車無人,只有本身重量時,它不發生變形
    D.橋小動、微動不止,但人們察覺不出橋在空間的變化
    13.文中用“人坐板凳”的比喻,要說明的一項是
    A.橋是一定承載量的,超過承載量就要引起變形
    B.建筑橋梁要保證質量,所用材料要符合科學的彈性系數
    C.車在橋上駛過時,橋上的一切重量逐層傳遞到橋下土地中
    D.橋像板凳,橋墩像板凳腿,所以橋能承重
    14.下列對橋的運動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車在橋上高速行駛時,橋墩就有搖動、轉動和移動

B.橋受氣候變化的侵襲,在狂風暴雨中會發生擺動和扭動
    C.受水流壓迫和風浪打擊,橋墩在地基中發生移動
    D.在冷暖不均、溫度升降時,橋會伸縮,發生蠕動
    15.下列對本文中心的歸納,正確的一項是
    A.橋在重力作用和各種外力的影響下會發生變形
    B.橋無時無刻不在運動,橋的運動就是橋的存在形式
    C.橋的平衡是橋的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是瞬間現象
    D.橋任何一點的變形,就是那里的分子運動的綜合表現

(選自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12.D (這里的不動是相對的,故選D)  13.C(打比方的目的是要說明科學原理)  14.A(應發生震動) 15.B(概括全面)

 

考點5  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這一考點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屬于C級層級。這一考點,就是要求考生能夠具備較強的推斷力和想像力,是對人的潛在能力的測試。根據原文所提供的某種信息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像,是現代文閱讀中一項很重要的能力,這種形式還可以考查考生是否真正讀懂了原文隱含的意思。讀文章不僅要會讀而且要思考,探究文章以外的知識,為學習和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不是憑空進行的,而是有理有據的。有時,閱讀材料沒有給出現成的結論,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像,這是研究性學習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推斷”是閱讀過程中一種創造性的邏輯思維活動,2001年起把它列入《考試說明》,體現出命題人由過去注重知識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轉變的指導思想,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能進行以此推彼、以因推果、以已知推未知、以現在推知未來、以局部推知整體等以分析綜合為主要特征的思維能力。所謂“想像”,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沒有想像,就沒有創造,無論創造想像還是再造想象,對閱讀都是非常重要的。

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考生經常出現以下錯誤:

1.閱讀時,未能從文中找到真正的推斷前提,主要是未能真正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度,前提不真實,推斷過程哪怕再合理,結論也是錯誤的。

7.  被命題人布置的推理過程錯誤的迷惑項誤導,推斷中偏離正確方向,也導致推斷錯誤。

    3.想像不合情理,無限夸大或隨意縮小想像的范圍,出現想像的局限性和失真性,導致答題錯誤。

在復習時,教師應不斷強化考生的“觀點態度抽象性”的觀念,培養“透過語言表層探究深層含意”的思維習慣,并注意以下幾點:1.分清真偽,明確前提;2.找準因果,強調邏輯;3.辨清范圍,弄準已未;4.大膽想像,小心求證;5.緊扣原文,持之以據。

【高考示例】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12—15小題。

    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觀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萬物運動之中。雞蛋可以孵雞,當小雞剛剛啄出蛋殼時,總不能說它仍是蛋,亦不可稱之為雞。突變的事物會呈現短暫的模糊性,而另一些事物放到漫長的時間里考察也會使模糊性突出顯現。鉛塊上放一比重較大的金屬球,短時間內它們均呈現出剛體的屬性,但經過長時間觀察,又會發現金屬球慢慢陷入鉛塊之中。若將上述兩個過程用快鏡頭加以重映.則過去被看成是固體的物質就出現了類似液體的屬性,這里,固體與液體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了。

處于晝夜之間的黎明或黃昏、門捷列夫周期表中介于金屬與非金屬之間的過渡元素,中醫的臟腑辨證和脈象的浮沉遲數,卻說明了客觀世界的模糊性。科學的發展.也許會使這些模糊現象在某個層次上變得清晰起來,而在更深的層次上仍混泡不清。

客觀世界的模糊性反映在人腦中,便產生了概念上的模糊性;人又巧妙地利用自已建立納模糊概念來進行判斷、推理和控制,完成那些現代先進設備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人們幾乎可以同樣地辨認胖子和瘦子、美麗和丑陋;人們無須測量車速便可明智地躲過川流不息的車隊;一行草書雖然大異于整齊的印刷字體,卻照樣可以被人看懂。

現實生活給模糊理論提出了無數研究課題。模糊理論力圖用較為精確的數學語言和概念來描述現實中的模糊現象以及人腦中的模糊概念。如果說前人利用仿生學研究飛鳥而發明了飛機,那么當我們今天研制和應用計算機的時候,卻不可忘記最優秀的仿生標本——人。人的思維、判斷是那樣巧妙,人的經驗是那樣豐富,人類如何將自已的智慧教給計算機,將自己的思維方法傳授給計算機,甚至用自己的藝術修養及審美觀念去“陶冶”計算機,使計算機具有更多的“人性”,這已成為模糊理論工作者肩負的歷史使命。

12.畫線句子“若將上述兩個過程用快鏡頭加以重映”所強調的意思是

A.鉛塊和金屬球的屬性能用快鏡頭加以重映

B.模糊性有時表現在較長的運動過程中

C.鉛塊和金屬球的模糊性不容易被觀察到

D.突變事物的模糊性反映了兩個運動過程

13.在作者看來,下列現象中能說明“客觀世界模糊性”的一項是

A.小雞剛剛啄出蛋殼而出世的時候

B.中醫的臟腑辨證和脈象上的浮沉遲數

C.金屬球由于漫長的量變而顯現出短暫的質變

D.人們可以看懂書法家的草書作品

14.在作者看來,下列事實中能說明“人巧妙地利用模糊概念”的一項是

A.人們利用仿生學研究飛鳥而發明了飛機

B.人們發現突變的事物會呈現短暫的模糊性

C.人發現了介于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過渡元素

D.人過馬路可以明智地躲過川流不息的車輛

15.下面對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項是

A.模糊性寓于萬物運動中,客觀世界是在模糊與清晰的矛盾之中發展的

B.模糊理論研究的是客觀世界的模糊性,所以它要用模糊的語言進行描述

C.將人類靈活巧妙的思維判斷賦予計算機,有賴于模糊理論在更高水平上的應用

D.“人”能成為計算機的仿生標本,是因為人腦的模糊性大于客觀的模糊性

(選自2002年全國高考北京語文試題)

[解析]第12題,答案為B項。原句是一個假設句,假設了“將上述兩個過程用快鏡頭加以重映”的情形,結果是“則過去被看成是固體的物質就出現了類似液體的屬性”;題干所表述“所強調的意思”,慢拍攝而快放的情形,物體形態變化了,強調的是模糊性運動過程較長。其余選項,A項和C項太具體,不是強調的結論觀點;D項是“無中生有”的。

第13題,答案為B項。本題也考查對作者觀點的把握能力。B項是原文第二段中所舉三個例子中的一例,其余選項是說明的其他觀點。

第14題,答案為D項。本題也考查對文中觀點論據的判斷能力。題干中已點明能說明“客觀世界模糊性”的一項,原文第三段列舉了人的三個例子,其中之一就是D項所述內容。其余三項都不是說明“客觀世界模糊性”的選項。

第15題,答案為C項。這一是題典型的推斷題。A項錯在無因果關系,原文中“矛盾普遍存在于客觀世界中,模糊性亦寓于萬物運動之中”是以“矛盾”類比引出“模糊性”,屬于并列關系,不能看成因果關系;與B項相關的原文是“模糊理論力圖用較為精確的數學語言和概念來描述現實中的模糊現象以及人腦中的模糊概念”一句,這里推斷出“模糊語言”,是故意把意思說反了; D項是因果倒推,細看是原因“因為人腦的模糊性大于客觀的模糊性”這一前提根本不存在,從原文看,“‘人’能成為計算機的仿生標本”的原因應該是“人類如何將自已的智慧教給計算機,將自己的思維方法傳授給計算機,甚至用自己的藝術修養及審美觀念去‘陶冶’計算機”。

第六講 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名師導學】

所謂“推斷”和“想像”,在科技類和社科類現代文閱讀中,前者較為具體,后者比較抽象。這里主要談談“推斷”。

“推斷”即運用邏輯學中的推理思維不獲得結論。根據原文已知內容,經過大腦的推理過程,達到推出新的結論的目的。原文的內容,包括觀點和材料,都可以作為推斷的前提,而得出的結論,一般都是原文以外的內容。近年來,推斷題的題型都是選擇題。

 推斷不是憑空進行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并把握文章內容的前提下,才能對事物的發展和變化趨勢作出理性的推斷,它要求考生具有較高的思維品質,并能進行創造性的閱讀。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推斷,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研究: 

1.對應原文內容

命題人在編制題目時,有時用文章中的原句作為前提,閱讀時,要逐字核對原文,防止命題人有意改變原文,造成推斷失誤。但更多的是,命題人對原文的內容加以概括,這更要注意概括是否正確,否則,錯誤的前提肯定推出錯誤的結論。

2.弄清因果關系

有時命題人從原文中截取兩句看似有因果關系的信息句,“巧妙地”合在一起,選擇項由已知結果所推斷的原因或由原因所推出的結論是錯誤的,有悖邏輯。

3.依據全篇主旨

有時命題人在設置選項時,故意脫離全篇內容,斷章取義,架空分析,以此來檢測考生的整體閱讀能力。

4.分辨“已”“未”情況

有時命題者“無視”原文信息中“可能、大概、也許、差不多、將會”等修飾限制語,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的事情說成既成事實,或者“已然”“未然”混淆,或者“或然”“必然”不分,造成以假當真,超前肯定,言過其實。

5.明確推斷范圍

有時命題者故意改動文中表示范圍限制的詞語,或者縮小范圍,設置陷阱;或者擴大范圍,以偏概全。因此,閱讀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相關信息中“凡、凡是、所有、都、全、幾乎、到……為止、除……之外”等表范圍的詞語。

6.  防止曲解原意

有時命題人抓住文中某一關鍵信息,故意曲解,以此考查考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典型剖析】

(一)10.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沙塵暴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帶來好處,因而必將被人類所利用。 

B.風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這將會使海平面逐漸升高。 

C.既然是人為因素加劇了沙塵暴的危害,人類也就完全有能力減少這種災害的發生。

D.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因此人類應當順應大自然,而不要企圖去改變大自然。

(選自2002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原文見考點1【高考示例】)

[解析]第10題:答案為C。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A項原文與此相關的信息有兩處,一是“澳大利亞的沙塵暴乘著南半球的西風掠過塔斯曼海,使新西蘭火山島上的土壤更為肥沃”,另一處是“從非洲內陸吹向地中海的強風幫助古羅馬人使用帆船從埃及運回小麥,但也將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塵帶回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沙塵暴固然使空氣中可吸入顆粒增加,然而由于沙塵含有堿性,又可中和大氣中的酸性物質,減緩酸雨的發生”,由這兩處信息可知,沙塵暴給這些國家帶來的影響是兩方面的,有利也有弊,帶來的好處是“土壤肥沃,減緩酸雨的發生”。從題干的表述來看,對原因的表述是符合原文的,但由“因”而推及的“果”卻是錯誤的,因為原文重點論述了“由于人為原因,沙塵暴已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一大災害”,而且表述中用了“必將”一詞顯得太過武斷,兩者并無必然的因果邏輯,這樣的字眼在答題時千萬不能放過,它往往就是命題人設置的干擾點之一;B項中列出“風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的前提,兩者是相抵消,抑或也未表明兩者的數量,因此,“將會使海平面逐漸升高”的結論沒有必然的聯系,推斷根據不足;D項信息來源是文章最后一段歌德所講的話:“大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錯誤永遠是人犯下的。”從整篇文章來看,作者引用歌德話的目的是強調人不能違背客觀規律,要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積極地適應和改造大自然。可選項卻不顧全篇內容,片面地由此推斷“人類不要企圖去改造大自然”,顯然過分夸大了規律的客觀作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因為人類利用規律去改造自然,造福后代,這才是終極目的,也正是歌德這句話給人類的重要啟示。只有C項推斷正確。

(二)20. 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 利用鈉原子降低光速的代價要小于利用銣氣

B. 光通過高溫銣氣時,其傳播的速度也會降低

C. 紫外線的波長短,所以傳播的速度比較慢

D. 目前以慢光為基礎的應用已經成為現實

(選自2000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原文見考點3【高考示例】)

[解析]第20題:答案為B項。原文中與A項相關是“把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是非常困難的”“用熱的銣原子做實驗要簡單得多”等信息;不能推斷出“利用鈉原子降低光速的代價要小于利用銣氣”的結論,而只能得出相反結論;C項推斷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紫外線波長短”與“傳播速度”在原文中無必然聯系,只能作為“讀取形狀更小、排列更緊密的數據”的理由來源;D項“目前以慢光為基礎的應用已經成為現實”中的“已經”一詞屬于“已未混用”,從原文看,只在“考慮”階段。只有B項推斷正確,原文中有“在冰冷的鈉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熱的銣原子中也同樣適用”的推斷理由。

(三)20.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庫提要》雖然比《三才圖會》晚出,卻是一部權威性的著作

B、高誘、王逸、洪興祖三人都是我國古代學問淵博的注釋家

C、在漢代畫像石中,凡是有人騎馬形象的圖案,就不屬于神話故事

D.在體會古人創意這一點上,“飛廉銅馬”和“紫燕騮”兩個命名是相似的

(選自2001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原文見考點4【高考示例】)

[解析]第20題:答案為C項項與原文“兩漢之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常有人騎神獸、駕神龍升天的景象,亦有騎馬的形象,但神獸歸神獸,馬歸馬,在這些圖案中各有其形”一句相悖,命題人用“凡是”一詞,夸大了范圍,有失偏頗。A項可從“且《四庫提要》認為其中采摭浩博,然間有冗雜虛構之病”信息中推斷,是《四庫提要》評論《三才圖會》的話語;B項從所引三人的“注”中得出推論;D項從原文中所引古籍“飛廉善走”、“長毛有翼”、“能致風氣”等句看,是說明飛廉行走如飛,似駕風氣,速度很快,其創意與“紫燕騮”比喻良馬之神速是一致的,推斷準確。

【綜合鞏固】

(一)閱讀下面短文,回答7—10題。

  中國歷史傳統富于傳說性質的特點,使各種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為例,它就廣采博納了許多傳說,并對其中的某些內容作了增刪,敘述上更富于文學氣。比如,秦始皇巡幸江東時,項羽夾在人群中觀看,傲然評論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氣溢于言表。陳勝貧困時,對同伴說:“茍富貴,毋相忘。”氣概相差一籌,只念念于個人能否翻身轉運。而劉邦在咸陽看見秦宮殿的壯麗時竟失聲大叫:“大丈夫生世,當如是也!”一臉的貪婪與鄙俗,氣質更低下了。關于項羽、陳勝、劉邦這三位著名反秦領袖在失意時各言其志的這些傳聞,前人往往視為司馬列遷的文學筆法,把它解作一種人物性格的對比描寫。其實差矣,司馬遷在這里肯定依據了民間傳說的某些材料,否則哪能描寫得這樣栩栩如生。

  《史記》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學家司馬遷一手“創作”的。離開民間傳說的哺育,個人的想像是達不到如此多樣化的地步的。司馬遷曾以“網羅天下放失舊聞”作為自己治史活動的座右銘。他公開宣布,自己非常重視參考、吸收民間傳說。再如《鴻門宴》這樣的場景,當事人早已死盡,又無官方的詳細記載予以披露,司馬遷的想像力再豐富,也不可能活現出如此生動的個性沖突的戲劇性場面。其中“項莊舞劍”一段,與后代民間說書的風格十分接近,與其說是后來的民間說書人受了《史記》這部臣著的影響,還不如說二者同受漢代及以后的民間傳說形式的影響。司馬遷的這種態度,對以后史學界有直接影響。“二十四史”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間傳說,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從中勾勒出一部“中國正史中的民間歷史傳說大系”。當然,這還不包括那些為數更多的稗史、遺聞、野語、歷史演義和歷史劇里的歷史傳說。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總量將在被目為“寶庫”的希臘神話傳說和印度故事之上。

  中國三千年以上文字記載的歷史,產生了龐大的文獻記錄。從春秋時代,中國歷史著作就一直沒有斷絕過,形成了傳統。從漢朝始,每代統治者都要動用大量的人力進行官方的修史活動。民間的歷史著述也很繁多。即使在社會動蕩、文明解體的南北朝時代,這一傳統也未從根本動搖。其結果是形成了一個無論從數量上看,還是從時間跨度上看,都十分驚人的歷史記錄體系。

7.對第一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以《史記》為代表的“二十四史”因為采用民間傳說撰寫歷史,所以形成了我國歷史傳統富于傳說性質的特點。

  B.司馬遷對項羽、陳勝、劉邦這三位著名反秦領袖的描寫并無多大的文學氣,只不過是采納了民間傳說的某些材料。

  C.文中引用《史記》中對項羽、陳勝、劉邦言行的描寫,從而有力地證明《史記》是一部文學性很強的歷史著作。

  D.《史記》之所以能把項羽、陳勝、劉邦刻畫得如此生動,并非完全是史馬遷的想像和描寫的結果,而是因為有生動的民間傳說這個基礎。

8.下列對“離開民間傳說的哺育,個人的想像是達不到如此多樣化的地步的”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離開了民間傳說,像司馬遷這樣的史學家就不可能撰寫出真正的歷史著作。

  B.《史記》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有賴于民間傳說和作者的想像力。

  C.多樣化的想像是司馬遷能在《史記》中塑造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重要因素。

  D.民間傳說培養了史學家豐富多彩的想像力,從而為塑造歷史人物打下了基礎。

9.第二段引述了“項莊舞劍”的史實,下列有關認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項莊舞劍”中富有戲劇性的、生動的描寫反映出民間說書藝人對《史記》的影響。

  B.“項莊舞劍”這個片斷描寫生動,極具戲劇沖突,這也是后代民間說書藝人說書的特點。

  C.史馬遷對“項莊舞劍”的描寫明顯受到了民間傳說的影響。

  D.后代民間說書的風格與《史記》中的一些描寫相似,并不能說明后代的民間說書人受到了《史記》的影響,而是二者都受到民間傳說的影響而導致相似的。

10.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二十四史”中大多數歷史著作吸收了民間傳說,因此可以據此編寫出一部“中國正史中的民間歷史傳說大系”。

  B.《史記》是“二十四史”中首部依據民間傳說來撰寫歷史的史學著作。

  C.把“二十四史”中民間傳說和真實的歷史故事加起來,數量將超過希臘神話和印度傳奇故事。

D.官方修的所謂“正史”和民間的歷史著作構成了十分驚人的歷史記錄體系。“正史”中的民間傳說成分少一些,民間歷史著作中民間傳說則多一些。

[解析]第7題, D項(A項:因果顛倒;B項否定過當;C項:引用的作用有誤)第8題,答案為A項;第9題,答案為A項(文中有限定語“后來的”,司馬遷尚無“民間說書藝人”)第10題 ,答案為B項(A項應是全部。C項:應是“二十四史”中吸收的民間傳說加上稗史、遺聞等。D項:“正史中的民間傳說成分少一點,民間歷史著作中民間傳說則多一些”文中無此說)

(二)閱讀下面選文,回答7—10題。

直覺通常是指對某種情況的一種突如其來的領悟或理解,也就是突然躍入人們意識中的一種使問題得到澄清的思想。諸如靈感、啟示、預感等都是用來形容這種現象的。直覺在科學發現和發明當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國,化學家普拉特和貝克對一些科學家的有關“你是否得益于直覺”的調查中,經常得益、偶爾得益和從未得益的比例分別是33%、50%和17%。據他們的調查,7%的科學家說他們的直覺一貫正確,其余的人則說有10%—90%不等的直覺后來被證明是正確的。即使如此,這也可能是比實際情況樂觀的估計,因為成功的例子往往比失敗的例子容易被記住。

直覺的產生常常是在對某一問題進行了一段時間專注的研究并渴求解決卻放下工作轉而考慮其它事情的時候,這時一個肯定的想法卻戲劇性地突然到來,人們會因此而感到狂喜甚至驚奇。這種現象的心理原因現在仍未被充分理解。一般的看法認為,直覺產生于大腦的下意識活動。這時大腦也許已經不再自覺注意這個問題了,然而卻還在通過下意識活動思考它。產生于不自覺思考時的新設想,往往會帶來某種情感反應:感到高興,或許有點興奮。與此同時,由該問題所引起的一切煩惱沮喪,也頓時煙消云散。

直覺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暫時擺脫爭奪注意力的難題或由此引起的煩惱,再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這都有助于直覺的出現。愛因斯坦說他有關時間和空間的深奧概括是在病床上想到的;魏格納也是在病榻上觀察地圖才產生板塊構造說的靈感的……貝克認為,最理想的時間,是躺在澡盆中的時間,這也許是由于此時此刻完全不受其它干擾,或許還存在著催人夢幻的條件。還有人證明,悠閑或從事輕松的活動,如在鄉間散步,或在花園里蒔花弄草,對產生直覺是很有好處的。精神高度集中地考慮一個問題,時間過久可能會造成思想堵塞,就像在竭力回憶一件從記憶中消失的事情時往往出現的情況一樣。

華勒斯認為,直覺總是出現在意識的邊緣而不是中心。他認為應該花力氣去捕捉直覺,密切注意出現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而不是主流中的有價值的設想。據說,有些人在直覺出現以前有某種預感。他們感到某種直覺性質的東西即將出現,但并不能確切地知道究竟是什么。華勒斯稱其為“暗示”,這種現象似乎并不普遍。情感上的敏感性或許是科學家應該具有的一種可貴品質。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應被看作是一個創造性的藝術家,把他看成是一個僅僅按照邏輯規則和實驗規章辦事的人是非常錯誤的。

7.下列有關“直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內容的一項是

A.直覺是突然躍入意識中的、使問題得到澄清的自覺的思想。

B.直覺使科學家得益的可能性很大,美國化學家的調查證實了這點。

C.由于某些心理感覺的原因,對直覺正確率的估計,可能高于實際。

D.直覺常常產生在專注的研究沒有結果、轉而考慮其它事情的時候。

8.對產生“直覺”的條件,概述正確的一項是

A.借助于大腦的下意識活動,讓大腦處在無自覺注意的狀態。

B.必須有某種情感反應,或高興,或興奮,以排除煩惱沮喪。

C.同回憶一件從記憶中消失的事情一樣,清除思想的堵塞。

D.暫時擺脫自覺思考的難題或煩惱,休息或從事輕松的活動。

9.第4段中“直覺總是出現在意識的邊緣而不是中心”一句的意思是

A.直覺并不是思維主流中的有價值的設想,它只不過是反復探究過程中的偶然發現。

B.直覺并不在自覺思考主流問題時出現,而可能出現在與主流問題相關的思維階段。

C.直覺是一種并不普遍存在的對結果即將出現的預感,與自覺思考的中心問題無關。

D.直覺常出現在不知道核心問題所在的模糊意識中,因此只能從邊緣問題中去尋找。

10.綜觀全文,以下分析與推斷不符合作者看法的一項是

A.直覺又被稱作靈感、預感等,它的產生帶有突然性和戲劇性,可能與頭腦的下意識活動有關。

B.雖然許多著名的科學家都有過直覺的體驗,但直覺產生的心理原因仍需進一步深入地研究。

C.直覺是一種客觀現象,科學家應有意識地捕捉閃現的直覺,并注意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研究工作。

D.對直覺現象的研究告訴我們,科學家也必須是敏感的有創造性的藝術家,而不能墨守成規。

[解析]7.A(“自覺的思想”一詞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8.D (依據是原文中這樣的表述:“直覺的心理學研究表明:擺脫爭奪注意力的難題或由此引起的煩惱,再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這都有助于直覺的出現。”“還有人證明,悠閑或從事輕松的活動,如在鄉間散步,或在花園里荷花弄草,對產生直覺是很有好處的。”A項中“大腦的下意識活動”只是人們對直覺產生“原因”的一種分析,并不能稱作“條件”。原文說“這時大腦也許已經不再自覺注意這個問題了”,其中用“也許”表示并不一定:“不再自覺注意這個問題”,不排除正在注意其它問題,如魏格納的直覺就是“在病榻上觀察地圖”時產生的,因此“讓大腦處在無自覺注意狀態”之說不妥。 B項不是“條件,而是直覺解決了中心問題之后使人產生的心理情緒,且“必須有”的表述也不妥。C中“清除思想的堵塞”不是條件,而是結果;且用“回憶一件從記憶中消失的事情一樣”作類比,與原文意思不符)9.B (依據是第4段中“他認為應該花力氣去捕捉直覺,密切注意出現在思想的支流和回浪中而不是主流中的有價值的設想”。這段話有三個要點:直覺與主流思想有關,直覺又不是思想的中心,直覺是有價值的設想。再根據“思想的支流和回浪”這個比喻,可以推測出直覺出現在“與主流問題相關的思維階段”中。A項中“直覺并不是主流中的有價值的設想”對原文表述不完整,“反復探究過程中的偶然發現”與原文意思不符。C項中“直覺是一種并不普遍存在的對結果即將出現的預感”,結論過于武斷,原文說“這種現象似乎并不普遍”,有“似乎”一詞;另“與自覺思考的中心問題無關”之說與原文不符。D項中的“模糊意識”與原文不符,“核心”與“邊緣”的概念也與原文不同)    10.D (D項中的“也必須”與原文中的“應被看作”是不一樣的,“墨守成規”在原文中沒有根據)

學生課后練習答案(學生用書B)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中西方戲劇與人生

                                中國戲劇的特點,可用三句話綜括,既動作舞蹈化,語言音樂化,布景圖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謂是人生之藝術化。戲劇本求將人生搬到舞臺,但有假戲真做與真戲假做之別。世界即舞臺,人生即戲劇,但若把真實人生搬上舞臺去演,則為真戲假做。但京劇則是把人生藝術化了而在舞臺上去演,因此是真戲假做。也可說中國京劇中之人生比真實人生更有意義了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文學不應有隔。但從中國戲劇來說,正是相反。中國戲劇之長處,正在其與真實人生有隔。西方戲劇求逼真,說白、動作完全要逼近真,要使戲劇與人生不隔。但中國戲劇則只是游戲三昧。即如繪畫西方也求逼真,要寫實,因此連陰影也畫上。中國畫則是抽離現實,得其大意,重在神韻和意境,始是上乘作品。中國人作畫也稱“戲筆”,便是這意義。中國京劇亦如作畫般,亦要抽離、不逼真,至少在這點上,中國京劇已是獲得了中國藝術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宗教是空靈的,也是抽離現實的,因此有他們逼真的戲劇文學來調劑。中國人自幼讀經。所講全是嚴肅的人生道理。這些全是現實的。因此要有空靈的文學藝術作調劑。不論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張終該有一弛。如果說母親是慈祥可愛,父親是嚴肅可畏的,則西方宗教是母親,文學戲劇是父親;在中國,儒家道德倫理是嚴父,而文學藝術是慈母。

中國京劇要抽離現實,故把人生世相繪畫化、舞蹈化和音樂化。中國人對人生太認真了,故而有戲劇教人輕松,教人解脫。我們不能說中國京劇不如西方話劇之逼真,這在整個文化體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別的地位與意義。

7.  聯系全文對“中國京劇中之人生比真實人生更有意義”這一句子的含義進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藝術化了的人生更理想

       B.藝術化了的人生更具美感

C.藝術化了的人生更有藝術感染力

D.藝術化了的人生更逼真

8.能說明“中國藝術共同精神”的一項是                                   

A.與現實保持距離,重在神韻和意境B.教人輕松,教人解脫

C.藝術與人生不應有隔

D.把人生世相繪畫化、舞蹈化和音樂化。

9.對原文最后一段中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京劇把人生世相繪畫化、舞蹈化和音樂化,是由于抽離現實的需要。

B.中國的戲劇只是起著教人輕松、教人解脫作用。

C.中國京劇抽離現實的特點,與中國人的人生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D.作者認為,中國京劇和西方話劇在整個文化體系的配合中各有自己的地位與意義。

10.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與西方畫相比,中國畫抽離現實,是上乘作品

B.西方戲劇講究逼真,所以表現上缺乏藝術技巧

C.西方戲劇表現真實的人生,沒有進行藝術創造,因而難以有發展

D.中西方戲劇各有特色,表現手法、藝術追求各有差異,但表現人生、反映生活的藝術目標是一致的

[解析]7. D(“逼真”是西方戲劇的特點)8. A(B.是指要達到的目的;C.說反了,“中國藝術共同精神”是說不機械地再現生活;D.說的是以中國京劇為代表的中國戲劇的特點)9. B(“只是”的說法絕對化)10. D(A.項不符合文意;B項在文中找不到依據;C項中“難以有發展”是主觀臆斷,文中找不到依據)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整個說來,《紅樓夢》是長于寫實的。“石頭”在全書第一章中答復空空道人說:“其間離合悲歡,興衰際遇,俱是按跡尋蹤,不敢稍加穿鑿,致失其真。”這段寫實主義的聲明由”石頭”所做,有點令人哭笑不得,也有點中國式的聰明靈活的辯證法。

寫實的作品中,穿插環繞裝點一些神話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使寫實的作品增添了一些幻化的生動、神秘、奇異,使寫實的作品也生出想象的翅膀,生出浪漫的彩色,這就比一味寫實、除了實還是實的作品更文學了。

一般地說,寫實的作品易于厚重,夢幻的作品易于輕靈,或反過來說,寫實的小說易失之于拙,夢幻的小說易失之于巧。能不能把二者結合一下呢?厚重中顯出輕靈,執著中顯出超脫,命運的鐵的法則中顯出恍恍惚惚的朦朧。這是真小說家的境界,這是人生真味的體驗。

荒誕、幻化也是人的精神主體的一種要求,當科學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滿足人的主體要求(包括觀賞、享受的要求)的時候,荒誕性與夢幻性就應運而生了。荒誕、幻化也是一種美,是一種突破了現實的硬殼、擺脫了大地蕪雜的美,就像夢的美,癡的美荒誕化、幻化是把小說與人生間離的重要手段。《紅樓夢》一開篇,作者就強調“將真事隱去”,“假語村言”,“經歷過一番夢幻”,“說來雖近荒唐,細說頗有趣味”,一方面強調不失其真,未敢失其真,一方面又強調不可當真。這就給創作主體留下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極大靈活性,留下了極大的藝術創造力縱橫馳騁的余地,留下了自己的創作自由,也為讀者留下了閱讀與欣賞的即進行二度創作的自由。

完全地寫實,寫作本身也變成了一種介入,乃至變成了一種輿論,一種“大眾傳播”……涉嫌提倡異端與犯上作亂……曹雪芹有幾個腦袋敢去以身試文字獄!小說畢竟只是說,至少首先是小說,雖然不如起訴書或辯護詞那樣有明確的針對性,卻因失去了這種針對性而獲得了更普遍更長遠的意義。寫小說就要把小說當小說寫。《紅樓夢》擺在案頭,您就“把玩”“把玩”吧。反正是:“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節選自王蒙的《〈紅樓夢〉啟示錄》)

7.對本文第一自然段中“中國式的聰明靈活的辯證法”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品既“按跡尋蹤,不限稍加穿鑿,致失其真”,又要“將真事隱去”,“說來雖近荒唐,細說頗有趣味”。

B.作品既在厚重中顯出輕靈,在寫實中不失之于拙,又要在執著中顯出超脫,夢幻中不失之于巧。

C.作品中既穿插環繞裝點一些神話的、魔幻的、匪夷所思的故事,又堅持一味寫實、除了實還是實。

D.這種方法既給創作者留下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極大靈活性,又為讀者留下閱讀與欣賞的即進行二度創作的自由。

8.以下不屬于文學作品“荒誕性與夢幻性應運而生”的原因的一項是

A.寫實的作品易于厚重,夢幻的作品易于輕靈。

B.命運的鐵的法則中顯出恍恍忽忽的朦朧的人生體驗。

C.科學性、必然性、可知性不能完全滿足人的主體需要。

D. 失去現實針對性而獲得更普遍更長遠的意義。

9.下列對有關詞語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① “《紅樓夢》是長于寫實的”一句中“寫實”在文中指的是“按跡尋蹤,不敢稍加穿鑿”。

② “執著中顯出超脫”一句中“執著”指的是“追求真實”。

③ “命運的鐵的法則中顯出恍恍惚惚的朦朧”一句中“命運”指的是“創作規律”。

④ “是一種突破了現實的硬殼、擺脫了大地蕪雜的美”一句中“蕪雜”指的是“現實生活”。

⑤ “也為讀者留下了閱讀與欣賞的即進行二度創作的自由”一句中“二度”的意思是“再次”。

A.① ②     B.① ③

C.② ④     D.③ ⑤

10.以下根據文章內容推斷不合理的一項是

A.寫實的小說和寫夢幻的小說各有長短,最好是把寫實與寫夢幻結合起來。

B.寫實的作品會變成一種介入,干預現實生活,但只要穿插一些夢幻內容,把小說與人生間離開來,就不至于失之偏頗。

C.《紅樓夢》“一方面強調了不失其真”,“一方面又強調不可當真”,曹雪芹可謂達到了真小說家的境界。

D.增添了一些荒誕和幻化內容的作品比純寫實的作品更具有文學性,更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解析]7.A(前后矛盾)8.A(作品不同風格,非背景)9.A(③應為“世俗人生”;④應為“豐富多彩”)10.B(“只要……就”絕對化了)

 

 

第三部分 文言文閱讀

一、              考點解說

(一)考點及解說

    2003年《考試說明》對文言文閱讀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所謂“淺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詞匯是常見詞匯、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見句式的紀傳文。這就從原則上確定了文言文備考的基本方向一一其閱讀語段并不是艱深難懂的,而是緊密切合中學閱讀實際,科學地選擇、全面地設計的。那種認為閱讀文段及試題越難越好的認識是錯誤的。

    1.理解

     (1)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是理解文段的關鍵,與文言虛詞相比,它數量多,表意性強,變化性大。“理解常見的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包含著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這些文言實詞是中學生常見的實詞,而不是生僻難懂的;二是這些文言實詞的含義是在上下文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脫離上下文的字典含義;三是對于這些實詞的語境意義要理解,而不是識記那些僵死的概念。

     (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虛詞是指那些詞匯意義比較抽象,基本不能明確地表示意義,而只能組織實詞完成句子結構的詞。它是構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這些文言虛詞的用法是中學生在古文學習中常見的,而不是生僻晦澀的;二是這些文言虛詞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現出來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對于這些文言虛詞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識記。

     2003年《考試說明》把常見的文言虛詞,限定為18個,即: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關于“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試說明》規定了五種,即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譯文句是文言文閱讀中的一種綜合能力,其考查內容,既涉及到語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內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要正確理解文句,就要綜合運用各種文言知識,對文句進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詞義,掌握常見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對于較長的文言語句,要通過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對于在課本上沒有見到的文言實詞,要學會根據上下文來推斷它的意義。

    2.分析綜合

    (1)篩選文中信息。

   “篩選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對文句理解基礎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對原文整體認知的高度,從若干個備選分項中排除干擾因素,選取與試題要求相適應的信息。

    (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礎上的綜合能力,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難點所在。這種歸納概括,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和推理的一個思維過程,要求考生根據文中的信息,正確把握某個事件發生的原因,某種發展導致的結果,某個觀點成立的根據等。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與“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夠分析概括在敘述某一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單純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本身的具體內容。在高考文言文閱讀文段中,作者的觀點態度有時表現得直露而明顯,有時卻表現得含蓄而曲折,因而這類試題的難度往往相對大一些,非得把功夫使在對文段的深入閱讀理解、對有關信息作去偽存真的深刻思考上。

3、鑒賞評價

(1)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

(2)           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考點通覽

1.文言實詞

常見的文言實詞,主要包括常見的通假字、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書寫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辦法寫成另一個字;古今異義詞是指在語言演變過程中,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漢語是表義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詞,用語精練,多義性強,語境意義地位突出。正確理解詞語的語境意義,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

2.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代詞以及兼詞等,其中最常用的文言虛詞,2003年《考試說明》只限定了18個。

3.文言句式

 常見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1)判斷句

現代漢語一般用“是’’聯系判斷句中的兩部分,文言文則不用這種形式來表示判斷。一般地說,它有以下七種形式:   

①在主語后面用語氣詞‘‘者’’表示提頓,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也”煞尾來幫助判斷,形成“……者……也”的格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②只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也”幫助判斷形成“……,……也”的格式,如:夫戰,勇氣也。

③只在主語后面用語氣詞“者”,表示提頓,謂語后不用“也”字,形成“……者,……的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④主語后既沒有“者”也沒有“也”字來幫助判斷,是一個名詞性的短語,如:劉備,天下梟雄。

⑤表示否定的判斷句是在謂語之前用一  否定副詞“非”,用來否定整個謂語,如:人

非圣賢,孰能無惑?

⑥在謂語前用“乃”、“即”、“則”、“必”、“皆”、“悉”等副詞來加強肯定語氣,表示判斷,如: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⑦用“為”放在主語與謂語之間表示判斷,如:在藥則未為良時。

(2)被動句

所謂“被動句”是就句子中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而言的。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有兩種關系,一種是謂語動詞的主動者,或稱施事者;另一種主語是謂語動詞的被動者,或稱受事者。常見的被動句式主要有以下表示方法:

①在謂語動詞之后,用介詞“于”引進動為行為的主動者,前面的主語具有被動性,“于”相當于“被”,如:而君幸于趙王。

②在謂語動詞之前,用介詞“為”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主語具有被動性質,“為”相當于“被”,如:吾屬今為之虜矣。

③在謂語動詞前用助詞“見”,構成“見+動詞”的格式,或“見……于……”的格式表示被動,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見笑于人。

④不用任何表示被動的標志,意念上表示被動的句子,如:子貢辯智而魯削。

 (3)賓語前置

現代漢語的一般語序為動詞在前,賓語在后,古漢語則有賓語前置現象。常見的賓語前置現象主要有以下四種:   

①在疑問句中,疑問代詞做賓語,賓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②在否定句中,一般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   

③有時為了強調、突出賓語,把賓語置于動詞之前,用助詞“是”、“之”等作為賓語前置的標志,如:唯余馬首是瞻。宋何罪之有?

④有時為了強調介詞的賓語,也可以把賓語置于介詞“以”之前,而不用助詞作前置的標志,如:夜以繼日。

(4)成分省略

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一樣,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況比現代漢語更多,更復雜。從省略情況看,它大致六種:

①主語省略主要有主語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對話省略三種形式,如:

a.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蛇)觸草木,(草木)皆死。(主語承前省略)

b.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主語蒙后省略)

c.(孟子)日:“獨樂樂,與人樂樂,熟樂?”(王)曰:“不若與人。”(主語對話省略)

②謂語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個動詞,另一句同樣的動詞就可以將其省略。常見省略謂語的句子有以下三種,如:   

a.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為樂)。(謂語承前省略)

b.楊子之鄰人亡羊,既率其黨(追之),又請揚子之豎追之。(謂語蒙后省略)

c.后公改(任)兩廣,太監泣別,贈大珠四枚。(謂語動詞省略)

③文言文賓語省略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如:

a.權起更衣,肅追(之)于宇下。(謂語賓語省略)

b.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之)較。(介詞賓語省略)

④兼語省略“使、命、令”等動詞作謂語時,它后面有一個主謂詞組做賓語,這個主謂詞組的主語有時省略,如: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兼語省略)

⑤介詞省略介詞“于、以、自”等與后面的賓語組成介詞結構,在句子中作補語,有時省略,如:

a.荊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勢耳。(介詞“于”省略)

b.又試之(以)雞,果如成言。(介詞‘‘以’’省略)

⑥量詞省略古漢語量詞不發達。一般情況下,數詞直接與名詞或動詞連接。如:

a.蟹六(條)跪而二(只)螯。

b.寒署易節,始一(次)反焉。

4.詞類活用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漢語的詞類活用現象。

在古代漢語中,原屬于甲類事物的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有時可以臨時用作乙類詞,或詞性未變,但臨時具有一種新的語法功能,叫做詞類活用。詞類活用多為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數詞、代詞有時也可以活用,所以,詞類活用又叫做“實詞活用”。

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名詞活用

a.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如: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b.名詞活用為使動詞,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c.名詞活用為意動詞,如:邑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d.名詞作狀語,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動詞活用

a.動詞用如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b.動詞用如使動詞,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c.動詞用如意動詞,如: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3)形容詞活用

a.形容詞用如名詞,如: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b.形容詞用如一般動詞,如:山多石,少土。

c.形容詞用如使動詞,如: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d.形容詞用如意動詞,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4)數詞的活用

數詞活用作動詞,如:六王畢,四海一。

5.文言翻譯

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要做到以下四點:

(1)譯文要信、達、雅。所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誤解,不遺漏,不牽強附會,不隨意增刪內容;所謂“達”,就是無語病,做到通順明白,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要求;所謂“雅”,就是譯文的用詞造句要講究文采,做到文筆優美。

(2)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在文言文翻譯中,從詞語到句子結構,能直接對譯的,就直接翻譯,對號入座,以體現原文的造句特點;直譯有困難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對詞語或句子結構進行靈活的翻譯。

(3)恰當補充與刪減。文言文在一定的條件下常省略的一些成分,翻譯的時候,這些成分要及時補充出來。文言語句中的一些語氣詞、助詞以及偏義復詞中的虛設部分,翻譯時要不吝刪掉。

(4)正確調整語言順序。在翻譯中,凡是原文語序與現代漢語一致的語句,其語序要遵循不變;凡是與現代漢語不一致的語序,要按照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如倒裝句的翻譯。   

(三)備考指津

1、    誤答原因探尋

文言文閱讀題的誤答原因很多,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平時文言文閱讀量不足,文言語句背誦量少得可憐,文言底蘊薄弱。有的考生平時學習古文滿足于對照注釋能看懂課文,不肯在背誦原文上下功夫,更有甚者,以背誦譯文代替閱讀古文,其結果,文言語感非常薄弱,基本詞匯識記寥寥,以致在應試中不能讀懂原文,找不到正確答案。

(2)           平時做題輕閱讀,重做題,急功近利,擺不正閱讀與做題的關系。閱讀文言語段與做題本來是基礎與目的的關系,閱讀是基礎,沒有深入細致的研讀,就根本談不上做題。可是有的考生認識不到這一點,把重心放在了做題上。由于閱讀投入不足,理解淺薄,做題中只是跟著感覺走,以致把題做錯。

(3)           臨場心態不佳,不能正確發揮。有的考生平時在做題中正答率不高,又不能找出失誤的原因,因而產生厭讀的心態,失去了做題的自信心,影響了正常思維,自然潛能得不到應有的發掘。

(4)           不能科學運用應試技巧。近年來,有些文言文閱讀題除用語境法做外,還有一些輔助手法。如“代入法”、“排除法”、“互訓法”、“組詞法”等,這此方法運用得好,可以幫助考生準確快捷地做出答案,提高答題效率。可是有的考生把平時的訓練與考試分割開來,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有關的應試技巧。

2、    備考方法點拔

文言文閱讀理解水平的提高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長期的讀書、背誦與積累,在夯實文言基礎上狠上功夫。具體來說,應該抓好以下幾個環節。

    (1)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掌握常見古今詞義的差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現象,識記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培養良好的文言語感。

(2)掌握《考試說明》中規定的20個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要在具體的語境中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誦文言虛詞的字典意義。 

(3)掌握六種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和常見詞類活用現象。要注意在具體文言語句的理解中學習文言句式和用法特點,不要死背定義和概念。

(4)掌握翻譯文言語句的基本要領。文言文和現代文的語言風格和語序有著很大差別,翻譯時要有忠于原文的意識,注意語句通順,語氣貫通,語言連貫得體。

(5)平時閱讀古文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不但要習其句,還要注意分析綜合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從整體的高度把握文言文。

(6)背誦一定數量的優秀文段落,充實文言倉庫,加強文言語感建設。

(7)經常翻查工具書,及時掃除閱讀語言障礙,不輕易放過一處疑難問題。

3、    臨場應試技巧

   近年高考文言文的閱讀文段,大都是淺易的紀傳文,其得分,關鍵在于對原文的讀懂與理解,即通過閱讀原文,把握原文中有哪些人物,這些人物之間有什么關系,他們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過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點以及作者的觀點態度等。為達到從宏觀上把握原文之目的,就要培養良好的閱讀心態,仔細品讀原文,做到字斟句酌,不可操之過急,以先入為主,倉猝應付,讀不懂原文就急于做題。

值得注意的是,要加大閱讀的投入,恰當地控制閱讀與做題的時間比例。一般來說,閱讀與做題的時間比例以2:1為宜。

在善于借助試題中的已知題項,幫助對原文的理解。例如,閱讀1999年、2000年、2001年全國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中的最后兩個小題,就可以為文段內容的把握提供一定的幫助。考生要在把握了文段的內容之后再做題。做題時,可廣泛采用再現法、組詞法、代入法、互訓法、排除法、語境法等,把題干中的語詞與翻譯放在原文的整體認知中深化理解,從而得到該題的正確答案。

二、高考題例

(一)

李若水字清卿①,沼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②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③以行。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氣結仆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④令日:“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之日:‘‘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日:“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日:“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若水叱之日:“吾不復顧家矣!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粘罕令擁之去,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日:“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軍者撾破其唇,噗血罵愈切⑤,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躐躋:越級升宮。③扈從:隨從護駕。  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  ⑤噗血:含血噴出。

    ——1998年高考文言閱讀試題

【題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正確的意思是

4.①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帝殊有難色    (    )

  A.①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①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5.①汝歸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屬何    (    )

  A.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旬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    )

  ①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① / ② / ③④      B.① / ②④ / ③

  C.①④ / ② / ③      D.① / ② / ③ / ④

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

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為他治喪。皇上當即接受他的意見,不再為高俅掛服舉哀。

  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大罵金人,雖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    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 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只有結合文意,才能正確理解。A句寫主管官員想加給高俅隆重的葬禮,但李若水認為這樣不能終止平息眾人議論,C句寫李若水的仆人勸說他稍稍向粘罕低頭,這樣可以回家看一看自己的父母,D句寫李若水不愿向金人低頭而將被敵人處死的態度,他認為這是自己的職責,B句寫金人不能忍受李若水責罵,將他拖出去痛打,據此可以肯定了A、C、D的解釋都是正確的,B項是錯誤的,“曳”應作“拖、拉”講。

     2.本題考查古漢語“以”的用法,根據文意,句① “以”解釋為“憑借”;句② “以”相當于“而”,是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句③ “以’’與句②相同;句④“以”解釋為“用”。據此可以判斷C項是正確的選項。

    3.本題考查少數文言實詞的特定含義,上述四個詞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能單從字面判斷它們的含義,這四個詞語都曾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出現過,不應有多少難度。B項是錯誤的選項。“全首領”不是指保持高位,而是指全尸而死。

    4.本題考查句子的含義,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把握“等,,與“殊”的含義,從語境看,句①是寫李若水意欲揭露高俅的罪行,指出他的罪行與童貫一樣,A、B兩項的翻譯意在幫助高俅開脫罪行,顯然與李若水的意圖相反,因此是錯誤的,“等”應解釋“等同、一樣”。句②寫皇上不愿意到郊外與金人相會,“殊”是修飾不愿意的程度的,所以應解釋為“很,十分”。據此答案應選D項。

    5.本題題型與前一題相同,句①的關鍵是“遽’’的理解,從語境看,李若水不愿父母擔心,希望仆人回去以后,不要急于把事情告訴他的父母,而是由自己的兄弟慢慢地告知父母,因此,“遽”應解釋為“匆忙,急促”,解釋為“驚慌”令人費解。句②的關鍵是“奈何”的用法,這句是寫李若水對仆人的遺憾,他遺憾自己的行為連累了仆人,將“奈……何”譯為“可怎么辦”比“為什么”更能表達出自己的遺憾和無可奈何。因此,本題答案應為C項。

    6.本題是考查句子內部的關系,句①意為“李若水抱著皇上哭泣,(摯希)痛罵金人為畜生”,是承接關系;句②意為‘‘盡管你昨天說了那些話,但宰相卻一點沒有發怒”,是轉折關系;句③意為。如果今天順從金人的意思,那么明天就得到富貴”,是假設關系;句④意為“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我李若水又怎能有兩位主子呢”,是并列關系。據此可以判斷D項是正確的答案。

    7.本題考查文意的整體把握,對照原文,A項是錯誤的選項,皇上并沒有當即接受李若水的意見,而是“章再上,乃止”。

【譯文】

 李若水,字清卿,是沼水曲周人。靖康元年,做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了,按照舊例,天子應該為他掛服舉行哀悼。李若水說:“高俅憑寵幸之臣的身份而越級升到很顯赫的地位,敗壞軍政,使金人長驅直入,他的罪應當與童貫一樣。他能全尸而死,還應當追削官爵俸祿,顯示給眾人是朝廷拋棄他;而主管官員按照往常習慣,想加給他煩瑣的禮遇,這不是平息眾議的辦法。”他上了兩道奏章,才停止了為高俅舉哀。

 靖康二年,金人再次邀請皇帝出城到郊外,皇帝很是為難,李若水認為不會有別的情況,隨從皇帝到了金營。金人中途改變了計策,逼迫皇帝換下帝服,李若水抱著皇帝大哭,罵金人是狗類。金人把他拖出去,打傷了他的臉,他郁悶倒在地上,眾人散去,留下幾十名鐵甲騎兵看守著他。粘罕下令說:“一定不要使李侍郎受傷害。”李若水絕食,有人勸他說:“事情到了沒有辦法的地步,您昨天雖然說了不敬的話我國丞相并沒有生您的氣,今天順從,明天就富貴了。”李若水長嘆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我李若水難道能效忠兩位君主嗎?,,他的仆從也來勸慰他,說:“大人父母年紀都很大了,如果能稍微委屈一下的話,以求能回家探視一下老人啊。”李若水斥責說:“我不能再顧家了,忠臣侍奉君王,只有一死,決無二心。然而我的雙親已經老了,你回去不要急著把我的情況告訴他們,讓我的兄弟慢慢對他們說就是了。”粘罕下令將他推出去,他回過頭罵得更厲害了。李若水來到郊外的一座祭壇下,對他的仆人謝寧說:‘‘我為國而死,是我的職責而已,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又不住地大罵,金人監軍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著血,罵得更激切,金人用利刃割斷了他的脖頸、割斷了他的舌頭而死,這年他三十五歲。

  (二)

  蘇瓊,字珍之,武強人也。幼時隨父在邊,嘗謁東荊州刺史曹芝。芝戲問日:“卿欲官不?”對日:‘‘設官求人,非人求官。”芝異其對,署為府長流參軍。除南清河太守。零縣民魏雙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賓,送至郡,一經窮問,知賓非盜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訪別獲盜者。從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有鄰郡富豪將財物寄置界內以避盜,為賊攻急,告日:“我物已寄蘇公矣。”賊遂去。瓊性清慎,不發私書。道人道研為濟州沙門統,資產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縣為征。及欲求謁,度知其意,每見則談問玄理,應對肅敬,研雖為債數來,無由啟口。其弟子問其故,研日:‘‘每見府君,徑將我入青云間,何由得論地上事?”郡民趙潁曾為樂陵太守,八十致事歸。五月初,得新瓜一雙自來送。潁恃年老,苦請,遂便為留,仍致于聽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競貢新果,至門間,知潁瓜猶在,相顧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災,絕食者千余家。瓊普集部中有粟家,自從貸粟以給付饑者。州計戶征租,復欲推其貸粟。綱紀謂瓊日:“雖矜饑餒,恐罪累府君。”

 瓊日:“一身獲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陳狀,使檢皆免,人戶保安。遷左丞,行徐州事。舊制以淮禁不聽商販輒度。淮南歲儉,啟聽淮北取糴。后淮北人饑,復請通糴淮南,遂得商賈往還,彼此兼濟,水陸之利,通于河北。

    ——1999年高考文言閱讀試題

【題目】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密走私訪,別獲盜者

  B.資產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見則談問玄理,應對肅敬

  D.人災,絕食者干余家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從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B、將財物寄置界內以避盜

        告先帝之靈以彰其咎

    C、人舉競貢新果

        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

    D、身獲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3.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縣為征

    B.及(瓊)欲求謁,度知其意

    C.苦請,(潁)遂便為留

    D.自從(瓊)貸粟以給付饑者

4.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    )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發展前途

B.徑將我入青云間——直接把我帶入縹緲的云天中

C.啟聽淮北取糴——向上報告說應當聽任淮北民眾來購買糧食

D.遂得商賈往還——于是使得商販之間能夠自由交往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蘇瓊處事藝術的一組是(    :

 ①知賓非盜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訪,別獲盜者

 ③每見則談問玄理    ④仍致于聽事梁上    ⑤遂上表陳狀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蘇瓊自幼聰明伶俐,言辭機敏。東荊州刺史問他是否想做官,他認為應當先設官職而后求人,個人不應主動求官。曹芝十分欣賞,委任他為參軍。

 B.蘇瓊重視社會治安,辦案認真細致,治內清明太平。他的這一政績,對賊人起了威懾作用,于是鄰郡有的富豪為免遭搶劫,將財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蘇瓊清正審慎,嚴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來訪的心思,避開話題,使對方無由啟口;他留下趙潁的新瓜卻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饋贈的念頭。

 D.蘇瓊關心人民的疾苦,敢于為民請命。在治內遭受災害的情況下,他謝絕了善意的勸告,仍然冒著獲罪的危險,革除淮禁舊弊,造福兩岸人民。

【解析】

1.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古今異義,A、B、C三句中的詞語古今義相同,分別解釋

為“私下查訪”、“財產”、“應答”。D句中的“絕食”古今義不同,古義解釋為“口糧斷絕”,無法維持生計;今義則解釋為“拒絕進食”,以此表示抗議。本題答案應選D項。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含義,共考查四個虛詞,涉及八句話,其中四句話選自中學語文課本,解答時關鍵是要正確理解選文句中虛詞的含義,根據文意,A項中兩個“但”,都作“只管”講;B項中兩個“以”都是表目的的連詞,可以解釋為‘‘來”;C項兩個“遂”,都作“于是,就”講。只有D項中的兩個“且”,用法不同,前一個作“將”講,后一個則作“并且”講。D項是正確的答案。

 3.本題考查古漢語省略句,常見的省略有主語、賓語、介詞等省略,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結合語境,要注意前后句中代詞的指代的內容。B句中“欲求謁”說的是道研,“度知其意”是蘇瓊;C句中“苦請”的趙潁,“遂便為留”的是蘇瓊;句D“自”就是“瓊”,“從”后面省略的內容應為“部中有粟家”。本題答案應選A項。

 4.本題考查句子的含義,共考查四句話,比前幾年數量略有增加,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出息”、“淮北取糴”、“往還”的含義,由文中“常得郡縣為征”和“研雖為債數來”等句,可知句①“出息”應解釋為“租息收入”,解釋為“發展前途”則不合文意。由“淮南歲儉”可知受災的地區當是淮南地區,句③“淮北取糴”應解釋為到“淮北購買糧食”。由“舊制以淮禁不聽商販輒度”可知,古代淮河兩岸商人不能自由來往做生意,句④“往還”,應解釋為“往來”,解釋為“自由交往”雖貌似相同,其實意思不一。本題答案應為B項。

    5.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與鑒賞,解答本題,應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把握人物的形象,再對照具體的句子進行細微地分析比較。句①是說蘇瓊實事求是,不冤枉好人;句②是說蘇瓊為了了解案情,暗中到各處查訪,反映他辦事認真;句⑤說蘇瓊上表反映情況,表現他關心民生疾苦,敢于為民請命。這三句均未涉及蘇瓊處事藝術的內容。句③寫蘇瓊巧妙地引開談話的話題,不讓道研提出代為收繳租息的要求;句④寫蘇瓊把趙潁的送來的瓜掛在梁上,委婉地告誡后人不要來送禮。這兩句都是反映蘇瓊處事藝術的內容的。本題答案是C項。

 6.本題考查文意的整體理解與把握,根據文意,謝絕善意的勸告,當是指自己向治內有富余糧食的人家借貸糧食,再借給老百姓的事,不是革除淮河兩岸禁止通商的舊弊。本題答案應為D項。

【譯文】

 蘇瓊,字珍之,是武強人。幼年時跟隨父親在邊境,曾去拜見東荊州刺史曹芝,曹芝與他開玩笑說:“你想當官嗎?”他回答說:“設置官職而后尋求合適的人來充任,不是由個人去求官做。'’曹芝很欣賞他的答復,即委任他為府長流參軍。

 蘇瓊出任南清河太守。零縣百姓魏雙成家丟失牛,, 懷疑是同村人魏子賓干的,將他扭送到郡府,蘇瓊一經審問,知道魏子賓不是偷牛的人,就將他放回。蘇瓊秘密巡視私訪,另外捉到真正偷牛的人。從此以后,百姓家的牲畜都不再收圈,只是放散在外,說:‘‘只管付給府君。”鄰郡有個富豪將財物寄放到清河郡內躲避盜賊,受到賊人進攻,形勢危急,富豪就說:“我的財物已寄放到蘇公那里去了。”賊人于是離去。蘇瓊為人清廉謹慎,從不發私人信件。道人道研為濟州沙門統,資產巨富。在郡內放有許多高利貸,經常要郡里協助他征收。

    當道研來請求拜見時,蘇瓊猜測他的來意,每次見到就與他談論并詢問佛經教義的事,蘇瓊態度十分恭敬,道研雖為催債來數次,但無從開口談起此事e道研的弟子詢問其中的緣故,道研說:“每次見到府君,直接將我捧入青云間,哪里能有機會來談論人間的事?”郡民趙潁曾任樂陵太守,八十歲退休還鄉。五月初,趙潁得到一對新瓜,親自送來,他依仗年紀大,苦苦請求,于是蘇瓊就將瓜留下了,就把瓜放在廳堂的大梁上,也不剖開。人們于是爭相進獻新果,到郡府大門處,知道趙潁的瓜還在,互相看看就離去了。北齊文宣帝天保中,郡內發生大水災,百姓斷絕糧食的有一千余家,蘇瓊把郡中有糧的人家都召集到一起,自己向他們借糧,再分發給饑民。州里按戶征收田租,又向他們借糧。郡中的僚佐對蘇瓊說:“雖然是憐憫這些饑民,但恐怕會連累府君您。”蘇瓊說:“我一人獲罪,而能救活一千余戶人家,還有什么好抱怨的。”于是他上表講明情況,百姓們平安度過荒年。

 蘇瓊后遷左丞,治理徐州府政事,以前的制度以淮河為禁區,不允許商販隨意往來。淮南地區遭災,蘇瓊上表請求,到淮北去買糧。后來淮北人遭受饑餓,再呈請允許淮北人到淮南去買糧。于是商人得以往來,使淮河兩岸貨物得以流通,彼此都得到好處,通過水陸運輸,有些貨物直達黃河以。

 (三)

 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余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日:“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質日:“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威受之,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帝日:“以何為不如?”對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贈鎮東將軍。

    ——2000年高考文言閱讀試題

【題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審于何得此絹    審:知道

  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

      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

  B.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

       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3.從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1)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

  (2)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3)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

  (4)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與(2)與相同,(3)與(4)與不同

  B.(1)與(2)相同,(3)與(4)也相同

  C.(1)與(2)不同,(3)與(4)相同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

蕪湖大學家教中心 |最新學員 |優秀教員 |收費標準 |學員常見問題 |新聞信息 |教員常見問題 |教員須知 |本站簡介
服務熱線電話::15215533456  我們的QQ客服:737013856 教員加QQ群531664674(點擊即可聊天)
©    版權所有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皖ICP備14023442號-2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本站地圖 電子郵箱:737013856@qq.com
網絡實名:蕪湖家教 蕪湖大學家教網  蕪湖家教蕪湖家教網
本站搜索關鍵詞:蕪湖家教 蕪湖數學家教 蕪湖英語家教 蕪湖物理家教 蕪湖化學家教 蕪湖語文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