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總復習講解(全)
第一部分 基礎知識及運用
一、語音辨析
[考點分析]
《語文考試說明》中規定:能識記現代漢語普通話的字音。同時指出:語音的考查只要求識記字音而不要求拼寫。即側重于考查識記、辨別、確定漢字字音的能力,準確地判斷其正確與否。能力層次為A級,一般占3分。
考查現代漢語中的常見常用字音,一般以《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及《普通話異讀詞審查表》為命題依據。常用字共2500個,次常用字1000個。近幾年語音試題主要考查多音字和容易讀錯的字,采用的題型是選擇題,類型有:①選擇字音全部正確的;②選擇字音有錯誤的;③選擇字音全部相同的。試題題面可出現也可不出現漢語拼音。
語音的復習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積累生字、疑難字。
除了掌握3500個常用字以外,還應積累在高中語文課本中出現且編者已注音、釋義的生字以及一些疑難字。做到在閱讀時不放過任何一個拿不準的難讀字,如“盥”guàn、“齲”qǔ。另外不能受地方音的影響而產生誤讀,如“普遍”的“遍”,不讀“piàn”,而讀“biàn”。
②注意多音多義字。
(1)詞性不同而讀音不同。如“號”讀 hào(名詞)“號召”,讀háo(動詞)“號叫”。
(2)詞義不同而讀音不同。如“惡”,讀“ě”,作“惡心”講,讀“è”,作“兇惡”講。
(3)口語和書面語不同而讀音不同。如“薄”,書面語讀“bó”,薄弱,口語讀“báo”,厚薄。
(4)一般詞語與專用詞語不同而讀音不同。如“巷”,一般讀“xiàng”,(小巷、街談巷議、萬人空巷),但在與采礦業有關的“巷道”中就讀“hàng”了。
③留心形近異音字。
漢字中絕大多數是形聲字,在形聲字中有一部分字雖然字形相近,但是它們的讀音卻不同。如“莠”與“秀”字形相近,但讀“yǒu”,如果讀成了“xiù”,則錯了。在語音識記中,一定要克服“識字認半邊”的現象。
語音復習,要弄清錯讀的原因,養成正確識記普通話字音的良好習慣,可采用平時點滴積累,考前強化識記的方法。答題時,要審清題干,認真分析,運用比較篩選的方法,結合字義,辨識字音。
[典型試題]
例題1 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A、拘泥nì 標識zhì 暴殄tiǎn天物
B、匹pǐ配 戲謔xuè 風光旖qí旎
C、參與yǔ 彈劾hé 審時度duó勢
D、傾軋yà 結束sù 杞qǐ人憂天
剖析 此題考查語音識記能力,答案為A。B項中“旖旎”的“旖”是容易讀錯的字,應讀作“yǐ”,“qí”為誤讀。C項中“與”是多音多義字,它有三個讀音:一讀作“yù”,有“參加“的意思;二讀作“yú”,和“歟”的用法、意義相同;三讀作“yǔ”,表示“跟”和“給”“交往” 意思。所以“參與”的“與”應讀作“yù”,注音作“yǔ”是錯誤的。D項中“結束”的“束”應讀為“shù”,有卷舌音,“sù”為誤讀。
例題2 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注音,與所給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組是
A、差chā 差錯 誤差 差強人意 差可告慰
B、解jiě 解決 押解 渾身解數 不求甚解
C、塞sè 堵塞 邊塞 閉目塞聽 敷衍塞責
D、提tí 提煉 提防 提綱挈領 耳提面命
剖析 此題重點考查詞語中有特定意義的漢字的讀音能力。答案的為A。A項中“差”本來有“chā”“chà”“chāi”“cī”四種讀音,但A項中所給詞語中的“差”都應該讀“chā”。B項中“押解”的“解”應當讀作“jiè”,“渾身解數”的“解”應當讀作“xiè”。C項中“邊塞”的“塞”應當讀作“sài”。D項中的“提防”的“提”應讀作“dī”。
例題3 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有錯誤的一組是
A、璀璨(càn) 憧(chōng)憬 飲鴆(zhèn)止渴
B、凝(níng)固 分泌(bì) 孜(zī)孜不倦
C、蹊(qī)蹺 省(xǐng)悟 窮形盡相(xiàng)
D、端倪(ní) 寶藏(zàng) 未雨綢繆(móu)
剖析 此題重點考查對現代漢語普通話字音的正確識記。答案為B。與過去對語音的考查一樣,試卷中只要求考生識記字音,不要求拼寫。為了降低難度,考查形式由過去的選正確項改為選錯誤項,即只有一組的讀音有錯誤。B項中“分泌”的“泌”應讀“mì”,不讀“bì”。這是個多音字,河南省泌陽縣的“泌”讀“bì”。本題其他字的讀音是正確的。
例題4 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鹽堿 箴言 呼喊 減員增效 感激涕零
B、闡述 彈藥 禪讓 肆無忌憚 殫精竭慮
C、束縛 薄荷 簿冊 赤膊上陣 博大精深
D、滇池 嗔怒 縝密 精衛填海 謹小慎微
剖析 本題考查讀音辨識能力,主要是因形近而誤讀的字音。A項中“堿”“減”兩字同音,讀“jiǎn”;其他加點字的讀音是:“箴”讀“zhēn”,“喊”讀“hǎn”,“感”讀“gǎn”。“箴言”是勸戒的話。B項中“彈”“憚”兩字同音,讀“dàn”其也加點字“闡”讀“chǎn”,意思是“講明白”;“殫”讀“dān”,意思是“盡,竭盡”;“禪”有兩個讀音,一讀“chán”佛教用語,一讀“shàn”,“禪讓”,意思是帝王把帝位讓給別人。C項中“膊”“博”兩字同音,讀“bó”;其他加點的字“縛”,讀“fù”,“簿”讀“bù”,“簿”是多音字,此處讀“bò”。D項加點字的讀音是“滇”讀“diān”,“嗔”讀“chēn”,“縝”讀“zhěn”,“填”讀“tián”,“慎”讀“shèn”。正確答案為D。
例題5 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宦官 豢養 盥洗 患得患失 風云變幻
B、蒞臨 乖戾 官吏 嘔心瀝血 不寒而栗
C、翌日 對弈 肄業 苦心孤詣 雄關險隘
D、羨慕 汗腺 霰彈 謅媚阿諛 借花獻佛
剖析 此題重點考查讀音的辨識能力。答案為B。B項中加點字讀音都為lì。A項中盥(guàn)洗,其余為huàn;C項中“雄關險隘”中的“隘”讀音為“ài”,其余為“yì”;D項中的諂(chǒn)媚,其余都為(xiàn)。本題難度不大,考生可能感到生僻的“豢養”、“盥洗”、“霰彈”也都在課本中出現過。
[課堂精練]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穴(xuè)位 慳(qiān)吝 發酵(jiào) 破綻(zhàn)
B、旋(xuàn)風 炫(xuàn)目 落(lào)價 內訌(hòng)
C、窈(yáo)窕 賞賚(lài) 歃(shà)血 間(jiàn)隔
D、刈(yì)除 校(jiào)對 嫉(jí)妒 偎(wèi)依
2、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有誤的一組是
A、股肱(gōng) 蜿(wān)蜒 寧(nìng)可 角(jué)色
B、麻痹(bì) 倏(shū)忽 應(yìng)屆 按捺(nà)
C、繅(sāo)絲 暈車(yùn) 逶(wēi)迤 棺槨(guǒ)
D、舐(shì)犢 愜(qiè)意 垂涎(xián) 菜畦(qí)
3、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與所給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組是
A、號háo 號叫 號喪 號哭 號啕大哭
B、強qiáng 強制 強迫 強化 強詞奪理
C、帖tiè 字帖 碑帖 畫帖 俯首帖耳
D、累lěi 累計 連累 累贅 危如累卵
4、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A、佯裝 徜徉 安危無恙
B、碑帖 裨益 奴顏婢膝
C、倩影 靚女 靖康之恥
D、驀然 募捐 漠不關心
5、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部相同的一組是
A、應當 應戰 應運而生 一應俱全
B、乘客 乘坐 乘風破浪 千乘之國
C、復辟 辟邪 鴻蒙初辟 開天辟地
D、掉轉 轉彎 天旋地轉 轉彎抹角
[課外鞏固]
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部相同的一組是
A、挫折 厝火積薪 錯過 不知所措
B、和諧 白頭偕老 揩油 萬世楷模
C、英俊 嚴刑峻法 竣工 怙惡不悛
D、瀆職 買櫝還珠 贖罪 窮兵黷武
2、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部不相同的一組是
A、行藏 行款 道行 樹行子
B、叨咕 叨念 叨登 叨教
C、蒙味 蒙騙 蒙古 蒙太奇
D、落色 落價 落榜 落落大方
3、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與所給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組是
A、角jiǎo 號角 角落 頭角 群雄角逐
B、籠lóng 籠子 牢籠 籠屜 煙籠霧鎖
C、量liáng 思量 打量 測量 量體裁衣
D、削xuē 剝削 削減 瘦削 日削月削
4、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與所給注音全部相同的一組是
A、差chā 差錯 誤差 差強人意 差可告慰
B、解jiě 解決 押解 渾身解數 解押歸田
C、塞sài 堵塞 邊塞 閉目塞聽 敷衍塞責
D、禁jìn 禁止 禁令 忍俊不禁 弱不禁風
5、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蓓 (bèi) 蕾 訛 (é) 詐 口供(gòng) 恫嚇(xià)
B、呆 (dāi) 板 倩 (qiàn) 影 楔(xiē)子 杳(yǎo)然
C、溫馨(xīn) 血泊(pō) 勾當(gōu) 佚事(yì)
D、譏誚(qiào) 嵌(qiàn)入 沙磧(zì) 愆(qiān)伏
6、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滂(páng)沱 酗(xù)酒 場(chǎng)所 樞(shū)紐
B、逮(dǎi)捕 扼(è)要 犒(kào)賞 伺(cì)候
C、孱(càn)頭 感喟(kuì) 寶藏(zàng) 比較(jiǎo)
D、鞭鞘(shāo) 庇(bì)護 拎(līn)起 勃頸(gěng)
7、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祛(qù)除 猥(wěi)褻 齷(wò)齪 笑靨(yè)
B、詭譎(jué) 贗(yàn)品 裝幀(zhēng) 坍(tān)塌
C、巋(kuī)然 繅(sāo)絲 恪(kè)守 潛(qián)力
D、訕(shàn)笑 虔(qián)誠 挾(xiá)制 談吐(tǔ)
8、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蹊(qī)蹺 切(qiē)磋 殞(yǔn)命 馴(xún)服
B、押解(jiè) 虛妄(wàng) 機械(xiè) 剖(pāo)析
C、粗糙(cāo) 罹(lì)難 闊綽(chuò) 斡(wò)旋
D、挑(tiǎo)拔 煤屑(xiè) 聒(guō)噪 渣滓(zǐ)
9、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宵衣盱(gàn)食 味同嚼(jiáo)蠟 原形畢露(lù) 鷸(yù)蚌相爭
B、咄咄(duō)怪事 成績斐(fěi)然 大腹便(pián)便 順蔓(màn)摸瓜
C、相(xiàng)機行事 功虧一簣(kuì) 瞠(chēn)目結舌 別出機杼(zhù)
D、暴戾恣睢(suī) 間(jiàn)不容發 呼天搶(qiāng)地 無恥讕(lán)言
10、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提綱挈(qiè)領 火亙(xuān)赫一時 亙(gèn)古未見 醍(tí)醐灌頂
B、瑕瑜互見(xiàn) 博聞強識(zhì) 耳濡(rú)目染 莞(wǎn)爾一笑
C、嚴懲(chéng)不貸 色厲內荏(rěn) 余勇可賈(gǔ) 畏葸(sī)不前
D、安步當(dàng)車 運籌帷幄(wò) 藏頭露尾(lù) 矯(jiǎo)枉過正
[課內]
1、B( A、穴xué ; C、窈yǎo; D、偎wēi)
2、B(應yīng)
3、A(B、強迫、強調奪理qiǎng;C、俯首貼身tiē;D、累贅léi)
4、C(依次為qiàn、liàng、jìng)
5、D(A、應當,一應俱全yīng,應運而生,應戰yìng;B、乘客、乘坐、乘風破浪chéng,千乘之國shèng;C鴻蒙初辟,開天辟地pì,復辟、辟邪bì)
[課外鞏固]
1、A(A全部都讀cuò;B、和諧,白頭偕老xié,揩油kāi,萬世楷模kǎi;C、英俊,嚴刑峻法,竣工jùn,怙惡不悛quān;D、瀆職、買櫝還珠、窮兵黷武 dú,贖罪shú)
2、A(依次為xíng、háng、héng、hàng)
3、D(A、群雄角逐jué;B、煙籠霧鎖lǒng;C、思量、打量liang;D、量體裁衣liàng)
4、A、(B、押解jiè,渾身解數xiè;C、堵塞、閉目塞聽、敷衍塞責sè;D、忍俊不禁、弱不禁風jīn)
5、B(A、嚇hè;C、勾gòu;D、磧qì)
6、D、(A、滂pāng;B、逮dài;較jiào)
7、C (A、祛qū;B、幀zhēn;D、挾xié)
8、D(A、馴xùn;B、剖pōu;C、罹lí)
9、A(B、蔓wàn;C、瞠chēng;D、間jiān)
10、D (A、火亙xuǎn;B、見jiàn;C、葸xǐ)
二、字形辨析
[考點講析]
“識記現代漢字字形”是《語文考試說明》明確提出的要求,它包括區別形近字、同音字,不寫錯別字以及不規范的簡化字。還要注意正確書寫數字。
漢字字形的考查,以《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的3500個常用字和次常用字為主,超出這個范圍的,一般是課本上出現過的。
通過對近幾年高考試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本考點所考查的內容主要是:①形近字,如“惦”(念)與“掂”(量);②音同音近字,如“投機倒把”的“倒”誤寫為“搗”;③音同形近字,如“國籍”的“籍”誤寫為“藉”。試題備選項中一般涉及對16個字的正確識記。要求選全對的,選有錯的,選錯一個或錯兩個的。能力層級為A級,分值為3分。
“據義辨形”是辨析漢字字形的最根本的方法。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除了少數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外,絕大多數為形聲字。而形聲字的形旁表意,即根據其形旁來判斷字的意義。反過來,我們可以根據詞語中某處語素的意義來判斷該語素(漢字)的字形是否正確。例如:同音字(槍)“桿”、(麻)“稈”與(竹)“竿”,“桿”從“木”,指“器物的像棍子的細長部分”;“稈”從“禾”,指“某些植物的莖”;“竿”從“竹”,指“竹竿子或類竹竿的東西”。形近字“贗”(品)與(義憤填膺),“贗”從“貝”,指“偽造的物品”,“膺”從“月”(肉),指胸。因此,在漢字復習時,一定要結合字義理解記憶。平時要注意積累,擴大詞匯量,有些字之所以認不準,往往因為對它不熟悉,甚至從來沒見過。沒有一定數量的字詞識記,是不可能形成語文能力的。
[典型試題]
例題1 下列各組詞語中,只有一個錯別字的一組是
A、翔實 詞不達意 冷寞 一籌莫展
B、痙孿 不經之談 偏辟 勵精圖治
C、風靡 蘗根禍種 攀緣 始作俑者
D、傾軋 氣沖宵漢 弘揚 撲溯迷離
剖析 此題考查詞語中有特定意義的字形,答案為C。C項中“蘗根禍胎”的“蘗”應為“孽”,誤寫為“萌蘗”的“蘗”。A項中錯兩個,分別為;“冷寞”的“寞”應為“漠”,誤寫為“寂寞”的“寞”;“一愁莫展”的“愁”應為“籌”,誤寫為“憂愁”的“愁”。B項中也有兩處錯誤:“痙孿”的“孿”應為“攣”,誤寫為“孿生”的“孿”;“偏辟”的“辟”應為“僻”,誤寫為“開辟”的“辟”。D項中同樣錯兩個:“氣沖宵漢”的“宵”應為“霄”,誤寫為“元宵”的“宵”;“撲溯迷離”的“溯”應為“朔”,誤寫為“追溯”的“溯”。
例題2 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拖沓 嬌生貫養 伶俐 倜儻不羈
B、造次 索然寡味 遷徙 慘絕人圜
C、描摹 幅員遼闊 惶恐 法網恢恢
D、窺測 慷慨激昂 裝禎 提要鉤玄
剖析 此題考查錯別字的識別,答案為C。A項中“嬌生貫養”的“貫”應為“慣”,此詞語的意思是“從小被寵愛縱容”;B項中“慘絕人圜”的“圜”應為“寰”,“寰”指廣大的地域,而“圜”則是指圓;D項中的“裝禎”的“禎”應為“幀”,“裝幀”的意思是指書畫、書刊的裝潢設計,包括封面、版面、插圖、裝訂形式等等。
例題3 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戳穿 力挽狂瀾 暖昧 食不果腹
B、震撼 融會貫通 喧囂 響徹云霄
C、深奧 死不瞑目 氣慨 雍容華貴
D、凋蔽 嘩眾取寵 輟學 憤世嫉俗
剖析 此題重點考查考生對現代漢語字形的正確識記,答案為A。A項中的四個詞語書寫完全正確,沒有錯別字。C項中的“氣慨”應為“氣概”,意指在對待重大問題上表現的態度、舉動或氣勢,這里的“概”指“氣度神情”。而“慨”指“憤慨”、“慷慨”,均與心理活動有關。B項中有一個錯別字,“融會貫通”應為“融會貫通”,意指參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徹的領悟,“會”與“匯”讀音完全一樣,也都有“聚合”的意思,但“匯”指水的匯合,如“百川所匯”、“匯成江河”。而“融合貫通”的“會”,是“理解”、“懂得”的意思。D項中也有一個錯別字:“凋蔽”應為“凋敝”,意指生活困苦或事業衰敗,如“民生凋敝”、“百業凋敝”等。“敝”本指破舊、破爛,引申為衰敗。而“蔽”是遮蓋、擋住的意思,如“掩蔽”、“衣不蔽體”、“浮云蔽日”、“蔽塞”等。本題涉及的16個詞語中有“慨”、“匯”、“蔽”三個錯別字,而且都是常用字,因此要作出正確判斷是不難的。
例題4 下列各組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留戀 流連忘返 厲害 利害得失
B、質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隨聲附和
C、變換 變幻莫測 旁證 旁征博引
D、株連 珠聯璧合 大意 微言大義
剖析 本題考查字形的正確識記,答案為B。考查方式與1998年全國卷第2題相同,詞義不同,字形不同。B項中“隨聲附和”的“合”錯誤,應為“和”,是聲音相應、唱和的意思。
例題5 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部署 備受青睞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報道 伶牙利齒 群賢畢至 一年之計在于春
C、揣度 共商國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違
D、通諜 猝不及防 大相徑庭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剖析 本題考查字形的正確識記,除了雙音節、四音節的詞語外,還出現了多音節的詞語。答案為A。B項應為伶牙“俐”齒。C項應為冒天下之大不“韙”。D項應為通“牒”。本題中容易錯誤的有如下幾項:A中的“恰如其分”中的“分”是“職責和權利的限度”之意。C項中的“共商國是”中的“國是”是書面語,意思為“國家大計”。這三個詞用字都正確,考生容易看錯。
[課堂精練]
1、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蛻化 以偏概全 開門緝盜 貪贓枉法
B、接洽 韜光養晦 病入膏盲 精減機構
C、裝潢 發揚光大 歡度春節 斷章取義
D、祛疑 以逸待勞 勵精圖治 排憂解難
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疊起 高潮迭起 勉勵 厲兵抹馬
B、輻射 幅員遼闊 退化 蛻化變質
C、題名 內容提要 桃園 世外桃源
D、廢馳 風馳電掣 風聲 談笑風生
3、下列詞語中,只有一個錯別字的一組是
A、既使 針貶時弊 紕漏 置若罔聞
B、必竟 唉聲嘆氣 忸怩 如愿以償
C、裝潢 煮豆燃萁 賑濟 流言飛語
D、勇躍 輕歌曼舞 峻工 怡笑大方
4、下列詞語中,有兩個錯別字的一組是
A、誣告 縝密 矯健 鬼計多端
B、肆業 寒暄 枯躁 卑恭屈膝
C、目真 怪 渲染 逋欠 不辨黍麥
D、埠頭 裨益 幫交 暴殄天物
5、下列各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句是
A、文章告誡人們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B、防火患事故,少死人少傷人,無容置疑是很重要的事情。
C、機動車助動車竟相噴吐廢氣,污染環境,急待整治。
D、這塊玻璃殞石是發生在73萬年前的一次彗星撞擊地球事件的產物。
[課外鞏固]
一、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分別是
1、A、干練 凝煉 簡練 鍛煉
B、啟事 啟示 啟用 起用
C、殞落 墜落 墮落 脫落
D、間諜 喋血 通諜 諜報
2、A、回腸蕩氣 落草 春花秋實 閃鑠
B、黃粱美夢 諾大 出爾反爾 幌子
C、嘩眾取寵 撤職 雕蟲小技 竭力
D、鳳毛鱗角 沮喪 咄咄逼人 瀕臨
3、A、集腋成裘 眉目清秀 為虎作倀 明察秋毫
B、一張一弛 察顏觀色 相輔相承 心勞日拙
C、挺而走險 長備不懈 長篇累牘 汗流夾背
D、鞭長莫及 名門旺族 剛愎自用 心猿意馬
二、下列各組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分別是
4、A、豎立 樹立 交納 繳械
B、尤物 猶豫 發泄 流泄
C、申請 伸張 功績 古跡
D、畫像 意像 訂貨 定額
5、A、作弊 弊端 隱蔽 民生凋敝
B、詞典 修辭 楚辭 義正辭言
C、魚民 漁業 魚場 魚龍混雜
D、園林 圓形 圓滿 字正腔圓
6、A、賭博 通緝 摧枯拉朽 大言不慚
B、妨礙 諦聽 待價而沽 畢恭畢敬
C、售罄 棘手 無恥濫言 旁征博引
D、矯健 清洌 貽人口實 綽綽有余
三、下列各組詞語中,只有一個錯別字的一組分別是
7、A、高亢 寂寞 消遙 決擇
B、慪氣 瞻仰 野蠻 涵養
C、詭計 恪守 修葺 攣生
D、贗品 冒然 膨漲 撕打
8、A、勘誤 蠱惑 賠償 攀緩
B、沉湎 惦量 漱口 國藉
C、求實 弘揚 痙孿 漫罵
D、觀摩 毗連 蒼穹 浸漬
四、下列各組詞語中,有兩個錯別字的一組分別是
9、A、抱歉 伎倆 恢弘 摧眠
B、提煉 名子 祛暑 蒼穹
C、踴現 妒忌 繚草 披露
D、程控 翔實 謄寫 風采
10、A、渾濁 猜測 威懾 闔家歡樂
B、猝然 適意 誣陷 越俎代庖
C、包涵 漫延 忤逆 窮兵牘武
D、甲胃 差赧 洶酒 含英咀華
11、A、文彩 良辰美景 妥脅 篳路藍褸
B、狙擊 言簡意賅 仿礙 緣木求魚
C、欠收 肆無忌憚 兌現 惹事生非
D、耽擱 尾大不調 渡假 懲前毖后
12、A、對待 震聾發聵 坐收漁利 勵兵秣馬
B、重迭 相形見拙 德藝雙罄 利令智昏
C、薈粹 鴻篇巨制 先發制人 萬里平籌
D、縹緲 夢寐以求 金榜提名 嶄露頭角
五、下列各句中含有錯別字的一句分別是
13、A、改革開放的20年是中國立法的春天,形成了涵蓋刊事、民事、行政法律在內的基本法律框架。
B、在當代舊體詩壇上略高一籌的名家,大多經過新詩的磨煉,這說明舊體詩要前進,不應再在傳統的范圍內踏步,必須吸納新詩的藝術優長。
C、影片《火燒圓明園》富有教育意義,對青少年朋友尤其如此。
D、學習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沒有捷徑,不可急工近利,只能循序漸進,積跬步以成千里。
14、A、這篇通訊刊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映,大家都為他的悲慘遭遇唏噓不已。
B、新時期報告文學能夠比較客觀、全面、完整地審視和把握現實生活,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不虛美、不隱惡,揭示和表現生活中的矛盾和問題。
C、許多天賦不低的人僅僅因為其素質不適宜應試教育的片面要求,就被輕率地打入失敗的深淵。
D、坐落在漢內瓦市中心的萬國宮是聯合國履行國際使命的標志性建筑,每年三四月份,聯合國人權會議就在它的地下一層17號大廳舉行。
參考答案
[課內]
1、C(A、開門揖盜;B、病入膏肓、精簡機構;D、以逸待勞)
2、D(談笑風生)
3、B、C畢竟(A、即使、針砭時弊;D、踴躍、竣工)
4、C嗔怪、菽麥(A、詭計多端;B、肄業、枯燥、卑躬屈膝; D、邦交)
5、A(B、毋庸置疑;C、竟相;D、隕石)
[課外]
一、1、B(A、凝練、鍛煉;C、隕落;D、通牒)
2、C(A、閃爍;B、偌大;D、鳳毛麟角)
3、A、(B、察言觀色、相輔相承;C、鋌而走險、常備不懈、汗流浹背、D、名門望族)
二、4、B(流瀉)
5、C(漁民、漁場)
6、C(無恥瀾言)
三、7、C孿生(A、逍遙、抉擇;D、貿然、膨脹、廝打)
8、C痙孿(A、蠱惑、攀援;B、掂量、國籍
四、9、C、涌現、潦草(A、催眠;B、名字;D、謄寫)
10、D毋庸、酗酒(C、窮兵黷武)
11、C歉收、惹是生非(A、文采、妥協、篳路襤褸;B、妨礙;D、尾大不掉、度假、懲前毖后)
12、C薈萃,萬里平疇(A、對峙,振聾發聵,厲兵秣馬;B、重疊,相形見絀,德藝雙馨;D、金榜題名)
五、13、D(急功近利)14、A(反應)
三、詞語運用辨析
考點講解:
高考語文試題詞語部分,往往虛詞、實詞、成語各設一道題,足見詞語這個知識點在能力型試卷中所處的重要性。考查形式多是在動態的語境中考查詞語(包括成語)的使用。從考試能力層級上講,正確使用詞語屬于“表達運用”,要求較高。對虛詞的考查集中在關聯詞(連詞、部分副詞及部分介詞)的使用上;對實詞的考查,則主要集中在辨析含有相同語素的同義近義詞;“成語”將專辟一節講解,這里不再贅述。
在備考中,重點要做到三個方面的落實:一、落實詞義的認讀,注重多角度的辨析;二、強化語境意識,堅持“詞不離句”的原則;三、重視語言實踐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言感悟能力
重點提示:
1、正確使用實詞
實詞的考查以同義近義詞辨析為主。要掌握和運用好同義近義詞,關鍵在于能辨析同義近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一般說來,可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①從意義方面來辨析。如詞義的輕重。“激動”比“感動”更強烈。“蔑視”比“輕視”詞義重。詞義的著重點不同。如“詭辯”與“狡辯”同是無理強辯,但“詭辯”著重在“詭”,即欺詐、怪異,“詭辯”就是用欺詐的手段、奇怪的言辭,似是而非的論證,來為自己的謬論辯護。“狡辯”則著重在“狡”,即不老實、耍花招,“狡辯”就是歪曲事實,狡猾地為自己的錯誤言行辯解。詞義的范圍大小不同。如“開墾”、“開拓”、“開辟” 都有“開發”之意,但“開墾”指用力把荒蕪的土地開發為可耕種的土地;“開拓”指在原來開發的基礎上加以擴充,兩者詞義范圍較小;而“開辟”著重指開發、新開創,詞義范圍較大。
②從色彩方面來辨析。主要表現在:A、感情色彩不同。如“鼓動”、“鼓舞”、“煽動”都有激發人的情緒使之行動起來的意思,但“鼓動”是個中性詞,即可用在好的方面,也可用在壞的方面;“鼓舞”是個褒義詞,指受到好的影響而積極奮發;“煽動”則是個貶義詞,有挑唆、慫恿人干壞事之意。B、語體色彩不同。語體色彩主要表現在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如“夫人”和“愛人”是同義詞,前者適合于莊重的場合,后者適用于一般的場合。
③從用法方面來辨析。A、搭配對象不同。如“愛戴”適用于對上,“愛護”適用于對下。B、語法功能不同。如“公然”、“公開”都含有不加掩飾地采取行動之意,但“公然”是副詞,在句中只能作狀語,如“公然侵入”。“公開”是動詞兼形容詞,在句中多充當謂語,如“真相早已公開了”;也可充當狀語,如“公開表明態度”;還可充當定語,如“這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2、正確使用虛詞
高考對虛詞的考查有兩種題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虛詞使用的正誤,一是選擇恰當的關聯詞填空。考查的重點在虛詞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詞語的性質、功能,尤其是用法,對于辨析虛詞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辨析虛詞的方法如下:
①從詞性的角度辨析。如“固然”和“誠然”,前者只能作轉折連詞,后者除了有同樣的性質、功能外,還可以作副詞,如:他誠然是一名優秀的小品演員。
②從詞語的適用對象、場合、范圍等角度辨析。如:介詞“對”和“對于”,前者適用范圍比后者廣,一般而言,用“對于”的地方都能換用“對”,但用“對”的句子,有些不能換用“對于”。如:小黃對我笑了笑。強調動作行為的方向、目標,或含有“對待”意味的,只能用“對”。如,他對工作很負責。“對”可用在主語前(有停頓),意思相同。如,我們會對這件事作出安排的。“對于”則不能用在助動詞、副詞之后。
③從詞語搭配的角度辨析。許多關聯詞的搭配是固定的。如:表并列關系的“也……也……”、“不是……而是……”等;表遞進關系的“不但……而且……”、“不僅……還……”等等。
④從表達關系的角度辨析。如“進而”與“從而”,前者一般表示遞進關系,后者一般表示承接或因果關系。“只要”與“只有”,前者所強調的是充分條件,后者所強調的是必要條件。
⑤從語氣的角度辨析。主要是指表示語氣的副詞和助詞。如“難道”與“莫非”,前者多用來加強反問語氣,后者多用于揣測語氣,有時也用來加強反問語氣,但不及前者強烈。
所有這些,都要結合具體的語境,多加體會揣摩。
典型題例: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 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圖____日本侵華的歷史,引起中日兩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② 端午節,民間有在身上持香荷包的習俗,據說,這樣可以____疾病。
③ 見到這一情景,她那滿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___了。
A、竄改 驅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
C、竄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驅除 溶解
答案:B。分析:“竄改”即改動(成語、文件、古書)。“篡改”指用作偽的手段改動或曲解(經典、理論、政策等)。兩者的意義和使用范圍都有所不同。第①句的意思是說日本的某些政客要改寫既成的歷史事實,這顯然是不符合歷史的真實的,也就是“作偽”。“驅除”是趕走、除掉的意思。“祛除”是除去(疾病、疑懼或所謂邪祟),這個詞有它特定的使用范圍,和第②句的語境最為吻合。“溶解”指一種物質均勻地分布在另一種物質中成為溶液。“融解”是融化的意思,融有消融、消除的意思。第③句的意思是說她的滿腔怨恨似乎沒有了,應為“融解”。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 在總統選舉投票現場門外,____著各大新聞媒體的上百名記者。這些記者都在等待接受“緝查犬”的檢查,以探明是否攜帶武器。
② 如果沒有豐富的生活積累與深厚的藝術功底,沒有較高的語言文字修養,是很難寫出高____的作品來的。
③ 曹操四言詩的雄渾,陶淵明田園詩的恬淡,自然受人稱譽;而張旭草書的奇偉飛動,顏真卿楷書的厚重雄偉,也同樣令人____。
A、聚集 品位 贊揚 B、云集 品位 贊嘆
C、云集 品味 贊嘆 D、聚集品味 贊揚
答案:B。分析:聚集是“集合;湊在一起”的意思,云集:比喻許多人從各處來,聚集在一起。在第①句中,采訪同一件事有上百名記者,人數已經很多了;他們又代表各大媒體,是從不同的地方來的,因此用“云集”更為恰當。作為名詞,“品味”指物品的品質和風味。“品位”可用來專指文藝作品所達到的水平。贊嘆:稱贊的意思,一般可不帶賓語。贊揚:稱贊表揚的意思,作謂語時一定要帶賓語,“令人贊揚”在語法上是不通的。再者,對古人的作品,我們只有“稱贊”,而無法“表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 這位發言人____指出,美方對這次撞機事件必須承擔全部責任,向中國人民作出交待,并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② 盡管這只是一次____,但民警與保安的迅速出擊,表明本市第一個進入校園的電子保安系統已經成功地開通了。
③ 用歪曲事實的歷史教科書作為學校的教材,必然____日本年輕一代對本國歷史的認識偏離事實。
A、莊重 演練 引導 B、鄭重 演示 引導
C、莊重 演示 導致 D、鄭重 演練 導致
答案:D。分析:“莊重”指(人的言行舉止)不隨便、不輕浮。“鄭重”是嚴肅認真的意思。①句中發言人是代表國家就事關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重大事件進行表態,自然要“嚴肅認真”;至于發言人個人的言行舉止當然也萬不可隨便輕浮,但在這句話中有關發言人個人的信息并不是所要表達的主要信息之一。“演練”是訓練演習的意思。“演示”指利用實驗或實物、圖表把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顯示出來,使人有所認識或理解。兩個詞中,“演”有“模擬”之意,“練”有訓練、練習之意,“示”是給人看的意思。②句中有“民警與保安的迅速出擊”,說明這是一次演習,所以只能用“演練”。“引導”指帶著人向某個目標行動,側重行為過程本身。“導致”是引起的意思,重在結果。③句中重在強調用歪曲事實的歷史教科書作教材的嚴重后果,應用“導致”。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中美關系 動蕩,不符合雙方的根本利益。
②你比他只是 差一點,其實兩人不相上下。
③這幾天我 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電子郵件。
A.一再 多少 往往 B.再三 多少 常常
C.一再 稍微 常常 D.再三 稍微 往往
答案:C。分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結合語境準確選用虛詞的能力。在表示人的主動的動作行為的動詞前面,“一再”“再三”都可以使用,如“他一再/再三表示要參加抗洪搶險”,但不在人的主動的動作行為的動詞前面,就只能用“一再”,不能用“再三”;“多少”與“稍微”有時可互換使用,但根據語境,“稍微”強調差距的微乎其微,“多少”則強調差距的實際存在,應選“稍微”;句③中,“往往”帶有規律性,強調按照經驗,在某種條件下情況通常會這樣,“常常”沒有這樣的限制。“收到郵件”談不上什么規律性,故用“常常”。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①報載孫中山的孫女孫穗芳女士近年多次 北京大學,為推動孫中山研究做出了貢獻。
②北京市政府對城市建設布局做出了 。在2008年前將每年增加800萬平方米的綠地。
③鄧亞萍現在留給大家的印象, 日漸成熟的儀表風度,
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蒞臨 計劃 不僅是/而且是
B.蒞臨 規劃 不是/而是
C.親臨 規劃 不僅是/而且是
D.親臨 計劃 不是/而是
答案:C。分析:“蒞臨”與“親臨”都是“到”的意思,前者一般表“敬”,如我們歡迎來賓,可以說“歡迎蒞臨指導”,“親臨”則強調“親自到達”。①句中強調孫穗芳女士以特殊身份親自前往北大,所以排除A、B。“規劃與計劃”都有預先擬定的做事的內容、步驟、方法之意。但是計劃一般較為具體,時間可長可短。規劃一般具有全局性,內容較為概括,時間較長,從遠景著眼。據此可知本句應為“規劃”。 “不是/而是”表轉折,“不僅是/而且是”表遞進,根據③句的文意很顯然應選擇“不僅是/而且是”。
課內訓練:
1、依次在橫線處填上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長江流域,無疑也是民族文化的______之一。考古發現_____,舊石器時代處于長江上游今云南境內的元謀人,與黃河流域今陜西境內的藍田人_____。這個結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A.發源地 表明 共存
B.發祥地 證明 并存
C.發源地 證明 并存
D.發祥地 表明 共存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雖然他盡了最大的努力,還是沒能( )住對方凌厲的攻勢,痛失獎杯。
②能源短缺,加上惡劣的自然條件,極大地( )著這個小鎮經濟的發展。
③那些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的人、不僅為正人君子所( ),還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淵。
A.遏制 限制 不恥 B.遏止 制約 不恥
C.遏制 制約 不齒 D.遏止 限制 不齒
3、依次填入下面橫本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1)我們的工作計劃已經呈報上級有關部門,待 之后。即可付諸實施。
(2)抗擊“非典”的白衣戰士鄭重立下誓言:我們 ,為守護患都不遺余力。
(3)必須堅決打擊不法商人制假販假 暴利的犯罪行為。
A.審定 許諾 謀取 B.審訂 承諾 謀取
C.審訂 許諾 牟取 D.審定 承諾 牟取
4、下列依次填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魯迅那一篇篇如匕首投槍般的雜文至今仍顯露著
的思想鋒芒。
② 是可以殺人的。中國有句老話叫“人言可畏”。
③這件事已經過去多年了,但是,現在想起來,他內心深處還感到 。
④他心煩意亂,意志消沉,經常獨自 街頭。
A.鋒利 流言 內疚 流連 B.犀利 流言 歉疚 躑躅
C.鋒利 謊言 歉疚 躑躅 D.犀利 謊言 內疚 流連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這家企業改革的任務,_____是“減員”,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預算即使制訂得再_____,在執行過程中也難免發生變化。
③今年春節期間,山西某地發生了一起_____的假酒案。
A、不止 正確 聳人聽聞 B、不只 正確 聳人聽聞
C、不只 準確 駭人聽聞 D、不止 準確 駭人聽聞
6、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虛詞,使用正確的一句是
A、由于改編者沒有很好地理解原作的精髓,任憑主觀想象,加入了許多不恰當的情節,反而大大地減弱了原作的思想性。
B、晚會上,廣播藝術團的演員滿腔熱情地歌頌了辛勤勞動的環衛工人,他們的節目,無論從創作到演出,都受到觀眾的稱贊。
C、這個城市交通擁擠的狀況日益嚴重,許多人認為,采取貨車在規定時間內不準進入城區的措施,未嘗不是一個緩解矛盾的辦法。
D、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對種種不愛惜人民幣的錯誤做法,以及隨意將人民幣放大后銷售的違法行為,尚未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參考答案及分析:
1、B 。“發祥地”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用于第一個語境較為適宜;“考古發現”作為一個命題的證據,應用“證明”;“并存”強調“一起、都”,二者之間并無關聯,“共存”雖然也有“一起、都”的意思,但二者之間有依存關系,與事實不符。
2、C。“遏制”偏在“控制”,“遏止”偏在“停止”,此處應為控制住對方的攻勢,應選“遏制”;能源及自然條件是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故選“制約”;“不齒”指不愿意提到,表示鄙視,同時沒有“不恥”這個詞。
3、D 。“審訂”指審閱修訂,如“審訂書稿”,“審定”指審查決定,如“審定計劃”,交上級部門應為“審定”;“承諾”較之“許諾”更為正式;“牟取”義為謀取(名利),含貶義,謀取則為中性詞。
4、B 。可運用排除法,“人言可畏”指流言,可排除C、D;“內疚”與“內心深處”重復,故選用“歉疚”,排除A。所以,做題時可從最有區分度處入手,不必依次來做。
5、C 。從語義角度看,“不止”是不能停止的意思,而“不只”有不僅的意思;從搭配角度看,“準確”可與“預算制定”搭配,而“正確”則不能;從語境角度看,“聳人聽聞”適用于夸大其詞地宣傳某一件事,“駭人聽聞”適用于發生了某件令人吃驚的事這種場合。
6、C。A項中的連詞“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預料和常情,用在這里不合邏輯,應改成“以致”之類的詞;B項“他們的節目,從創作到演出,都受到觀眾的稱贊”,“無論”多余;D句中的“對”用的多余,應去掉,否則是什么“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就搞不清楚了。
課外訓練: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1940年2月17日,徐悲鴻在泰戈爾的 下見到了圣雄甘地,這為他的旅印生涯寫下了最輝煌的一筆。
②為了迅速扭轉企業連年虧損的局面,廠長決定 精通業務、有決策能力的退休科技人員。
③這是一項新的信貸品種,項目的 方案正在制定之中。
A.引薦 起用 實施 B 引見 啟用 實行
C.引薦 啟用 實行 D 引見 起用 實施
2、依次填入下列橫線上的關聯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①上千噸的輪船碰上這樣大的風浪也得上下顛簸,_______這么一條小船。
②挖這樣的井,占地多,不合算,_______井的四周都是沙土,很容易塌。
③改革后,產品質量提高了,款式新穎了, _______包裝也精美了,因而更加受到群眾的歡迎。
A.況且 何況 而且 B.況且 而且 況且
C.何況 而且 何況 D.何況 況且 而且
3、依次填入下面橫線上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有位作家說,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輕駛,務必要讓它_____的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輕則_____無以進,重則可能壓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____什么都不得不_____。
A.裝載 徜徉 致使 割受 B.承載 徘徊導致 舍棄
C.裝載 徘徊 致使 舍棄 D.承載 徜徉導致 割愛
4、依次填入句中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他_____不決地佇立著,緩緩環顧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
②他們學習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決心統籌安排,因地制宜,______推進農村教育綜合改革。
③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她______成一個闊太太,打扮得珠光寶氣。
A.猶豫、逐步、化裝 B.遲疑、逐漸、化妝
C.遲疑、逐漸、化裝 D.猶豫、逐步、化妝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我把如此深厚的感情_在我的歌聲里,希望引起聽眾的共鳴。
②要認真清查國有企業現有的資產,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機_國有資財。
③為了使這個展覽辦得更加充實,博物館領導派出多人到老區_革命文物。
A.貫注 侵吞 搜集 B.灌注 鯨吞 收集
C.貫注 鯨吞 收集 D.灌注 侵吞 搜集
6.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①聽爸爸說,那個煙斗是祖上_______下來的,至今已經兩百多年了。
②社會學家堅決反對“‘克隆’________用于人類繁衍”的動議。
③直到今天,一遇天旱,農村還有人抬著祭品祭天,________龍王降雨,保佑豐收。
A.留傳 可以 祈求 B.流傳 能夠 祈求
C.流傳 可以 乞求 D.留傳 能夠 乞求
7、依次填入句中橫線上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目前社會上的浮躁風氣和商業上的投機心理 著學術,一些學者忘記了學術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濫造,或取媚世俗,熱衷炒作。
②學術上的問題應當由學者們自由地討論解決,領導不要 。
③這個廠的領導都很 知識,也很器重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
A.侵襲 干預 器重 B.侵蝕 干預 尊重
C.侵襲 干涉 尊重 D.侵蝕 干涉 器重
8、下列各句加點的詞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與當年單位里的老同志偶然邂逅相遇,憶及當年,我們都不勝感慨。
B.這家報紙改版后面貌一新,受到讀者歡迎,很多報紙都跟著仿效起來。
C.要不是園林工程師的巧妙設計,這棵百年老樹在城市道路改造的時候就可能夭折。
D.盧溝橋兩邊的石欄上雕刻著數以百計的石獅子,這些石獅在風霜雨雪中已守橋七百多個歲月。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①市電視臺花巨資購進最先進的電視轉播車,大大提高了新聞的
性。
②本沒有什么深意的一件小事,他卻偏偏喜歡仔細 。
③社會公德要求我們不能以任何理由 贍養父母的義務。
A.時效 琢磨 推脫 B.時效 斟酌 推脫
C.實效 斟酌 推托 D.實效 琢磨 推托
參考答案:
1、D。“引見”指引人相見,使彼此認識;“引薦”則是推薦的意思。“起用”有一個重要的義項,即重新任用已退職或免職的官員;“方案”與“實施”較為搭配。
2、D。何況、況且、而且三個詞都表遞進,“何況”擺出的情況往往與上句有反差較大的對比關系,適用于句①;“況且”之前,往往是主要原因,之后是次要原因,適用于句②;“而且”只表示意思更進一層,前后成分并無嚴格限制。
3、B。“承載”義為“托著物體,承受它的重量”,而“裝載”是“用運輸工具裝”的意思,第一空填“承載”較妥;“徜徉”義為“閑游、安閑自在的步行”,與句意矛盾,故只能用“徘徊”;“割愛”指“放棄心愛的東西”,與原句中“什么都”不夠吻合。
4、A。“化裝”與“化妝”區分度較大,前者為了掩人耳目,后者為了使自己的容貌美麗起來,根據語境,可排除B、D。“逐步”暗含計劃性,與句②更為吻合。
5、D。“貫注”只指“精神、精力”集中,這里“灌注”是一種比喻用法,“注入”之意;②“鯨吞”,指像鯨魚一樣的吞食,多用來比喻吞并土地,而“侵吞”指暗中非法占有個人或公共的財物、土地等;“收集”是使聚集在一起,而“搜集”,除了有“收集”之意外,還有“到處尋找”之意。
6、A。“留傳”特指遺留下來傳給后代,與句①相吻合,而“流傳”指傳下來或傳播開。“可以”屬于主觀上的認可,“能夠”屬于客觀上的能力,這里不是技術能力問題,而是社會倫理認同問題,故選“可以”。
7、B。
8、B。“邂逅”與“偶然”重復;“百年老樹”也談不上“夭折”;“歲月”不能和相“七百多個”這樣具體的數量短語搭配。
9、A。“實效”意即實際的效果,“時效”即時間短,效率高,顯然提高“時效性”才能突出新聞新的特點,所以①句應選“時效”。“琢磨”和“斟酌”都有考慮之意,但“琢磨”是指仔細體味其中深意,“斟酌”是指考慮文字、事情等是否妥當,所以②句應選“琢磨”,同時也照應文中的“深意”。“推脫”意指不肯承擔責任,而“推托”是指借故拒絕,所拒絕的不一定是責任,所以③句應選“推脫”,同時也照應文中的“義務”。
四、成語運用辨析
一、 考點講解
近年高考成語題考什么內容,應采取什么樣的備考對策呢?
1、立足教材,積累成語。漢語成語豐富多彩,復習時首先要立足教材,掌握初高中十二冊課本中的成語,可根據課文注釋、思考和練習、現代漢語詞語表加以摘錄,這樣做就會積累起數量可觀的成語。近幾年高考成語題所涉及的成語絕大多數取材于教材,要切實掌握課本中的成語,切不可舍近求遠。
2、留心課外,廣識成語。中國的成語是華夏語匯的瑰寶,成語在語言表達中的作用和效果是一般詞語無法比擬的。但如果不理解一些成語的意義,不懂一些成語通常的用法,就會弄巧成拙。因此,必須對那些容易誤解,誤用的成語重點復習掌握。
3、分析病情,通盤考慮。可從成語的感情色彩、適用范圍、意義理解、與上下文是否搭配、矛盾或重復等方面入手,并結合語境作全面的分析。
二、型例題
1、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這五十年來,我國取得了一批批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這同幾代科技工作者殫精竭慮、忘我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B、博物館里保存著大量有藝術價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種花鳥蟲獸、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輪美奐。
C、家用電器降價刺激了市民消費欲的增長,原本趨于滯銷的彩電,現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熱的商品。
D、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中東之行,并未從根本上解決美伊之間的矛盾,海灣地區的局勢也不會從此一勞永逸。
2、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
B、“崇尚科學文明,反對迷信愚昧”圖片展,將偽科學暴露得淋漓盡致,是觀眾深受教育。
C、本刊將洗心革面,繼續提高稿件的編輯質量,決心向文學刊物的高層次、高水平攀登。
D、談起電腦、互聯網、這個孩子竟然說得頭頭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場的專家也驚嘆不已。
3、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當時暴雨如注,滿地泥濘,汽車已無法行走,搶險隊員們只好安步當車,跋涉一個多小時趕到了大壩。
B、她從小就養成了自認為高人一等的優越感,即使在醫院里要別人照顧,也依然頤指氣使,盛氣凌人。
C、 會議期間,農科院等單位在會場外擺出了鮮花盆景銷售攤。休息時,攤前車水馬龍,產品供不應求。
D、您剛剛喬遷新居,房間寬敞明亮,只是擺設略嫌單調,建議您掛幅油畫,一定會使居室蓬蓽生輝。
4、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面對光怪陸離的現代觀念,他們能從現實生活的感受出發,汲取西方藝術的精華,積極探索新的藝術語言。
B、幾乎所有造假者都是這樣,隨便找幾間房子拉上幾個人就開始生產于是大量垃圾食品廠就雨后春筍般地冒出來了。
C、整改不光是說在口頭上,更要落實到行動上,相信到下一次群眾評議的時候,大家對機關作風的變化一定會有口皆碑。
D、加入世貿組織(WTO)后汽車價格變化備受關注,但作為市場主力的幾家汽車大長,三四個月以來卻一直偃旗息鼓,沒有太大動作。
5、 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是:
A、濫挖天山雪蓮現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違法者眾多且分布廣泛,而管理部門人手不足,因此執法時往往捉襟見肘。
B、今年頭場雪后城市主干道都沒有發生車輛擁堵現象,在這種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著交通部門未雨綢繆的辛勞。
C、一項社會調查顯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難免會感到自慚形穢,甚至無端對自己進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櫥柜里擺滿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種老舊鐘表,每當他向慕名來訪的參觀者介紹這些寶貝時,總是如數家珍。
課內練習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成語,與句意最貼切的一組是
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里,陳列著各種奇珍異寶、古玩文物,令人 。
玉器廠展品室里陳列著鳥獸、花卉、人物等各種玉雕展品,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真是 。
汽車向神龍架山區奔馳,只見奇峰異嶺撲面而來,令人 。
貨柜上擺滿了具有傳統特色的珠寶、翡翠、玉雕、字畫,品種齊全,真是 。
A、應接不暇 琳瑯滿目 目不暇接 美不勝收
B、目不暇接 琳瑯滿目 應接不暇 美不勝收
C、應接不暇 美不勝收 目不暇接 琳瑯滿目
D、目不暇接 美不勝收 應接不暇 琳瑯滿目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成語,與句意最貼切的一組是
無錫的梅園,面臨太湖,以梅飾山,以山飾梅, 。
蘇軾也擅長書法,他取法顏真卿,但能 ,與蔡襄、黃庭堅、米市并稱宋代四大家。
這本偵破小說,構思新潁, ,值得一看。
電影中有幾處看來是閑筆,實際上卻是 之處。
A、別具一格 不落窠臼 匠心獨運 獨樹一幟
B、獨樹一幟 別具一格 匠心獨運 不落窠臼
C、匠心獨運 不落窠臼 獨樹一幟 別具一格
D、別具一格 獨樹一幟 不落窠臼 匠心獨運
8、下列各句中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這些年輕的科學家決心以無所不為的勇氣,克服重重困難,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B、陜西剪紙粗獷樸實,簡練夸張,同江南一帶細致工整的風格相比,真是半斤八兩,各有千秋。
C、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展開了潛艇戰,于是使用水聲設備來尋找潛艇,成了同盟國要解決的首當其沖的問題。
D、關于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的種種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話和傳說,說明古埃及人有著極為豐富的想象力。
9、 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那是一張兩人的合影,左邊是一位英俊的解放軍戰士,右邊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學子。
B、這次選舉,本來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來的所作所為不孚眾望,結果落選了。
C、齊白石畫展在美術館開幕了,國畫研究院的畫家競相觀摩,藝術愛好者也趨之若鶩。
D、這部精彩的電視劇播出時,幾乎萬人空巷,人們在家里熒屏,街上顯得靜悄悄的。
10、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成都五牛俱樂部一二三線球隊請的主教練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國人,其雄厚財力令其它甲B球隊望其項背。
B、為了救活這家瀕臨倒閉的工廠,新上任的廠領導積極開展市場調查,狠抓產品質量和開發,真可謂處心積。
C、今年初上海鮮牛奶市場燃起競相降價的烽火,銷售價格甚至低于成本,這對消費者來說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D、北京大學“五四劇社”為百年校慶排練的話劇《蔡元培》是否會以全新的風格出現在舞臺上,大家都拭目以待。
11、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是
A、時下,田園風光游、農家樂游等鄉村旅游很流行,滿足了人們走近自然、返璞歸真的愿望。
B、由于太平洋暖流的影響,去年春天來得早,春節剛過,北海公園就渙然冰釋,讓喜歡滑冰的人大失所望。
C、本屆影展表現出參賽者對民俗攝影的深刻理解,參賽作品的題材從日常生活習俗、人物服飾到節慶活動應有盡有,真是蔚為大觀。
D、這部電視劇雖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銳批評和指責,但是批評者認為,作者的創作動機是無可厚非的。
12、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作為一個領導還是寬大為懷為好,不能把同志們的一點小小過失老記在心上。
B、他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歡他們,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滿幸福。
C、想到一邊喊“為人民服務”,一邊用公款填飽酒囊飯袋的所謂公仆,不由你不生氣。
D、她爸爸是樂隊指揮,媽媽是歌唱家,平時耳聞目睹,多方接觸,所以她也愛好音樂。
13、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天賦發展到七十分的,從古以來少有,發展到一百分的恐怕更是千載難逢。
B、這些年輕的科學家決心以無所不為的勇氣,克服重重困難,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C、翹首西望,海面托著的就是煙波浩渺的蓬萊仙閣,煙云繚繞,或明或暗,真是巧奪天工。
D、戰士們正趴在塹壕溝沿上,緊握著上了刺刀的槍,虎視眈眈地望著北營。
14、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為了應付高考,教師越教越細,其結果是肢解了課文,長此以往學生自然目無全牛。
B、小張在車間的技術比賽中,總是名列第三名,真是首屈一指。
C、法庭認為,張師傅因正當防衛而致使歹徒喪命,實屬情有可原,罪不容誅。
D、真正的名家學者并不愿他的學生只是亦步亦趨,而希望后輩能超越自己。
15、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陳寅恪先生上課時旁征博引,還不時夾著所引史料的數種語言文字,這使得外語尚未過關,文史基礎知識貧乏的學生,簡直不知所云。
B、我與望老共事多年,對于他的為人治學,以及領導才能,的確受益匪淺。
C、時下不少店名亂用外來詞,只求時髦,嘩眾取寵,而不考慮國情民意和實際效果。一個讓人看不懂的店名,只讓人貽笑大方。
D、他做事認真,作畫忘我。他的執著精神是聰明人的苯精神,這種東西恰是當今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社會所缺乏的。
16、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當“斯韋斯林杯”再一次回到我們懷抱的時候,運動員們奔走相告,彈冠相慶。
B、身居高位,不思進取,反而貪污收賄,最終撤職罷官,落得個功成身退的下場。
C、譯本粗制濫造者很多,往往是一個譯者一個譯法,隨心所欲,叫讀者莫衷一是。
D、我們雖然缺乏管理經驗,但可以向先進企業學習,起初可能是邯鄲學步,但終究會走出自己的路來。
17、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這點小錯誤還算不上什么,不足為訓,您不要老記在心上,畏首畏尾是干不好工作的。
B、好好一個連長他不當,卻自愿到一個負債近萬元的服裝廠當廠長,大家都覺得不可理喻。
C、美國對別國的人權問題說三道四,橫加指責,而對本國侵犯人權的行為卻諱莫如深。
D、他站在門口微笑著說:“李鐵同志,你這樣連著幾天幾夜通宵達旦的忙活,可要注意身體啊。”
18、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能得到先生為拙作所寫的讀后感,真是狗尾續貂,令我十分高興。
B、現代社會商品經濟意識無孔不入,一切都要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
C、情況變了辦法也要適應,不能膠柱鼓瑟。
D、他給雜志社的稿子退回來了,大家取笑為不刊之論。
19、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這個人能力很差,這樣的大事對他來說,簡直是以湯沃雪。
B、他經常鋌而走險,去一些寥無人煙的地方寫生。
C、媽媽告訴我現在社會上魚龍混雜,可要時時提防。
D、本著曲突徙薪之義,戰士們都苦練軍事技巧,準備參戰。
20、下列各句中,畫線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句是
A、我們現在的學習、生活條件和父輩們比起來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B、你是否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立場,身臨其境地為他想一想?
C、“環保問題”已成為近年來一個炙手可熱的論題。
D、讀書的關鍵在于透徹理解,如果生搬硬套,即使背得滾瓜爛熟,也沒有用處。
參考答案:
1、 A B用于形容建筑物 C形容權勢極盛 D與“局勢”搭配不當
2、 B A形容書多 C貶義詞 D形容得心應手,非常順利
3、 B A慢慢步行,就當是坐車 C與“會場外”、“攤前”矛盾 D表自謙,不合語境
4、 A B感情色彩不對 C喻到處為人所稱頌 D指休軍罷戰或中止某事
5、 D 不可循環比喻
6、 D
7、 D
8、 D A貶義詞 B喻彼此不分上下,都不行 C指最先受到攻擊或遭遇災難
9、 B A表復數,與“一位”矛盾 C貶義詞 D指走出里巷,不在家
10、D A指趕得上 B貶義詞 C喻冒險為別人出力,自己上了大當,一無所得
11、B 不可循環比喻
12、A B喻患難中互相救助 C指人,不是指胃 D只突出親耳聽親眼看,無受影響
13、C A上下文矛盾 B貶義詞 D貶義詞
14、D A意思、感情色彩都不對 B表第一,與上文矛盾 C意為罪大惡極
15、D A并非講得不好,而是聽的人“如墜霧中” B與上文不搭配 C與上文重復,且意思不對
16、C A貶義詞 B褒義詞 D不但沒有吸取到別人的優點,反而出了洋相
17、C A不能當作典范或法則 B不能用道理使他明白 D與上文重復
18、C A喻以不好的接續到好的上 B貶義詞 D指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19、C A喻輕而易舉,容易成功 B形容走投無路時采取冒險行動 D指防止危險
20、A B不合語境,應為“設身處地” C指權勢極盛 D不合語境,應為“死記硬背”
五、病句辨析和修改
考點講解:
最近幾年高考考試說明中列舉的病句類型有: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從近年的高考試卷中可以看出本考點命題的主要方式有四種:(1)判斷句子是否有語病;(2)讓考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3)判斷題目對病句的分析是否正確;(4)判斷對病句的修改是否恰當。多以判斷題的形式出現在第一卷中,如1999年、2000年、2001年、2003年高考題的第5題,2002年的第6題。
病句辨析是綜合了語法、邏輯、修辭、標點符號等方面知識的一項必考內容,復習時,要認真弄清用詞錯誤、語法錯誤、邏輯錯誤、修辭不當、歧義等方面的各種病因。還要掌握辨認病句的基本且有效的方法,能夠根據表達的需要修改病句,并在多練、形成有效語感的基礎上,感悟快速且準確判斷的思路、方法等,爭取具有較高的解題能力。
(一 )語序不當
不同的語序可能表達不同的意義。語序如果不當將會使表意不明等。語序不當主要有以下種情況:句子成份順序不當、定語狀語詞序不當、主客體顛倒、分句位置不當。
1.定語、中心語位置顛倒:
例:這個國家石油的生產,長期不能自給。
(“石油的生產”應為“生產的石油”)
2.把定語錯放在狀語的位置上:
例:如何進行人事制度改革的問題在全校教工中熱烈地引起了討論。
(“熱烈地”應放在“討論”之前。)
3.把狀語錯放在定語的位置上:
例:教師應該激發學生學習的充分的主觀能動性。
(將“充分”調至“激發”前,并刪掉一個“的”)。
4.多層定語語序不當:
例:北京故宮博物院最近展出的這件金縷玉衣是兩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將“新出土的”移至“展出了”之后,并在“文物”前加“的”。)
5.多層狀語語序不當。
例:在休息室里許多代表昨天都與他熱情的交談。
(應改為“熱情的與他交談”)
6.關聯詞語位置不當:
例:他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能力即使再強,也不能委以重任。
(“即使”應移到“能力”的前面)
7.主客顛倒:
例: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對于許多日本企業家是不陌生的。
(應改為:“許多日本企業家對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不陌生的”。)
8.分句位置不當:
例:為支援災區人民,村里的人寧愿獻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寧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獻出大米。” )
(二)搭配不當
搭配不當一般包括主語和謂語搭配不當、動詞和賓語搭配不當、附加成分與中心語搭配不當、主語和賓語意義上搭配不當以及前后照應錯誤。
1.主語和謂語搭配不當
例:我覺得這個答復,和對這些問題的調查處理,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
(“答復”和“調查處理”并不是態度,這屬于主謂搭配不當,可把“是”改做“表現出”。)
2.動詞和賓語搭配不當
例:《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出色地塑造了漢末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的英雄事跡。
動詞“塑造"”與賓語中心語“事跡”不能構成動賓關系,可將“事跡”改為“形象”。)
3. 修飾語與中心語搭配不當
例:我們班干部嚴肅地研究了同學們對班委工作的建議,又虛心地征求了老師們的意見。
(“嚴肅”作狀語,不能修飾限制“研究”,可改為“認真”、“慎重”等。)
4.主語和賓語意義上搭配不當
例: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
(這是典型的主賓搭配不當。)
5.前后照應錯誤
例:學習態度的正確與否是成績優良的先決條件之一。
(“正確與否”是兩方面,而“優良”只是一方面,前后搭配錯誤。)
(三)成分殘缺或贅余
所謂成分殘缺或贅余,指句子的主、謂、賓等主要成分或應該有的修飾成分、關聯詞語等遺漏或者出現重復多余,使語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羅嗦。
常見的成分殘缺或贅余主要有如下幾種情況:
①殘缺:缺主、謂、賓語;缺必要的修飾成分、附加成分。
②贅余:主、謂、賓語多余;修飾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例1.經過志主任再三解釋,才使他的怒氣逐漸平息,最后臉上勉強露出一絲笑容。
(主語殘缺。這是1992年全國高考題第4題的D項,因為多用了一個介詞“經過”,使得原句主語變成了狀語,造成主語殘缺。)
例2.為了全面推廣利用菜籽餅或棉籽餅喂豬,加速發展養豬事業,這個縣舉辦了三期飼養員技術培訓班。
(賓語殘缺,這是1997年高考第6題的A項。句中“推廣”的賓語應該是“經驗”,而不應是“喂豬”;在“喂豬”后面加上“的經驗”句子就通了。)
例3.南堡人民經過苦戰,一道大壩巍然屹立在天目溪邊。
(該句缺謂語,句中主語“南堡人民”和狀語“經過”,而沒有謂語,若把“經過”一詞前置句首,“經過南堡人民”便成為狀語,“一道大壩”便成為主語,“屹立”成為謂語,這樣的句子成分就不殘缺。)
例4.全運會結束后,運動健兒們凱旋而歸。
,
(謂語重復。“旋”就是“歸”的意思,可改為“勝利歸來”。)
例5.經過廣泛的討論,反復的修改,新的獎酬金制度終于付諸于實施了。
(介詞多余。“諸”在這里本來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詞“于”,就重復了。)
例6.我這次考不好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按老師的要求仔細審題。
(“原因”與后“因為”重復,應去掉“的原因”或“因為”。)
(四)結構混亂
所謂結構混亂,指將兩個意思或兩種句式纏繞在一起說,造成語句不
通順。常見的結構混亂類型主要是句式雜糅。
例1.這部學術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學的兩位年輕教授寫成的。
(典型的句式雜糅。這是將“著作的作者是兩位年輕教授”和“著作是由兩位年輕教授寫成的”兩句雜糅而成,可刪去“的作者”或“寫成的”。)
例2.不難看出,這起明顯的錯案遲遲得不到公正的判決,其根本原因是黨風不正在作怪。
(句式雜糅,可去掉“在作怪”。)
例3.作為一個共產黨員、黨的領導干部,辦事、想問題都要從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
(后半截是“從……出發”和“以……為出發點”兩句式的雜糅。可去掉“從”改為“以”。)
(五)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的類型主要有語意不明、指代不明、歧義等。
例1.會上,對如何疏通產品銷售渠道的問題,大家談了各自的看法,但是,建議很不成熟。
(“看法”和“建議”沒有必然的聯系,造成語意不明。)
例2.地對于人類、特別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而黃土對于原始社會極其落后的初級農業尤為重要。
(“黃土”究竟是什么,句子并未說清,語意不明。)
例3.學習寫作是否一定要多讀多寫呢?從前人的寫作經驗來看,這是一條必由之路。
(“這”指代的內容未說明。)
例4.我認為,應該盡可能使用簡化字,不要濫用繁體字,這樣會給漢字規范和青少年學習增加困難。
(“這樣”指代不明。)
例5.大家對護林員揭發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普遍感到非常氣憤。
(歧義。大家“氣憤”的是什么?是護林員揭發問題這件事還是護林員揭發出來的問題?如果在“揭發”后面加上一個“的”字,歧義就消除了。)
例6.局長囑咐幾個學校的領導,新學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歧義。“幾個”放在“學校”之前,既可理解為是幾個學校的領導,又可理解為一個學校的領導。)
例7.縣里通知他10月5日前去報到。
(歧義。由于“前”在此處界定模糊,以致產生誤解,是10月5日前的任意一天,還是10月5日這一天去報到?)
(六)不合邏輯
所謂不合邏輯,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類、判斷失誤造成的語病。常見的不合邏輯的語病有不符合客觀事實、前后矛盾、分類列舉不當、否定失當等。
例1.為了防止今后不再發生類似的事件,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了安全生產措施。
(與常理不符。“防止”和“不再”不合邏輯。)
例2.兩三百人,上千只眼睛,盯著落水者,居然沒人下河救人!
(兩三百人怎么會有上千只眼睛呢?不合事理。)
例3.當你佇立岸邊,放眼無邊的大海,眼前會涌現出一幅我們的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壯麗圖畫。
(既然“放眼大海” ,后面所呈現的圖畫應是大海上的情景,此句表述所看到的是土地上的情景,前后矛盾。可將“大海”改為“遼闊的大地”等。)
例4.今天下午,我們班的任務是掃地、拔草、墊道和搞校園衛生。
(分類列舉不當。掃地、拔草、墊道都是“搞校園衛生”的具體內容,不能用表并列關系的“和”來連接。)
例5.有人說他的落選與個人恩怨有關,但他反駁時非常肯定地否認不是與人人恩怨有關。
(雙重否定失當,句意正好相反。可刪去“不是”。)
總的來說,辨析病句大致也可以有如下幾種方法:
1.語感覺察法:
審讀病句,可以從感覺上察覺毛病,按習慣的說法會覺出別扭。以上搭配不當,語序不當,語義重復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2.提取主干法:
運用語法分析的方法,將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語、狀語、補語)去掉,提取出主干,檢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沒毛病,再檢查附加成分,看修飾語與中心詞之間,修飾語內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當,成分殘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3.邏輯分析法
有的病句沒有語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邏輯分析法是從概念使用,判斷、推理方面考慮是否違背邏輯。以上語義重復,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總之,學好任何知識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滿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實踐,在語言運用的實際活動中不斷提高能力。
一、典型試題
1.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1999年全國高考考試題)
A.今年春節期間,這個市的210輛消防車、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棄休假,始終堅守在各自執勤的崗位上。
B.《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深受廣大消費者所歡迎,因為它強化了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使消費者的權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
C.她把積攢引導來的400元零花錢,資助給貧困地區的失學兒童趙長波,確保他能夠支付讀完小學的學費。
D.3月17日,6名委員因受賄丑聞被驅逐出國際奧委會。第二天,世界各大報紙關于這起震驚國際體壇的事件都作了詳細報道。
簡析:正確選項是C項。A項搭配不當,“官兵”可以放棄休假,堅守崗位,“消防車”則不能。B項屬句式雜糅,應為“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D項介詞搭配不當,應將“關于”改為“對于”。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2000年全國高考考試題)
A.這項網絡短訓班的學員,除北大本校人員外,還有來自清華大學等15年高校的教師、學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參加了學習。
B.我們的報刊、雜志、電視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責任作出表率,杜絕用字不規范的現象,增強使用語言文字的規范意識。
C.在新的千年里,中華民族這條巨龍一定會昂首騰飛于無垠的天際,創造出令全世界驚異的奇跡變來。
D.這家工廠雖然規范不大,但曾兩次榮獲省科學大會獎,三次被評授予省優質產品稱號,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和東南亞地區。
簡析:本題重點考查辨析語病的能力。正確答案是C項。A項屬句式雜糅,可以說“學員除……外,還有清華大學……教師、學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可以說“學員除……外,來自……也參加了學習。”將兩種句式摻雜柔合在一起使用必然造成結構上的混亂。B項不合邏輯,“一切出版物”包括“報刊、雜志”,因而不能將他們并列。D項搭配不當,這句話的主語是“工廠”,“規模不大”“曾兩次獲省科學大會獎”可以指“這家工廠”,但“被授予省優質產品稱號”則不能是“這家工廠”了。
3.下列各句中,沒能語病的一句是(2001年全國高考題)
A.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誰能不信高科技會給人類帶來福音?正因為這樣,難怪騙子們也要渾水摸魚,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讓大家都富起來呢?關鍵的問題是知識在起決定性作用。知識的貧乏必然造成財富的貧乏,財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識的充實為前提的。
C.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復排的大型歷史話劇《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劇場上演,日前正在緊張的排練之中。
D.近年來,我國加快了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高校將進一步擴大招生,并重點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大學和學科。
簡析:本題的正確答案為A項。B項犯了句式雜糅造成結構混亂的毛病。上文說“如何讓大家都富起來呢”,下文就應接著說“要讓知識起決定作用”,仍用未然語氣,現在變成已然語氣,顯然前后失去照應。C項犯自相矛盾、不合邏輯的毛病。“日前”意思是“幾天前”,而“正在……之中”則表示行為還在進行中,因而這兩個詞在時態上相矛盾,應將“日前”改為“目前”。D項犯了動賓搭配不當的毛病,說“加快速度”可以,但不能說“加快規模”,而只能說“擴大規模”。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2002年全國高考題)
A.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科技知識的價值日益顯現,人類已進入知識產權的歸屬和利益的分成,并已開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傾斜。
B.本欄目將各地電視臺選送的歌舞曲藝、風情民俗、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等方面的節目,加以重新編排、組合和潤色,進行的再創作。
C.俄羅斯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如禁止政府官員使用進口汽車,推行住房商品化,以及精簡包括電力公司、鐵路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等。
D.終身教育制度的確立,不僅為那些因這樣那樣原因未能完成學業的人打開了一扇門,也為那些對知識有著更高需求的人提供了機會。
解析:本題的正確選項為D項。而A句、B句和C句都有語病。A句的毛病是成分缺漏、意義不明確。首先是“人類已進入知識產權的歸屬和利益的分成”這一句不通,應該在“進入”后面加上“……的階段”之類的詞語,該語句才比較完整;其次“并已開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傾斜”這一句缺少主語,雖然漢語句子往往可以承前句的主賓成分省略主語,但本句上一句的主語是“人類”,而這里“已開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傾斜”的顯然不是“人類”,而其實是“產權的歸屬和利益的分成”,可這個語句并非上一句的賓語,一般說不能使下一句承該成分而省略主語,這樣最后一句的意思就不明確了。B句的毛病是句式雜糅、結構混亂。全句如果保留“將各地電視臺……,進行的再創作”,則全句缺少謂語動詞,應添加謂語動詞“是”,改為“是將各地電視臺……,進行的再創作”;如果不添加謂語,則應將“將各地電視臺……,進行的再創作”中的“的”改為“了”,即把這一語段改成全句的謂語。C句的毛病也可以說是成分缺漏,或結構混亂。全句其他地方問題不大,主要問題是在“精簡包括電力公司、鐵路公司等大型國有企業等”這一語段中,“包括”后面應加上“在內”,改為“精簡包括電力公司、鐵路公司在內等大型國有企業等”。由于該句較長,“如”后面連續使用幾個并列的動賓結構,所以雖然句子中的毛病不大,但要看出來也還是有一點難度的。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2003年全國高考題)
A.當時全校不止有一個文學社團,我們的“海風社”是最大的,參加的學生縱跨三個年級,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學刊物《貝殼》。
B.參加這次探險活動前他已寫下遺囑,萬一若在探險中遇到不測,四個子女都能從他的巨額遺產中按月領取固定數額的生活費。
C.針對國際原油價格步步攀升,美國、印度等國家紛紛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儲備,我國也必須盡快建立國家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
D.這一歌唱組合獨立創作的高品質詞曲以及演唱中表現出的音樂天分和文化素養,很難讓人相信這是平均年齡僅20歲的作品。
解析:本題的正確答案是 A項。B句的毛病是“成分重復”。“萬一若(遇到不測)”中的“萬一”和“若”廣義地說都是“如果”的意思,只要用其中一個就可以了。C句的毛病是“成分缺漏”。“針對”是介詞,必須帶上名詞性的賓語(即使把“針對”看作動詞也是如此,即只能帶名詞性賓語)。而這句中“針對”的后面是兩個較長的主謂詞組(小句),這也就造成了不合語法的情況,只不過由于“針對”后面的成分較長,所以不容易看出來,或者說也就容易出現這一類錯誤。正確的說法應在“國際原油價格步步攀升,美國、印度等國家紛紛增加或建立了石油儲備”后面加上“的情況”一類詞語。當然這句話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針對國際原油價格步步攀升(的情況)’’,因而“美國、印度等國家已經怎么樣”,“我國也必須怎么樣”。但即使如此,“針對”后面同樣不能是小句形式,這句話也還是有語病的。D句的毛病是“搭配不當”。“平均年齡僅20歲的作品”不通,應改為“平均年齡僅20歲的年輕人的作品”。這一句由于前面比較長,可能會干擾對這一錯誤之處做出判斷。
三.課內訓練
1.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這樣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難道不能不使我感動得淌下眼淚嗎?
B.今年,我國的主要日用工業品如棉布、服裝、書籍等,都比去年同期增多。
C.尤其是現在,群眾的意見和看法,應引起我們各級領導的足夠重視,千萬不可置之不理。
D.謝晉非常酷愛自己的事業,并一直表現出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
簡析:正確答案是C。A句中“不能不”是雙重否定,“難道……”為反問句,也表示否定,全句變成“不會感動得淌下眼淚”意,肯定否定顛倒了。B句中“書籍”不屬日用工業品,分類不當。D句中“酷愛”是“非常喜愛”意,“非常”贅余。)
2.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東北解放后,廣大軍民積極支援前線,參軍參戰,決心奪取更大的勝利。
B.不只是我不認識他,就連我奶奶也不認識他。
C.教育事業是培養和造就革命事業接班人的一個重要陣地。
D.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的講話進一步堅定了我們搞市場經濟的信心和勇氣。
簡析:正確答案是B。A句應將“軍民”改為“人民”。 C句屬于搭配不當,將“教育事業”改為“教育部門”。D句也是搭配不當,“勇氣”不能和“堅定”搭配。)
3.下列各句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一個人自學是否能夠成功,關鍵在于內因起決定作用。
B.市委采取有力措施,制止了群眾揭發少數單位違反財務制度,請客送禮的不良現象。
C.我們必須遵照毛主席關于"語言這個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的教導。
D.經過幾個世紀建立起來的古典芭蕾舞體系能夠最大限度地體現舞蹈動作的技巧性、表現力和協調性,培養演員的體力和悟性。
簡析:正確答案是D。A句“關鍵在于內因”與“內因起決定作用”兩種說法雜糅在一起。B句“揭發”后少了結構助詞“的”而使語意相反,“制止”的對象成了“群眾揭發不良現象”。C句“按照……教導”是介詞結構作狀語,因過長,而將中心語丟失,缺少了謂語“學習語言”。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A.如何防備展覽會的貴重物品免遭盜竊,這是西方國家深感頭痛的問題。
B.改革開放20年來,這個廠產品的產量和質量,年年都上新臺階,去年上繳國家的利稅與20年前相比,足足增加了一千倍。
C.日本內閣要員前往“靖國神社”為東條英機等戰犯招魂的反動行徑,對于飽受侵略戰爭禍患的中國人民和其他亞洲國家人民是不能容忍的。
D.達爾文學說認為,不僅一切生物都是進化來的,人也不是在地球上一下子就出現的。
簡析:正確答案是B。A句“防備……免遭盜竊”的意思是惟恐竊賊偷不到,意思說反了。可改為“防備……遭到盜竊”或“使……免遭盜竊”。C句將句子的主干壓縮后就成為“反動行徑對于人民不能容忍”,意即“反動行徑不能容忍人民”,這顯然是說反了。可在“是不能容忍的”前加“來說”,或將“是”提到前面替換“對于”。D句中的“一切生物”包含了“人”,要將“不僅”去掉,在“人”前加上“因此”。
5.下列各句,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為了全面推廣利用菜籽餅或棉籽餅喂豬,加速發展養豬事業,這個縣舉辦了三期飼養員技術培訓班。
B.他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并沒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賴和關懷中得到了力量,樹立了克服困難的信心。
C.儲蓄所吸收儲蓄額的高低對國家流動資金的增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動員城鄉居民參加儲蓄是積累資金的重要手段。
D.他平時總是沉默寡言,但只要一到學術會議上談起他那心愛的專業時,就變得分外活躍而健談多了。
簡析:正確答案是C。A句成份殘缺,“推廣利用菜籽餅或棉籽餅喂豬”還應加上“的技術”,作“推廣”的賓語。B句“在……中得到力量”,介詞使用不當,應為“從……中得到力量”。D句的“分外……多了”修飾成份重復,可刪去其中一個。另外,“活躍”也是多余的,“活躍”與“沉靜”相對,而整個句子是寫他言談方面的情況。
6.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昨天是轉會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中國足協又接到25名球員遞交的轉會申請。
B.雷鋒精神當然要賦予它新的內涵,但誰又能否認現在就不需要學習雷鋒了呢?
C.今年年初美英兩國曾集結了令人威懾的軍事力量,使海灣地區一度戰云密布。
D.這些軟件如果單賣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價錢便宜了近三分之二。
簡析:正確答案是D。A句中“截止”是(到一定的期限)停止。“截止日期”只能是某一天,不可能還有“最后一天”。B句錯用了反問句的否定形式,“誰又能否認……呢”意即“誰都得承認”,原句成了“誰都得承認現在就不需要學習雷鋒了”,意思弄反了。C句“令人威懾”不通。“威懾”是使用武力使對方感到恐懼,用法上只能“威懾”別人,而“令人威懾”則成了“使得別人威懾”。應為“令人生畏”才通。
7.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A.這個精致的燈籠將作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賓的禮品贈送給他。
B.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偷偷地把這筆錢分別存入了兩家銀行。
C.這次考試不難,但由于他準備得不夠充分,差點兒就沒及格。
D.局長囑咐幾個學校的領導,新學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簡析:正確答案是 C。A句“作為嘉賓的禮品”既可理解為送給嘉賓的禮品,也可理解為嘉賓送人的禮品;相應地,“送給他”的“他”既可以理解為嘉賓,也可以理解為別人。B句的歧義有兩處。一是“和”可作為連詞,“他”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兩個人,一個人干了這件事;一是“和”可作為介詞,“他”只背著總經理,和副總經理一起干了這件事。而作為后一種理解,“分別”又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是將錢存入了兩家銀行,一是“他”和“副總經理”一人存一家銀行。D句“幾個學校的領導”也有兩種理解。一是同一學校的幾個領導,一是幾個不同學校的領導。C句句意是明確的。只是“差點兒”用法較復雜,一時難以辨別。它表示某種事情接近實現或勉強實現。如果是說話人不希望實現的事情,說“差點兒”或“差點兒沒”都是指事情接近實現而沒有實現。如“差點兒摔倒了”和“差點兒沒摔倒”都是指幾乎摔倒但是沒有摔倒。如果是說話人希望實現的事情,說“差點兒”是惋惜長未能實現,說“差點兒沒”是慶幸它終于實現了。如“差點兒趕上了”是惋惜沒趕上;說“差點兒沒趕上”是慶幸趕上了。C句中“考試及格”是說話人希望實現的,所以說“差點兒沒及格”是表示及格了。
8.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只有把想法付諸于行動,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我們的目標。
B.我們都司空見慣了那種“違者罰款”的告示牌。
C.紀委指出,那位給兒子大辦婚事的局長一定要全部退回所收的禮金和少付給飯店的酒菜費。
D.林院長最后談到了有關高校擴大招生的問題,指出它是應當肯定的。
簡析:正確答案是D。A項中的“諸”是“之于”的意思,后面的“于”是多余的。B項的“司空見慣”是個形容詞性的詞語,不能帶賓語,可用介詞“對”把賓語前置。C項搭配不當,也可說是成分殘缺,“退回”的只能是“所收的禮金”,而“少付的酒菜費”則是要補足的。
四.課外鞏固
1.下列各句,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A.在專業研究實驗方面有優勢的單位,有派出講學人員、接受訪問者、舉辦訓練班以及對其他協作單位提供幫助的義務。
B.我們能不能培養出“四有”新人,是關系到我們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也是教育戰線的根本任務。
C.大家對護林員揭發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普遍感到非常氣憤。
D.有關部門對極少數不尊重環衛工人勞動、無理取鬧、甚至毆打侮辱環衛工人的事件,及時進行了批評教育和嚴肅處理。
簡析:正確答案是A。 A這個長句附加成分較多,運用簡縮法,句子的主干是“……單位,有……義務”,沒有語病。再看看附加成分,句意也明確。B項中“能不能”是說“能”與“不能”兩個方面,而下邊的文字只說了一面,失去照應。C項中“普遍感到非常氣憤”的應是“林業局帶頭偷運木料的問題”,而原句則為“護林員揭發問題”,顯然“氣憤”的對象出現錯誤。這是由于句中“問題”的定語表述不清造成。如果在“護林員揭發”的后面加上一個“的”字,表意就明確了。D項中“批評教育和嚴肅處理”的對象是“事件”,謂語與賓語不能一一搭配,如“教育事件”就不通。如果改成“對……極少數人”“進行了批評教育和嚴肅處理”就沒有錯誤了。
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改革公費醫療制度、實施醫療保險的問題,對于廣大人民群眾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愉快接受的,這需要政府部門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B.中國駐美國大使楊潔篪日前表示,要實現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必須消除“冷戰思維”的影響,必須徹底消除“中國威脅論”的危害。
C.在全球經濟衰退的情況下,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出口依然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2001年全年迸出口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比同期增長7.5%。
D.最近一段時間,中科院以及北大、清華等學府紛紛出臺自己的學術戒律,力圖在學術腐敗成風的情況下,廓清彌漫在學術及科研領域的道德。
簡析:正確答案是B。A邏輯錯誤,主客體倒置,可改為“對于改革……的問題,廣大人民群眾……”。C錯在“與同期相比,比同期增長7.5%”,語義重復,應去掉“與同期相比”或“比同期”;D錯在“廓清彌漫在學術及科研領域的道德”成分殘缺,應為“廓清彌漫在學術及科研領域的道德迷霧”。
3.從下面四個句子中,把沒有語病的一句選出來。
A.宋慶齡同志為了祖國的統一、民族的興亡和人民的利益奮斗一生,尤其是為培養祖國的下一代,為社會主義造就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B.雖然目前國家還有困難,有些問題短期內不可能很快解決,但確實有不少問題,只要我們盡力去做,還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C.我們生產的直流鏑燈與國外的炭精燈相比,耗電量只有炭精燈的四分之一,而有效的照明度卻提高了百分之五十,它的重量只有炭精燈的五分之一。
D.這四畝試驗田共有七十七株結果的梨樹。一九七七年總產五萬九千三百多斤,平均畝產一萬四千八百多斤,其中好果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好果中一級果又占百分之六十五。
簡析:正確答案是D。A句“亡”字壞事。B句“問題”不能“做”,應“解決”。C句先后連貫不好,“它的重量……”應放在“耗電量”前。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A.為了推動讀好書,《中國青年報》文化生活部、北京大學出版社聯合舉辦《中華千字歌》征文活動。
B.對于這種盲目投資、虛擲錢財的行為,迄今在有些部門仍未得到制止。
C.使用300電話不需要專用的電話機,如果能牢記自己的卡號和密碼,您可以不必隨身攜帶300卡,因此它比磁卡和IC卡更加方便。
D.在滴水成冰的冬季,筑路大軍冒著料峭的北風在工地上緊張地勞動著。
簡析:正確答案是C 。A句成份殘缺。“推動讀好書”的后面應有“的活動”作賓語;另外,“讀好書”也有歧義,可理解成讀內容好的書,也可理解成把書讀好。B句成份殘缺。“這種盲目投資、虛擲錢財的行為”應作主語,刪去介詞“對于”。D句用詞不當。“料峭”形容微寒,且多指春寒,而這里所說的是冬季。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今年年初,美英兩國曾集結了令人震憾的軍事力量,使海灣地區一度戰云密布。
B.法律有明確規定,觸犯刑法,因16歲未成年受處罰的,應責令監護人家長加以管理。
C.過去我們曾不加分析地批判了一些作家在創作上的某些傾向,現在看來,當時某些批判是失之偏頗和慎重的。
D.他公開說不適當的布置作業,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意識沒有好處,教導處應予以制止。
簡析:正確答案是A。B項“因16歲未成年”表意不清;C項“失之”后邊不能同時帶表積極與消極意義的詞語;D項“他公開說”的內容不清楚。
6.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為了提高這次大型舞會的檔次和規模,舉辦方特邀中國人民解放軍樂團現場演奏。
B.我們一貫主張,國與國之間的事端應通過和平談判來解決,反對訴諸于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C.新建成的小區內設有社區醫院,許多附近的居民都可以前去求醫問藥。
D.這部作品結構完整,筆法細膩,語言優美生動,在我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史上達到了藝術高峰。
簡析:正確答案是D。A句“提高”與“規模”不搭配。B句“于”字應刪去。C句應為“附近的許多居民……”,語序不當。
7.下列句子修改后沒有語病的一組是
①嚴于律己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在條件越來越優越的今天,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復雜環境下,這種嚴于律己的事跡和精神尤其需要發揚光大。(刪去“事跡和”)
②一位農民為國家文物部門獻出了一枚祖傳的大顆粒珍珠,是有極高的觀賞、保存價值的。(“為”改為“向”)
③中國強烈要求所有核武器國家同時談判并締結一項無條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地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在句末加上“的條約”)
④發射試驗通信衛星取得圓滿成功,表明我國已經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成了研制、發射、跟蹤、測控、試驗地球同步定點衛星工程體系的能力。(在“已經”后加上“具有了”)
⑤為提高中華民族的健康水平,為使廣大青少年從小具有較好的健康認識與較強的自我保健能力,我們應大力提倡禁煙、戒煙。(“認識”改成“意識”,“保健”改成“保護”)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④⑤
簡析:正確答案是A。②句“為”改為“向”,“了”改為“的”,或在末句前加上“這枚珍珠”。④句在“已經”后加上“具有了”,并刪去原句中的“了”字。⑤句,還須把“禁煙、戒煙”改為“戒煙、禁煙”。
8.下列各句,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A.由于世界性水危機,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質日益惡化,于是人們把目光投向地層深處,千方百計地尋找沒有污染的礦泉水。
B.無論是提高藝術表現力,還是判斷藝術的優劣高下和學術上的是非,都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靠艱苦的藝術實踐,靠平等的爭鳴。
C.新時代的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創造的良好習慣,反對因循守舊、迷信盲從的不良學風。
D.小王把信認真讀了兩遍,指著一處對我說:“這句話說重了。”
簡析:正確答案是B。A項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沒有污染的礦泉水(礦泉水是地下水)”相矛盾。C項中“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善于創造”是能力而并非“習慣”。D項中“說重(zhòng)”還是“說重(chóng)”有歧義。
9.下列各句,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適度的自我評價,實際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個平靜的“碼頭”;而超越個人實際的高目標,則容易造成心理失衡。
B.前不久,成安縣油棉廠一個職工在下夜班時被一輛高速行駛的大貨車撞倒受傷,然后就逃之夭夭。
C.許多不明真相的群眾被這伙制造偽劣產品的人挑動,設置重重障礙,圍攻、阻止工商管理人員正常執行公務。
D.科學家在對流行病進行分析和動物實驗后指出,大量飲酒或飲用酒精配制的飲料與癌腫的發生有密切的關系。
簡析:正確答案是A。B句第二分句主語殘缺,應為貨車司機,否則“職工”會成為“逃之夭夭”的主語,這顯然與事實不符;C句“圍攻……執行公務”,動賓不搭配;D句主客顛倒,應改為“癌腫的發生與大量飲酒或飲用酒精配制的飲料有密切的關系”。
10.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 由輕工大學科研所年輕的所長王洪新主持研制的茶多酚等高科技產品,分別獲得了江蘇省優秀科技新產品金獎和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博覽會銀獎,并申報了兩項國家專利。
B.該縣血吸蟲病防治醫院在搞好門診和病房治療工作的同時,組成了兩個以醫師、化驗師、護士為三結合的血吸蟲病防治醫療隊,輪流深入各鄉各村,進行巡回治療。
C.帕爾梅制革公司供銷部全體成員年終都獲得了一筆數額可觀的獎金,這是因為他們這一年辛勤工作,北上南下,積極開展各種營銷活動,超額完成了公司下達的全年銷售計劃的53%。
D.據《中國日報》報道,我國居民43%的儲蓄用于子女的教育,這個比例已超過了用于養老或購買住房的儲蓄比例。
簡析:正確答案是D。A句中“高科技產品……申報專利”,主謂不配合。B句應去掉“以”和“為”。C句不合邏輯。說完成計劃的53%,是沒有完成計劃,何來“超額完成”?這句可說“超額53%完成計劃”。
(史偉)
六、語句辨析
――簡明、連貫、得體與清晰
[考點講析]
“語言表達簡明、連貫、得體”是近年高考《考試說明》對考生語言表達的基本要求。能力層次為D級,占3~6分。
所謂“簡明”,即語言要簡要清楚,不要重復累贅,讓人產生歧義。
所謂“連貫”,即上下文之間要有明顯的聯系,話題要統一,陳述對象盡可能保持一致,句子的組合與銜接要自然。
所謂“得體”,就是語言表達得體,恰如其分,表達方式適合特定的語境,包括語體色彩(口語與書面語)、感情色彩(褒義與貶義)等。
語言簡明、連貫、得體的考題,在試題中多為客觀題和主觀題。(主觀題將在下面重點講解訓練)。考查的內容主要有;語句的銜接、句序的排列、詞語的排列、用語的場合、對象等。考查的點相當廣泛,詞、短語、句子都有所涉及,同時也考查語法、語意、語境、材料組織等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運用。
辨別句子是否簡明,要注意兩點:一是推敲語句,看有無冗余信息、多余詞語;二是看有無歧義,是否費解。
辨別語句是否連貫,要注意以下三點:1、理解句意。在一個語段中,要看句與句的現有關系是否成立,怎樣調整才更加順暢;2、話題必須一致,否則主語變換多,句子便不連貫;3、要注意分析語言的表達特點,如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然后考慮銜接問題。
辨別語言的運用是否得體,可從語言表達的目的、對象、場合、表達方式等方面進行審視。
[典型試題]
例題1 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療養院里休養。 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巒和綿延不斷的樹林。
①這兒的景色真是美極了!
②那兒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靜靜地矗立在錢塘江邊,
④六和塔在錢塘江邊靜靜地矗立著,
⑤帆影點點的江面上碧波粼粼,
⑥江面上帆影點點,碧波粼粼,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剖析 此題考查句式的上下文銜接與內容排列能力。答案為A。這道題的組合形式有新意,一是把三個句子分成三組,二是三個句子如何排列。第一組“這兒”與“那兒”,可以通過第一句話“去年夏天”來判斷,“那兒”比較好,作者是站在今天想過去的事。第二組與第三組就要看后文的照應了。后文是“江岸后”,那么前文選“江面上”比較好,都以“江”為主要話題。那么③④句選哪一句呢?選第③句比較好,有文采,給人以想象力,恰好句尾的補語“在錢塘江邊”與“江面上”較好地銜接起來。這樣就選②③⑥句。
例題2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組是
讀書原為自己受用,多讀不能算是榮譽,少讀也不能算是羞恥。 ,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以至于變化氣質; ,譬如漫游“十里洋場”,雖珍奇滿目,徒惹得眼花繚亂,空手而歸。 ,如暴發戶炫耀家產,以多為貴。這在治學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讀如果徹底
②少讀如果徹底
③多讀而不求甚解
④少讀而不求甚解
⑤世間許多人讀書只為裝點門面
⑥世間許多讀書人只為裝點門面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①④⑥
(2000年全國卷第6題)
剖析 此題考查語言的銜接能力,答案為A。首先從第一句看,表達的觀點是承認“少讀”的作用,所以全段文字就圍繞“少讀”展開。另外,在文中有些提示,也為正確選擇奠定了基礎。“必能養成深思熟慮的習慣”就是強調“思考”,即少讀且思考,由此選②句。“雖珍奇滿目,徒惹得眼花繚亂,空手而歸”,說明看的雖多,但收獲甚微,正與“多讀而不求甚解”吻合。“如暴發戶炫耀家產,以多為貴”,強調裝門面,但⑤⑥句選擇有一定難度,“許多人讀書”與“許多讀書人”區別很大,“讀書人”是不會裝門面的,否則不能叫“讀書人”,所以選⑤句。
例題3 依次填入下列兩句中橫線后的語句,與上下語意連貫,音節和諧的一組是
(1)每逢深秋時節, 松竹山茶,色采絢麗,美景盡覽。
(2)遠眺群山環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園蔥綠,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②置身山頂俯瞰,槐榆丹楓
③白云繚繞,層林疊翠
④層林疊翠,白云繚繞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01年全國卷第6題)
剖析 些題重點考查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句子的銜接方面的能力,答案為D。本題中要求填入橫線處的語句,不僅要考查語意的連貫,還要注意音節是否和諧。題中的(1)句,“每逢”為六字句,顯得參差雜亂,極不平穩;若選②,兩個六字句相對,接下來是四個四字句。不僅句式對稱,而且“瞰”與“覽”也押韻。所以第(1)句應該選②,這樣A,B兩項就可以排除了。(2)句“遠眺”與“近看”形成對稱,后面各跟三個四字句,但從押韻上看,若選③,韻腳是“抱”、“翠”、“水”、“茂”,顯然讀起來不大和諧;若選④,韻腳字母成了“抱”、“繞”、“水”、“茂”,韻腳和諧自然,表達流暢自如。選③顯然沒有選④更好。這樣,C項又可以排除了。只有D項最符合題干的要求。
例題4 在橫線處填入短語,順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保護動物,已不是人們陌生的話題。人類的發展,也早已達到可以把其他動物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們命運的程度,但當 、 、 、 的時候,人類真正考慮過動物和人在生命意義上的平等嗎?
①老虎服服帖帖在舞臺上表演②用于實驗的動物為科學獻身③兔子小雞成為孩子們的玩物④耕作的動物在田間地頭勞作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②④
(2002年北京卷第6題)
剖析 此題考查句子的連貫,答案為B。此題解題的關鍵是“玩弄于掌中并主宰它們命運的程序”,①和③的句子基本相同,①應在前,③明顯要比①的程度深。②④從句式看應放在一起,②的程度較④深。
例題5 下列新聞標題中語意明確的一句是
A、政府有關部門明令禁止取締藥品交易市場
B、真正優秀的教師無一不是道德修養的模范
C、獨聯體國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
D、警方對報案人稱圍觀者坐視不管表示憤慨
(2003年全國卷第6題)
剖析 此題正確答案為B。標題是新聞的眼睛,也是新聞內容的精髓所在。好的標題,不僅能夠反映出新聞的內容,還能把其中的神采傳達出來。因此,新聞標題具有簡單明了,吸引讀者的特點。此外,傳統新聞標題要求使用標準語言,一般不使用口語,但是新聞標題近些年來形式更為自由,口語也大量出現在新聞標題中。此題題型較新,但是此題只在歧義上做文章,和傳統改病句有很大相似之處,忽視新聞標題的其他特點,這是本題的一大遺憾。A選項有歧義,一種意思是政府頒布法令,不許取締市場,要保留市場;一種意思是政府要取締市場;C項看不上既有“瞧不起”之意,又有“收看失敗,看不到”之意;D項警方表示不滿的對象既可以是對報案人表示不滿,也可以是相對圍觀者表示不滿。
[課堂精練]
1、下列句子能圍繞中心行文,做到語言連貫的一項是( )
A、一個人如果沒有志向,那他就像一艘在大海中盲目航行的船,隨時會觸礁翻沉被惡浪吞噬,也會像一片隨波逐流的葉子,在生活的海洋里乏味地浮東蕩西,無所適從。
B、學生是從各項訓練中,從各門功課的學習和實踐中逐漸形成他們正確的世界觀的。學生對任何功課都要嚴肅認真。世界觀雖被認為是德育,但是決不會憑空形成。世界觀的形成必得通過跟德育密切相關的智育和體育。
C、做學問必須持之以恒。譬如我們練字,開頭覺得每天都有進步,及至到了一定時間卻反而覺得停滯起來。做任何事業都是如此。這是最緊要的關頭,如果堅持下來,就會豁然開朗,達到另一境地。如果動搖起來,放棄了,就沒有不失敗的。
D、生命和時間緊密相連,失去了時間,生命成虛幻,沒有了生命,時間便喪失了意義。珍惜時間要從今天做起,時間就是生命,節約時間就是延長了生命。
2、下列一段話中劃線處銜接得最好的一項是( )
不是所有的歡笑都表達高興,就像 。不是所有的掌聲都表達歡迎,就像 。
A、不是所有的名聲都表達實情,不是所有的眼淚都表達痛苦。
B、不是所有的眼淚都表達痛苦,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達贊頌。
C、不是所有的喝彩都表達贊頌,不是所有的誓言都表達真誠。
D、不是所有的眼淚都表達痛苦,不是所有的名聲都表達實情。
3、填入下面橫線上的話,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我們還得知,作為一條大氣通道, 使熱帶在這一地區向北推移了至少六個緯度,并為雅魯藏布江各地奉送了夏天溫暖濕潤的雨季。
A、印度洋的暖溫氣流由大峽谷引領北上
B、由大峽谷引領北上的印度洋暖溫氣流
C、大峽谷引領著印度洋的暖溫氣流北上
D、被大峽谷引領的印度洋暖溫氣流北上
4、下面文字橫線上應填入的與前后文銜接最恰當的一句是( )
要激發深層的閱讀動機,必須著力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每天再忙也要支持讀書,哪怕讀幾頁也好, ,這一定能在深層次上提高每在具體閱讀的效率。
A、把閱讀當作每天必需的生活內容
B、讓自己的知識不斷積累
C、把閱讀當作同吃飯一樣重要的事情
D、使閱讀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5、填入下面橫線處幾句話,排列恰當的一項是( )
既有條件,讀書萬萬不能狹窄,凡能找到的書,都要讀讀,若讀書面窄,思路就不廣。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讀,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讀。你若喜歡上一本書了,不妨多讀: 。三遍讀過,放上幾天,再去讀讀,常又會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A、第一遍可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二遍就囫圇吞棗,這叫享受;第三遍可要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
B、第一遍可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就囫圇吞棗,這叫享受。
C、第一遍可囫圇吞棗,這叫享受;第二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第三遍就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
D、第一遍可囫圇吞棗,這叫享受;第二遍就一句一句想著讀,這叫深究;第三遍就靜心坐下來讀,這叫吟味。
[課外鞏固]
1、下面五句話中,有一句與其他四句所說的中心意思無關,刪去該句后,上下文語言才清晰、連貫,這個句子是( )
①科學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思維的發展史。②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正是思維提供了客觀世界的真實情況,從而推動了科學的發展。③思維科學是在我們致力認識、尋求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④而科學的發展,對人類的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⑤這種周而復始的螺旋式前進,使人類的思維經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概括的發展歷程。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2、填入下面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燕園其實不大,未名不過一勺水。水邊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島,繞島僅百余步;另有樓臺百十座,僅此而已,但這小小校園卻讓所有在這里住過的人終生夢繞魂牽。其實北大人說到校園,潛意識中并不單指眼下的西郊燕園,他們大都無意間擴展了北大特有的校園的觀念:從未名湖到紅樓,從蔡元培先生銅像到民主廣場。或者說,北大人的校園觀念 他們似乎更樂于承認象征性校園的精魂。
A、既是歷史的和精神的存在,也是現實的存在。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園既抽象又具體。
B、既是現實的存在,也是歷史的和精神的存在。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園既抽象又具體。
C、既是現實的存在,也是歷史的和精神的存在。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園既具體又抽象。
D、既是歷史的和精神的存在,也是現實的存在。在北大人的心目中,校園既具體又抽象。
3、依次填入下列兩段文字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
①上海不是“田園都市”, ;上海也不是“文化古城”, 。
②那雪不是飄落的,是吸附的,甚至像是枝椏本身滲透出來的,松軟、晶瑩、美麗。在陽光照耀下, , ,仿佛轉眼就要綻開。
A、①因此沒有那份“散淡” 因此沒有那份“儒雅”
②枝椏閃動春天的風情 到處是雪的蓓蕾
B、①因此沒有那份“儒雅” 因此沒有那份“散淡”
②枝椏閃動春天的風情 到處是雪的蓓蕾
C、①因此沒有那份“散淡” 因此沒有那份“儒雅”
②到處是雪的風情 枝椏閃動春天的蓓蕾
D、①因此沒有那份“儒雅” 因此沒有那份“散淡”
②到處是雪的蓓蕾 枝椏閃動春天的風情
4、填入下文末尾處,銜接最好的一句是( )
其實,寂寞給人的不僅是知識,而且也是一種錘煉,一種感情與思想的升化。有時,寂寞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大凡很有成就的人, 。
A、往往地固然最有才能,但首先耐得住寂寞的人
B、往往都是最有才能的人,又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C、往往倒不是最有才能的人,而是最耐得住寂寞的人
D、往往是那些首先有才能,其次還耐得住寂寞的人
5、填入橫線處的句子,與上下文最連貫的一項是( )
有這樣一種東西,它在我們面臨斷崖溝壑時,在我們面臨激流險灘時,或在我們處于“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地時,
A、能幫助我們走出困境,使我們“柳暗花明又一村”。橋,就是這種東西
B、使我們“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幫助我們走出困境,橋,就是這種東西
C、能幫助我們走出困境,使我們“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就是“橋”
D、使我們“柳暗花明又一村”,能幫助我們走出困境,它就是“橋”
6、填入下面橫線上最恰當的句子是( )
真理是樸實無華的。真理就在我們日常生活里,但是看慣了,就發覺不出來了,可是有一天我們看見了, 。
A、就仿佛好友重逢,呵,久違了,多么想念你!
B、就如同第一次看見了一般,呵,這樣的事。
C、便好像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呵,多么讓人高興!
D、便宛如面黃肌瘦的餓漢見到面包一樣,呵,我需要你!
7、填入下面橫線上的文字,與上文銜接最好的一項是( )
生產襯衫的關鍵工序是上領子和上袖子。二廠和三廠兩家襯衫各有所長, 。
A、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比三廠強,三廠上袖子的技術比二廠強
B、三廠上領子的技術沒有二廠好,上袖子的技術比二廠強
C、三廠上領子的技術沒有二廠好,二廠上袖子的技術沒有三廠強
D、二廠上領子的技術比三廠強,上袖子的技術沒有三廠強
8、填入下面橫線上與上下文銜接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 )
其次,在德國看到中國人,最顯著的就是開飯店的了。 當你看到“大上海飯店”、“亞細亞酒家”、“遠東餐廳”之類的中文招牌時,當然會產生一種親切的感情。
A、每個大城市差不多都有中國餐館開設在繁華的商業區。
B、每個大城市在繁華的商業區差不多都有中國餐館。
C、差不多都有中國餐館開設在每個大城市的繁華商業區。
D、差不多每個大城市都有中國餐館開設在繁華商業區。
9、插入句中的選項,最恰當的一項是( )
以前他不喜歡這工作,后來為完成任務,只好研究一番,現在,他 ,簡直愛上了這項工作。
A、不鉆研不行
B、越鉆研越有興趣
C、越有興趣就越鉆研
D、越來越深入地鉆研
10、文中畫線處應填寫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 )
,而且是發生最早或說是最原始的思維形式,皮亞杰的工作說明,獐正是最先出現頓悟思維,此后才依次出現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
A、思維不僅是人類的基本思維形式
B、因為頓悟思維是人類的基本思維方式
C、頓悟思維不僅是人類的基本思維方式
D、人類的頓悟思維能力是直接從其祖先那里繼承下來的。
11、文中畫線處應填處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 )
。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名作《徐霞客游記》,發明炸藥的諾貝爾,出版過詩作和小說;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常常從數學王國到文學王國來換換腦筋。
A、說起科學,還應當想到它的一門嫡親——文學
B、卓越的科學家,往往有較高的文學造詣
C、文學作品不但具有文學價值,還有寶貴的科學價值
D、科學上的許多問題總是往往借助想象力豐富的文學來解決,那些流芳千古的科學家,都著有具備科學性的不朽篇章。
12、填入橫線上的句子,最恰當的一項是( )
最近讀一本冊子,發現德國劇作家萊辛的觀點頗有新意。他主張“ ”。既不能用畫的形象去理解詩,而應以詩意的幻想去欣賞畫。
A、詩中無畫,畫中無詩
B、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C、詩中無畫而畫中有詩
D、詩中有畫而畫中無詩
參考答案
[課內]
1、A(B項中“學生對任何功課都要嚴肅認真”偏離中心;C項中“做任何事業都是如此”偏離中心;D項中“珍惜時間應從今天做起”偏離中心)
2、B(注意“歡笑”與“眼淚”,“掌聲”與“喝彩”的對應即可)
3、C(上句有“大氣通道”,顯然指的是下句的“大峽谷”。A、B、D三項的主語都是“暖濕氣流”,與上下文不相承接)
4、D(“使閱讀化為自然而然的事情”正是所謂的習慣;A、C都是說重要性;B項內容聯系不上)
5、C(按“粗讀”、“精讀”、“研究”思路判斷)
[課外]
1、C(這段話的中心是談科學與思維的關系;第③句是說明思維科學的形成,與中心脫離)
2、C(根據“潛意識中并不單指眼下的西郊燕園,他們……的觀念”可知“西郊燕園”指“現實的存在”。“特有的校園的觀念”指“歷史的和精神的存在”。前者具體、后者提抽象的。故選C)
3、A(“田園”對“散淡”,“文化”對“儒雅”,排C、D;“閃動著”與上句“陽光照耀”銜接;“蓓蕾”與“綻開”銜接)
4、A(“很有成就的人”,“才能”肯定是很重要的,所以排除C;文中強調的是“耐得住寂寞”的事,B、D都將它放在了次要地位。)
5、C(前句說“有這樣一種東西”和后面的“它就是橋”照應緊密,因此排除A、B,D項語序明顯錯誤。)
6、B(A項中“就仿佛好友重逢”與原句“發覺不出來了”前后矛盾,C項中“好像……新大陸”一般指現實生活中存在,我們卻從未接觸,聞所未聞的事情,原句中“真理就在我們日常生活里,但是習慣了”與C項意思不符,D項中的比喻欠妥當。)
7、A(注意兩點:①二廠、三廠的順序;②各有所長)
8、B(文中強調的是“最顯著”的“中國餐館”)
9、B(A與后文矛盾,C與前文矛盾,D與前文不連貫)
10、C(A項陳述的對象是“思維”,與下文無關聯,B項中的“因為”與下文的“而且”無法銜接,D項與下文內容無關聯)
11、B(文中強調的是科學家的文學成就,文學造詣,只有B項最恰當)
12、C(理解橫線后面的一句話與C項的照應關系)
第二部分 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一)自然科學類、社會科學類文章閱讀
【考點聚焦】
近年來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中的“考試內容”中都明確要求:“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其中考查閱讀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能力,一般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題量為4題,賦分每題3分,共12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文章的內容范圍很廣,既可能會涉及到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學以及當代最新的高科技知識,也可能涉及到政治、社會、歷史、地理、文學、美學等學科的知識。但其閱讀目的并不是為了弄清楚這些知識本身,而是借助語文的學習方法和規律,完成閱讀理解的任務。
【高考示例】
示例一:自然科學類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3-26題。
轉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區別只是多了能使它產生額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學家就已經知道了怎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產生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某種新的特性: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種害蟲的特性等。用以移植的基因可來自任何生命體:細菌、病毒、昆蟲等。
轉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種植有1000萬公頃左右,種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紅柿等。在實驗室試種的還有萵苣、西瓜、稻谷等品種。試驗的目的除了增產之外,還在于提高這些品種的抗病毒能力。
但同時也有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險。比如在美國栽種的那種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這類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殺蟲藥”,一種像任何一種農藥一樣能選擇殺死某些害蟲的“霧劑”。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
對于這種技術,盡管還有些問題需要繼續研究,但這確是人類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場空前的革命。
23.根據文意,對“轉基因作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因環境影響脫氧核糖核酸的變化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夠產生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等額外基因的作物。
C.一種利用移植其他生命體基因而形成的新的雜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體基因從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24.對文中畫線處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新害蟲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有關。
B.美國的那種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種是無法對付害蟲的。
C.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殺死的害蟲出現。
D.那種能抗蟲害的作物,在抗蟲害的同時,又保護了一些害蟲。
25.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轉基因技術研究沒有完全解決的問題。
C.更難對付的害蟲的加快出現將是轉基因作物給環境帶來的最大危險。
D.增產并不是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興趣的。
26.對文中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A.生物學家知道怎樣通過轉基因技術使作物產生抗除莠劑等特性不過十多年時間。
B.轉基因作物可能給環境帶來危險是轉基因技術研究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C.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劑作物雜交之后的變種已經給農業生產帶來新問題。
D.轉基因是一種新的生物工程技術,它給作物栽培帶來從未有過的根本改革。
(選自1998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第23題:答案為D。本題考查對“轉基因作物”一詞的理解,即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原文第一句說:“轉基因作物同普通植物的區別只是多了能使它產生額外特性的基因。早在1983年,生物學家就已經知道怎樣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以便使它產生靠雜交方式根本無法獲得的某種新的特性。抗除莠劑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抗某種害蟲的特性等。”可見構成“轉基因”的基本信息是“產生額外特性”和“移植”。A項把“將外來基因移植到某種植物的脫氧核糖核酸中去”改為“因環境影響”,顯然不當。B項只是援引了原文的例子,沒有歸納和概括。C項雖指出了“移植”,卻把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變成“雜交作物”。只有D項信息完備,說明正確。
第24題:答案為C。本題考查對“比如在美國栽種的那種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這類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殺蟲藥’,一種像任何一種農藥一樣能選擇殺死某些害蟲的‘霧劑’”這句話的理解。這句話承上句“但同時也有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險”,其中“環境”一詞應指的是生態環境。A項中“霧劑”不是“污染環境”而是“影響生態環境”,故不當。B項中“無法對付害蟲”而原文中為“更難對付的害蟲”,故錯誤理解。D項中“保護”一詞含有主動意味,這里顯然不當。只有C項與原文意思一致。
第25題:答案為B。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中有“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的表述,而原文第二段中有“在實驗室試種的還有萵苣、西瓜、稻谷等品種”的提法,故“所有品種”數量判斷錯誤。C項中“給環境帶來的最大危險”不應是“更難對付的害蟲的加快出現”,在原文第三段中有“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一句,其中“尤其”一詞說明“最大危險”主要來自“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D項中“增產并不是轉基因技術研究的目的”一句判斷錯誤,原文第二段中有“試驗的目的除了增產之外,還在于提高這些品種的抗病毒能力”有表述,證明增產是研究試驗的主要目的。只有B項與原文意思一致。
第26題:答案為C。C項“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劑作物雜交之后的變種已經給農業生產帶來新問題”中“已經”一詞不當,原文第三段“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后”中的“一旦”表示假設,而并非“已經”,故理解不準確。A項與原文第一段中“在1983年” 意思相一致。B項與原文第三段中“但同時也有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險” 意思相一致。D項與原文第四段中“但這確是人類9000年作物栽培史上一場空前的革命”意思相一致。
示例二:社會科學類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
美國時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類文明史圖鑒》一書顯示,史學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觀者。就拿鴉片戰爭來說,作者談到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難以展開時寫道:“在馬戛爾尼大使擴大英國與中國貿易行動失敗的情況下,該公司只好自己想辦法來維持貿易平衡。但東印度公司能用什么商品來打開中國市場呢?答案就是鴉片。”
看來其中的因果關系是很明顯的:因為英方一系列要求(增長加通商口岸、減低稅率、設立租界等)未獲應允,東印度公司才不得已求助于鴉片。
其實,即使清政府當初一切照英方的安排行事,不法鴉片貿易仍無法避免。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方的要求悉數滿足,鴉片交易還是不能禁絕,這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例證。而且,《人類文明史圖鑒》一書并不諱言:清朝政府早在1729年就頒布了禁煙詔令,嘉慶皇帝一即位(1796年)就下令再次禁煙,但在“十八世紀末,每年仍有大約一千二百箱的鴉片運銷中國,其中大部分來自孟加拉,東印度公司壟斷了那里的鴉片生產。”
“十八世紀末”這一表達方式比較模糊.實際上,在馬戛爾尼出使中國(1793年)之前,鴉片走私已很猖獗。十八世紀七十年代初,東印度公司因經營不善而岌岌可危。黑斯廷斯在1774年擔任英屬印度總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鄰為壑的政策:如果聽任印度農民吸食當地盛產的鴉片,財政上當然不無小補,但東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終將受到損害,即失去健壯的勞動力;在他的堅持下,東印度公司壟斷的鴉片銷往中國,于是偷運“福壽膏”逐漸成為英屬印度的支柱產業。盡管這位黑斯廷斯在1785年遭受彈劾,但他的鴉片走私政策卻留給東印度公司滾滾不斷的財源,直到二十世紀仍有英國史學家對黑斯廷斯當年的“遠見”大加贊賞。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到了十九世紀初,英國在印度的統治是靠中國的銀兩來維持的。
伯克在彈劾黑斯廷斯時稱東印度公司是“有史以來最墮落的公共機構”,其成員系“人類的垃圾、渣滓”。當時鴉片問題尚未浮現在公眾的視野之內,伯克即將有所聽聞大概也不會就此問罪。至于馬戛爾尼,使用權華前曾任東印度公司的要職,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鴉片貿易一直在進行嗎?
17.下面不屬于《人類文明史圖鑒》一書觀點的一項是
A. 清朝政府禁煙的詔令并沒有收到實際效果。
B. 歷史學家不可能只是歷史的旁觀者。
C. 鴉片貿易應語重應該由清朝政府負主要責任。
D.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偷運鴉片是不得已的選擇。
18.下面關于黑斯廷斯的敘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黑斯廷斯采取的鴉片貿易政策是具有歷史遠見的。
B. 黑斯廷斯以鄰為壑的政策是指讓東印度公司把鴉片銷售給東印度農民。
C. 黑斯廷斯因為推行以鄰為壑的政策,而遭受彈劾。
D. 最晚從黑斯廷斯擔任英屬印度總督時起,鴉片就已經銷往中國。
19. 下面關于“東印度公司”的敘述,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當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銷售鴉片,最終將東印度公司獲得更大的利益。
B. 東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墮落的公共機構”的主要原因是向中國偷運鴉片。
C. 在孟加拉的鴉片生產和向中國銷售鴉片兩方面,東印度公司都占有壟斷地位。
D.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東印度公司因把鴉片大量銷售給印度農民而一度岌岌可危。
20. 下面對本文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馬戛爾尼使華時對鴉片貿易的存在并不知情。
B .《人類文明史圖鑒》一書是在為英國方面推卸責任。
C. 本文反駁了《人類文明史圖鑒》一書的觀點。
D. 本文證明,對一些重大歷史問題,即使歷史學家也會有偏見。
(選自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第17題:答案為B 。本題考查對“《人類文明史圖鑒》一書”觀點的理解分析。本題要求找出不屬于該書觀點的一項。B項所說“歷史學家不可能只是歷史的旁觀者”,從文中第一段“美國時代生活公司1990年出版的《人類文明史圖鑒》一書顯示,史學家不可能只是超然物外的旁觀者”的看,這句話原書的觀點,而是作者的觀點。其余三項均為原書觀點。
第18題:答案為D。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題干中“符合文意”應指符合本文作者的觀點和看法。A項中“黑斯廷斯采取的鴉片貿易政策是具有歷史遠見的”是指英國的觀點,而非作者觀點。在原文第四段有“直到二十世紀仍有英國史學家對黑斯廷斯當年的‘遠見’大加贊賞”一句中,“遠見”是加引號的,表示否定。B項中“黑斯廷斯以鄰為壑的政策是指讓東印度公司把鴉片”,屬理解錯誤,“以鄰為壑的政策”不是指把“鴉片銷售給東印度農民”,而是“銷往中國”,原文第四段中分析銷售給東印度農民將會使英國公司受到損失,“在他的堅持下,東印度公司壟斷的鴉片銷往中國”。C項中黑斯廷斯遭受彈劾的原因不是推行“以鄰為壑的政策”,而是在原文第五段中指出的“伯克在彈劾黑斯廷斯時稱東印度公司是‘有史以來最墮落的公共機構’,其成員系‘人類的垃圾、渣滓’”。D項原文意思一致。原文第三段有“黑斯廷斯在1774年擔任英屬印度總督之后就采取了以鄰為壑的政策”一句。
第19題:答案為C。本題仍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理解的意思與原文恰恰相反,“當初如果在印度本地大量銷售鴉片”,并非“最終將東印度公司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是原文第四段中指出的“東印度公司的利益最終將受到損害,即失去健壯的勞動力”。B項中“東印度公司被看作‘最墮落的公共機構’”的原因并非向中國偷運鴉片,而是原文第五段指出的“其成員系‘人類的垃圾、渣滓’”,“當時鴉片問題尚未浮現在公眾的視野之內,伯克即將有所聽聞大概也不會就此問罪。”D項中“東印度公司一度岌岌可危并非因把鴉片大量銷售給印度農民”,而是在原文第四段中提出的因“經營不善”。只有C項與原文意思一致。原文第三段中有“十八世紀末,每年仍有大約一千二百箱的鴉片運銷中國,其中大部分來自孟加拉,東印度公司壟斷了那里的鴉片生產”一句。
第26題:答案為A。本題考查對文章觀點的分析評判。A項與原文意思恰恰相反,原文第五段中運用了一個反問句“至于馬戛爾尼,使華前曾任東印度公司的要職,他不知道清廷明令禁止的鴉片貿易一直在進行嗎?”,表示對“馬戛爾尼”不知情的強烈否定。意思相一致。其余B、C、D項與原文意思相一致。
考點1 理解文中重要的詞語的含義和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點聚焦】
這一考點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屬于B級層級。它是在識記基礎上的高一級能力層級,要求考生能對文章中重要詞語的含義和重要句子的含意做到能夠領會,并能作出簡單的解釋和準確的判斷。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和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生經常出現以下錯誤:
1.關于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方面,考生主要容易只注意到詞語的詞典義,忽略了詞語的語境義。
2.關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方面,考生主要容易孤立地、片面地、靜止地理解句子的表層含意,而忽視了句子在文中內容和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
在復習時,教師應不斷強化考生的語境意識,堅持“詞不離句,句不離章”的原則,并注意以下幾點:
1. 掌握詞語語境義有關知識;
2. 形成迅速領會詞語所表達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能力;
3. 辨別詞語在句中及文中的作用;
4. 培養從分析句子結構入手,正確理解句意的能力;
5. 掌握分析內涵豐富、語意深刻句子的方法;
6. 辨別重要句子在文章內容和形式方面所起的作用。
【高考示例】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
沙 塵 暴
人類總是依據自身的利益評價外部事物,將之分成優劣好壞,而大自然則另有一套行為規范與準則。現在人們聞之色變的沙塵暴,即由于強烈的風將大量沙塵卷起,造成空氣混濁,能見度小于千米的風沙天氣現象,其實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項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態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質史上,風力對草原帶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凡搬不動的粗大礫石,留在原地形成礫石戈壁灘;顆粒適中的粗沙和細沙被吹移到附近就聚集成沙漠;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則被強上升氣流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我國黃土高原的黃土層就是沙塵經數百萬年堆積而成的,華夏文明就是在這塊沙塵累積的黃土地上誕生和發展起來的。澳大利亞的沙塵乘著南半球的西風掠過塔斯曼海,使新西蘭火山島上的土壤更為肥沃,因而被稱作“澳大利亞出口的珍貴產品”。從非洲內陸吹向地中海的強風幫助古羅馬人使用帆船從埃及運回小麥,但也將撒哈拉大沙漠的沙塵帶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國。沙塵暴固然使空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塵含有堿性,又可中和大氣中酸性物質,減緩酸雨的發生。
風是地球上空的傳送帶,它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沙塵和水汽相遇,便能結合為云,最終化作降水。可見,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環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說,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來,沙塵暴卻已成為影響人類生產生活的一大災害。構成我國沙塵暴的物質材料,多來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區。在人為活動的干預下,特別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過度開墾,工廠盲目建設,排放不加控制,結果造成生態巨變:原來有沙漠的地方沙漠擴大了;沒有沙漠的地方沙漠產生了;內陸河流程縮短,水量減少,沼澤地消失;河流兩岸的綠色走廊枯萎死亡。這樣,來自大西北的沙塵暴,一路上還源源獲得裸地上新的沙塵源的補充,而且混入了工礦企業排放的有害成分和來自草原上牲畜糞便中的病菌病毒。總之,在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后,自然界的風蝕速度已遠遠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連串的災害也就由此產生。
歌德說過:“大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錯誤永遠是人犯下的。”這或許能給我們某種啟示。
7. 下列對沙塵暴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
A . 沙塵暴是由于風將大量沙塵卷起,使空氣混濁,能見度小于千米的風沙現象。
B . 沙塵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態平衡的一項工程。
C . 從地質史上看,沙塵暴是風力對草原帶有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的結果。
D. 沙塵暴是那些顆粒適中的粗砂和細砂被大風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8.下列對“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 沙塵這種天氣現象古已有之,它在全球生態平衡中起著一定的作用。
B. 沙塵逐漸積聚形成沙塵暴,在全球范圍內起了保持生態平衡的作用。
C. 沙塵含有堿性,能使大氣中的酸性物質得到平衡,從而減緩酸雨的發生。
D. 沙塵不僅在土壤的分布和補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環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9.下列對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強上升氣流把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
B.森林大量砍伐,土地過度開墾,工廠盲目建設,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態巨變。
C.沙塵暴中混入了工礦企業排放的有害成分和來自牲畜糞便中的病菌病毒。
D.受到人為因素的干擾后,自然界的風蝕速度已遠遠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
10.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沙塵暴曾給新西蘭、意大利、法國等國家帶來好處,因而必將被人類所利用。
B.風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這將會使海平面逐漸升高。
C.既然是人為因素加劇了沙塵暴的危害,人類也就完全有能力減少這種災害的發生。
D.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因此人類應當順應大自然,而不要企圖去改變大自然。
(選自2002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第7題:答案為A 。本題考查對“沙塵暴”概念的理解。解答本題,只要掌握初中的關下定義的說明方法,就顯得非常輕松。下定義是揭示概念的內涵,即揭示出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最本質的特性,A項正是從沙塵暴的成因、構成要素和形態等方面全面揭示出事物的本質特性,也非常符合下定義的標準形式。其余三項均為未能揭示或部分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性。
第8題:答案為B。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能力。題干中“沙塵也是決定全球生態平衡的因子”只談的是“沙塵”對全球生態平衡起作用,而B項卻將“沙塵暴”變成對全球生態平衡起作用,把兩個不同概念混為一談了。其余三項均從不同角度談出對原句的理解。
第9題:答案為A。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中“強上升氣流把顆粒微小的粉沙細土和微塵揚上天空,作中長距離的輸送”一句是說明的“沙塵暴”形成的原因,而并非題干所說的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理解錯誤。其余三項均為說明了沙塵暴災害加劇的原因。
第10題:答案為C。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A項提到沙塵暴給有些國家帶來好處,然而其形成過程并非人類所能駕馭,且災害性的影響非常之大,故不能推斷出“必將被人類所利用”的結論。B項中列出“風將大陸的沙塵吹向海洋,又將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陸”的前提,兩者是相抵消,抑或也未表明兩者的數量,因此,“將會使海平面逐漸升高”的結論沒有必然的聯系,推斷根據不足。D項原文中“大自然是不會犯錯誤的” 是文學語言,且作者引用是從生態平衡意義上闡說的,并只是說“這或許能給我們某種啟示”。因此,就不能推斷出“不要企圖去改變大自然”的結論,且這一結論也不符合唯物主義觀點。只有C項推斷正確。
【考點分解】
第一講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第二講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第一講 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名師導學】
首先,考生必須從詞匯學的角度,從宏觀上掌握詞語的基礎知識。諸如詞語的構成、詞語的來源、詞語的分類(意義、詞類、結構等)。上述的知識研究的范圍只停留在詞語的語表義,或稱詞典義。這類詞語的意義一般在高考中不會直接考查,只是作為高考中理解詞語含義的基礎。熟悉這類知識很有必要,是為在考試時理解文中詞語布置了較為廣闊的知識背景。
其次,重點建立詞語的語境義的概念。語境義是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形成的臨時意義。語境義相對于詞典義,兩者不同的是,詞典義相當于固定住戶,在詞典中找得到其解釋的詞條,是人們在使用詞語時約定俗成的含義;而語境義往往是詞典中沒有的義項,是臨時住戶,只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暫居一下,脫離了語境的“住處”,其臨時的詞義就不復存在了。如話劇《陳毅市長》中,陳毅市長在拜訪化學家齊仰之時說道:“我們共產黨人也是搞化學的。”這里的“化學”一詞,就不是詞典上的“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的變化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之義,而是“變化人的學問”或“改變人思想的學問”之義。
再次,掌握語境義形成的一些情況。
1. 特殊義。特殊義是指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特指的意義。
例如1998年全國高考卷第23題考查對“轉基因作物”一詞的理解,就是考查這一詞語的特殊義。
23.根據文意,對“轉基因作物”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因環境影響脫氧核糖核酸的變化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B.能夠產生抗除莠劑、抗植物病毒等額外基因的作物。
C.一種利用移植其他生命體基因而形成的新的雜交作物。
D.移植了其他生命體基因從而產生額外特性的作物。
2.指代義。指代義是指某個詞語在行文中指代了上文或下文中的詞語、短語、句子、某幾句話或某個語段的含義。理解指代義,要確認詞語所指代內容及其范圍、位置和層次等。詞語的指代義有兩種形態。
①代詞形態,即用代詞來指代某個意義。例:
下面一段話中加點的“其”的含義是
人類社會的每一個發展階段各有其獨特有文化,要是我們把人類文化的每一個階段的成就綜合起來,分門別類,互相比較,就可以對各個階段人類文化發展的相對量及其發展進度的比率得到一個印象。
答:
[解析]
答案應為“各個階段人類文化發展的相對量”。加點的“其”究竟是指前文的“相對量”,還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相對量”,還是“各個階段人類文化發展的相對量”,這里就牽涉到指代義所確認內容的范圍問題。從整個語境看,這里應包含了“相對量”前面的所有定語。
②非代詞形態,即用非代詞來指代上下文中的一些內容。例:
即使穿過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會略微降低,因為光會與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影響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強這種影響的試圖都會導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韋爾奇博士通過小室做到了這一點。這種方法把銣原子置于一種非常微妙的量子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銣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時,兩束光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另外一束波長很長的光,這束光的傳播速度比原先兩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17.文中加點的“影響”一詞的意思是
A. 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 光對于所通過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 兩束經過細微調節的激光的干擾
D. 小室中熱的銣原子減慢光速的效果
(選自2000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答案為A。選擇對A項,關鍵看原文語境,從上文看“但是在這種情況,影響是微弱的”中的“在這種情況下”是指光穿過普通的透明材料,受到的影響是什么呢?影響是“光速也會略微降低”。再從下文看,使光速降低并且不被吸收是研究的預期效果,而穿過普通透明材料的光不能達到光速降低的預期效果,而要達到光速降低的效果又會導致光被吸收,所以普通透明材料使光速降低的影響是微弱的。其余選項均不符合語境。
這道題考的是一個名詞“影響”在文中指代的內容,即指代義。
3.概括義。概括義指某個詞語對上下文的某一段文字內容所概括的意義。理解詞語的概括義,一般要準確地理解原文某部分所說明或闡述的基本內容、范圍和意義。例: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第10題。
粘在銅胎上的圖畫全是線條畫,而且一般是繁筆,沒有疏疏朗朗只用少數幾筆的。這里頭有道理可說。景泰藍要涂上色料,銅絲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譬如柳條上的每片葉子由兩條銅絲構成,綠色料就可以填在兩條銅絲中間,不至于溢出來。其次,景泰藍內里是銅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銅胎和色料,膨脹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積占得寬,燒過以后冷卻的時候就會裂。還有,一件器物的表面要經過幾道打磨的手續,打磨的時候著力重,容易使色料剝落。現在在表面粘上繁筆的銅絲圖畫,實際上就是把表面分成無數小塊,小塊面積小,無論熱脹冷縮都較比細微,又較比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剝落。通常談文藝有一句話,叫內容決定形式。咱們在這兒套用一下,是制作方法和物理決定了景泰藍掐絲的形式。
10.從全篇看,最后一句中的“制作方法”具體指的是
A. 掐絲、涂料、燒制和打磨
B. 點藍、燒藍和打磨
C. 景泰藍的特殊工藝過程
D. 以上幾項都概括得不對
(選自198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答案為B。A項錯在“決定掐絲形式”的“制作方法”不應包括“掐絲”本身;C項太籠統;D項顯然錯。
這道題考的是一個名詞性短語在文中概括上文內容的意義。
最后,要掌握一些邏輯學中有關概念的常識。
一個詞語都承載著一個概念,形成概念就是對詞語的正確理解。概念是詞語所表達的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質特性。概念的內容稱為概念的內涵,概念所包括有范圍稱為概念的外延。
掌握概念的內涵,就要了解揭示概念內涵的方法——下定義,這在高考中也常被直接考到。如2002年全國高考第7題,就是考查的為“沙塵暴”這一概念下定義:
7.下列對沙塵暴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
A. 沙塵暴是由于風將大量沙塵卷起,使空氣混濁,能見度小于千米的風沙現象。
B. 沙塵暴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保持全球生態平衡的一項工程。
C. 從地質史上看,沙塵暴是風力對草原帶有的風化物質進行篩選分類的結果。
D.沙塵暴是那些顆粒適中的粗砂和細砂被大風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形成的。
[解析]答案為A。下定義要求能揭示出詞語所承載的概念的內容,也就是該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特性。其基本形式為:
被定義項(詞語)+系詞(大多用“是”,也可省略)+(形成原因)+(構成物質)+(外部形態)等+被定義項所屬的上位的概念。
在上面例題可以看出,A項中“沙塵暴”是被定義項,“是”是系詞,“由于風將大量沙塵卷起”是成因和構成,“使空氣混濁,能見度小于千米”是形態,“風沙現象”是上位概念。只有這一項能揭示出“沙塵暴”這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特性,因此,理解也最準確。
另外,概念的外延知識也能幫助我們正確理解詞語。例如1996年全國高考卷第20題就是考查的概念的外延。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題。
加拿大某公司建造了一座示范廠,用酒精而不是用硫磺造紙漿。該公司董事長佩蒂說:“這是未來之路。用酒精制造紙漿意味著出現一種清潔、無污染的技術。”
如果在小規模工廠里取得成功的這項技術也能在正式規模的工廠里生產出較便宜的紙漿,它將對紙價產生影響。這項技術還能消除造紙工業常有的臭雞蛋味——硫化氫的氣味。
該公司使用的這種工藝叫ALCELL(即酒精ALCOHOL和纖維素CELLULOSE的合成詞),它使用酒精和水代替硫磺把木材分解成紙漿。這種工藝是加拿大在1972年發明的,以前從來沒有實現商品化,但是這家公司希望它能使造紙工業發生徹底變革。
佩蒂說:“建造一座新的紙漿廠要耗資10億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應源源不斷。如有ALCELL工藝,只要耗資3.5億美元就能建造一個工廠,并使工廠不停地運轉,所需木材供應量較小。”他又說:“那意味著一個工廠一天生產350噸而不是1000噸紙漿。”林業產品分析家鄧肯森說:“從環境方面來說,它比較清潔,而且小型廠這個概念將會使建造新紙漿廠變得較容易。”這種工藝取得成功,它將能以較低的成本生產紙漿。
20.第一段中提到“示范廠”,第二段中提到“小規模工廠”、“正式規模的工廠”,第四段中提到“小型廠”,對文中這四個概念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小型廠”就是“小規模工廠”,它不是“正式規模的工廠”。
B. “示范廠”屬于“小規模工廠”,“小型廠”屬于“正式規模的工廠”。
C. “示范廠”屬于“小型廠”,也屬于“小規模工廠”。
D. “小型廠”不是“正式規模的工廠”,“示范廠”也不是“小規模工廠”。
(選自1997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答案為B。這道題主要考查對四個概念外延之間的關系的理解。“示范廠”在第一段中主要指創新的技術;第二段中緊接著提到“在‘小規模工廠’里取得成功的這項技術”,證明“示范廠”規模不大,屬于“小規模工廠”。而原文中提到“如果在小規模工廠里取得成功的這項技術也能在正式規模的工廠里生產出較便宜的紙漿”這一條件,證明“小規模工廠”不屬于“正式規模的工廠”,“正式規模的工廠”應為具備一定規模且正式生產的工廠。第四段中“小型廠”概念的提出,是緊接著“那意味著一個工廠一天生產350噸而不是1000噸紙漿”一句話而言,能夠一天生產350噸紙漿的工廠應是一定規模且正式生產的工廠,屬于“正式規模的工廠”,說它是“小型廠”是相對于一天生產1000噸紙漿的“大型廠”而言,它不是“小規模工廠”,也不是試驗性的“示范廠”了。因此,A項中所說“小型廠” 就是“小規模工廠”,它不是“正式規模的工廠”,兩句都是理解錯誤;C項中所說“示范廠”屬于“小型廠”理解錯誤,D項中所說“小型廠”不是“正式規模的工廠”,“示范廠”也不是“小規模工廠”, 兩句都是理解錯誤。只有B項所說“示范廠”屬于“小規模工廠”,“小型廠”屬于“正式規模的工廠”,理解正確。
【典型剖析】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列車也會“飛”
——近觀磁懸浮列車
2002年12月31日冠名為“VIP運行”的上海磁懸浮線首次試運行獲得圓滿成功。
磁懸浮列車是在傳統列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構思頗為巧妙。傳統列車的車輪要在鋼軌上轉動,是有機械接觸的,而磁懸浮列車則是在鋼軌上懸浮起來,有著一定的間隙,并沒有機械接觸,這就大大減少了運行阻力,從而可以大大提高運行速度。
磁懸浮列車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電磁吸力或電動斥力讓列車懸浮于鋼軌之上并進行導向,以實現列車與鋼軌的無機械接觸運行,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列車輪軌摩擦力限制、機械噪音等問題。
磁懸浮列車基本上可分兩大類:常導磁懸浮和超導磁懸浮列車。常導磁懸浮又稱常導磁吸型。它是利用電磁鐵產生電磁吸力將列車懸浮起來,車身與軌道的間隙一般為10毫米左右。列車像爪子一樣套在“T”字型軌道上,在車體底部兩側倒轉向上部分的頂部分別安裝有電磁鐵,在導軌上方和伸臂部分下方分別安裝有反作用板和感應鋼板,用來控制電磁鐵電流,使電磁吸力與列車重量平衡,從而保持均衡的間隙,以達到無機械接觸狀態的運行。列車的動力則是由感應線性電動機來驅動。超導磁懸浮是根據磁鐵同極相斥的原理,利用列車上超導磁體產生的強磁場與軌道上線圈形成的磁場間的相互作用,使列車懸浮運行的。它的懸浮間隙一般為100毫米左右。目前在世界上,常導磁懸浮以德國為代表,超導磁懸浮以日本為代表,在技術上各有利弊。
磁懸浮列車是靠電磁力來驅動和運行的,可一旦停電或磁力減弱,列車會不會掉下來?實際上,人們大可不必擔心,因為磁懸浮列車在設計和建造之初就已考慮到了一切意外情況并采取了相應措施。例如磁懸浮列車仍然裝有車輪,雖然列車在懸浮運行過程中車輪并不起作用,它僅在起動加速和減速進站時有用,這有點像飛機的起落架,只是當飛機在機場跑道上起飛滑跑和降落時使用一樣,只不過起落架在空中是收在飛機體內的,這是為了減少空氣阻力的作用。而磁懸浮列車車體則裝有緊急著陸的氣閘,裝有減震的彈簧,一旦電源系統發生故障,懸浮著的列車就可直接落在導軌上并借助摩擦力慢慢地停下來。
磁懸浮列車是很有發展前途的嶄新交通工具。繼上海之后,國內外專家又開始論證在北京至天津建造磁懸浮列車的可行性,以緩解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京交通緊張的狀況。
7.對“常導磁懸浮列車”有關原理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它是靠電磁鐵產生電磁吸力,將列車懸浮在“T”字型軌道上方10毫米左右的地方。
B.它是用電磁鐵與反作用板和感應鋼板控制電磁鐵電流,使電磁吸力與列車重量平衡。
C.它是靠感應線性電動機的驅動力在“T”字型軌道上運行的。
D.它是利用列車上超導磁體產生的強磁場與軌道上線圈形成的磁場間的相互作用,使列車懸浮運行。
8.判斷“磁懸浮列車是很有發展前途的交通工具。”理由的一項是
A.它的車輪不必像傳統列車的車輪要在鋼軌上轉動。
B.它是利用電磁吸力或電動斥力進行導向的。
C.運行時,它與鋼軌的間隙能保持均衡。
D.它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列車輪軌摩擦力限制,機械噪音等問題。
9.文中說明“一旦電源系統有故障”而磁懸浮列車具有保證安全裝置的一組是
①采用“T”字型軌道
②安裝反作用板
③裝有起落架
④裝有緊急著陸的氣閘
⑤裝有減震的彈簧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③④⑤
10.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常導磁懸浮和超導磁懸浮兩種列車類型不同,兩者設計的基本原理也不盡相同。
B.磁懸浮列車仍裝有車輪,為的是有意外時幫助列車安全地落在導軌上并借助摩擦力慢慢地停下來。
C.以德國為代表的常導磁懸浮列車和以日本為代表的超導磁懸浮列車在技術上各有長短,因而在列車的質量上也有差別。
D.超導磁懸浮列車運行時與軌道的間隙一般比常導磁懸浮的大十倍左右,因此運行速度也相差很大。
[解析]第7題,答案為D (并非說明的“常導磁懸浮列車”的工作原理);第8題,答案為D (根據第三節“從根本上服了傳統列車輪軌摩擦力限制、機械噪音等問題”來選);第9題,答案為C (“②安裝反作用板”不屬于安全措施,“③裝有起落架”,原文中是“這有點像飛機的起落架”);第10題,答案為A(B項除安全因素外,還應有起跑和停止的功能;C項從原文看兩者并無“質量”上的差別;B項從原文看兩者并無“速度”上的差別)。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
一些環境保護論者以法國雷諾汽車公司開發的一種叫特溫戈的小型車為例,證明了只要不再追求汽車的大體積和大功率并大大降低其產品的燃料消耗,世界汽車工業將會取得怎樣的成就。
綠色和平組織已經構想出一種環保型樣車SmILE(“體積小、智能化、重量輕、效率高”四個英文單詞的縮寫)。該組織希望這一概念能流行起來。這種汽車主要靠高于正常壓力的增壓器增加汽缸的動力或使混合燃料注入汽缸。一些專家說,這是使小型發動機充分發揮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的好辦法。
用于SmILE的雙缸發動機是由瑞士溫科AG公司為雷諾特溫戈這樣的小型汽車設計的。但是環境保護論者認為,使用四缸發動機也是可能的,這樣就可以保證所有型號的SmlLE車油耗減半。有些人認為,像溫科AC公司研制的發動機可能經受不住汽車每天行駛的磨損。針對這種觀點,SmILE設計者說,這種發動機不會比任何一種傳統發動機磨損更快,它有一個先進的冷卻系統,其平均活塞速度甚至比類似的傳統汽車的活塞速度還要低。不管怎樣,目前大多數汽車早在發動機用壞之前就已經報廢了。
對特溫戈的改進并不局限于發動機。對車身及底盤的改造在風洞試驗中使空氣動力特征提高了30%。米什林公司設計的特殊輕型齒輪輞和輪胎使汽車行駛的滾動阻力提高了35%。由于采用了體積更小的發動機,重量更輕的散熱器、蓄電池和排氣系統,并且改變了座位、懸架、剎車和油箱的構造,持溫戈減輕的重量超過了195公斤。綠色和平組織認為,在不影響汽車的安全性能的情況下,使用纖維復合材料對特溫戈這樣的車進行全面改造,車的重量還能減少80公斤。盡管玻璃鋼和碳素纖維強化塑料零件被用于更具流線型的車身,SmILE設計者說,它們的制造方法即使用鋼材,汽車的總重量也不會增加。
該車設計者說,降低燃料消耗對車的駕駛和性能沒有負面影響。發動機的最高速度、靈活性和加速能力與原來的特溫戈相比毫不遜色,或者還要出色。他們說,用于研制SmILE的技術用于其他品牌的汽車也同樣容易。
17.文中畫線處的“概念”一詞指的是
A.不追求汽車的大體積和大功率,并降低燃料消耗
B.體積小、智能化、重量輕、效率高
C.小型車特溫戈和SmILE
D.使小型發動機充分發揮性能和提高燃料效率
18.從本文看,下列反映Sm11的發動機的特點的一組是
①使用了高于正常壓力的增壓器
②油耗低,功率大
③具有先進的冷卻系統
④體積較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9.以下理解不符合本義內容的一項是
A.溫科AG公司專為特溫戈設計的發動機也用于SmILE
B.法國雷諾公司使特溫戈減輕的重量超過了195公斤
C.SmILE的車身使用了玻璃鋼和碳素纖維強化塑料零件
D.降低燃料消耗對各種汽車的駕駛和性能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20.根據本義的內容,以下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特溫戈雖然出色,但還不是一種環保型小汽車。
B.原來的特溫戈車的發動機存在一些問題。
C.降低汽車燃料消耗的惟一辦法是使用混合燃料。
D.目前大多數汽車發動機的問題不在于使用壽命。
(選自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第17題,答案為B (A項說明的追求目標;C項說明的名稱;D項說明的功效);第18題,答案為C(原文中沒有提到第②項中“功率大”的特點);第9題,答案為C (原文中沒說SmILE的車身使用了玻璃鋼和碳素纖維強化塑料零件,只是作了比較;而是說明“使用纖維復合材料對特溫戈這樣的車進行全面改造”);第10題,答案為D(A項說“特溫戈還不是一種環保型小汽車”錯誤,因為特溫戈已經使用了“用于SmILE的雙缸發動機”;B項說“原來的特溫戈車的發動機存在一些問題”在原文中沒有依據;C項說“降低汽車燃料消耗的辦法是使用混合燃料”中“惟一”絕對化了。)
學生課后練習答案(學生用書B)
(一)閱讀下面短文,回答7—10題。
我們從何而來?僅在十年前,科學家們還一致認為大約320萬年前的東非阿法種是最早的人類祖先。而2002年考古學家在西非乍得湖畔發現了一個至今有六七百萬年歷史的化石,他們認為這是近乎完整的人科動物頭蓋骨化石,該發現動搖了人們原先關于原始人類歷史的概念。這個化石被稱為“托邁”,意為“生命的希望”。它很可能是所有原始人類的祖先。
這塊頭骨,既帶有猿的特征,又帶有其后的原始人類的特征。它的顱腔很小,與大猩猩的差不多大,但其下半部分較平,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具有突出的頜骨,而與后來的原始人類相仿。另外,它的上犬齒小,并且第一顆下前臼齒的磨損跟原始人類的很像,而全然不像大猩猩和黑猩猩較塵的下前臼齒。綜合這些特征,化石發現者們堅信他們找到的是一個新的人科動物。
然而,這個結果一經發布便引起了古人類學界的爭議。一個進行同類研究的小組認為“托邁”可能是已經滅絕的類人猿或大猩猩的祖先,理由是沒有發現能證明其直立行走的骨骼骨——這是作為區分原始人類與古猿的關鍵特征。而已經目睹過“托邁”風采的人則不予認同。他們表示,從外表特征上判斷,“托邁”很可能是原始人類。不管爭論的結果如何,不可否認的是,生活在人與猿分化關鍵時期的“托邁”證明了人類進化的路線的多分支持性。
“托邁”的發現地點,對人類學研究也同樣具有革命性意義。在“托邁”之前發現的最古老的人科動物化石分別出土于埃塞俄比亞和肯尼亞。東非大裂谷的東支出土了如此之多又如此之古老的原始人類化石,以至于有些科學家認為,裂谷起了地理隔離作用,裂谷東邊干旱、開闊的環境迫使古猿走下樹,發展成為人;而在氣候濕潤、森林茂密的西邊,猿仍然生活在樹上。這種說法被稱為“東邊的故事”。
但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布魯內于1995年在乍得挖出一個有350萬年歷史的顎骨化石,這為“西邊的故事”寫下了一個開頭。“托邁”的出土,又為這個故事描下了重重的一筆。
7.下列關于“托邁”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托邁”是被科學家們認同的約320萬年前的東非阿法種的最早祖先的頭蓋骨化石。
B.“托邁”是于西非乍得湖畔出土的六七百萬年前的完整的人科動物頭蓋骨化石。
C.“托邁”昭示了地球原始生命誕生的希望,可能是所有原始人類祖先的頭蓋骨化石。
D.“托邁”是雖保留了古猿特征但又具有了原始人類特征的疑為人科動物的頭蓋骨化石。
8.下列能作為“托邁很可能是原始人類的祖先”的依據的一項是
A.與原始人類一樣,它的顱腔很小,下半部分較平,具有不突出的頜骨。
B.它的上犬齒和第一顆下前臼齒的磨損程度跟原始人類非常相像。
C.它生活在人與猿分化的關鍵時期,具有原始人類的外部特征。
D.它證明了人類進化路線的多分支特性,西非至少也有一條路線。
9.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托邁”的發現,拓展了人類學研究的視野,并將原始人類的歷史向前推進了300萬年。
B.科學家們都認識到,從猿進化到人的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是地理隔離因素。
C.關于“托邁”的研究雖尚無定論,但它的發現已經動搖了十年前人們關于原始人類歷史的概念。
D.東非大裂谷東支出土的數量眾多的原始人類化石中,以有350萬年歷史的顎骨化石為時代最早。
10.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是否能直立行走,是區分原始人類與古猿的關鍵因素。
B.在法國生物學家布魯內的發現之前,東非曾一直被視為人類起源的搖監。
C.如果“西邊的故事”能夠成立,“托邁”將被認為是迄今所知的人類最早的祖先。
D.“托邁”的出土表明最早的原始人類在整個非洲的分布比人們預想的還要廣泛。
[解析] 第7題,答案為D項。“托邁”非阿法種的最早祖先,故A項錯;原文為“近乎完整”,而非“完整”,故B項錯;原文“生命的希望”,不是指地球原始生命,故C項錯。第8題,答案為C項。“托邁”的顱腔很小,與大猩猩一樣,且原文“不具有空出的頜骨”不等于“具有不突出的頜骨”,故排除A項;原文未提及上犬齒的磨損,故排除B項;D項不能作為依據。第9題,答案為C項。“托邁”是原始人類的結論還有待證實,故A項錯;原文為“有些科學家”而非“都認識到”,故B項錯;“顎骨化石”出土于大裂谷西邊,故D項錯。第10 題,答案為D項。“托邁”是最早的原始人類還不能證實,“人們預想的”內容文中未提到。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中國的兩河文明
近幾十年來,在長江流域發現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銅器時代的考古遺址。于是,有人借用一個老詞兒,稱中國的上古歷史是又一個“兩河文明”。
中國的“兩河”,比原來常說的“兩河”即西亞的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要長大得多,兩岸也遼闊得多。中國的“兩河文明”需另有個說法。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歷史上有蘇美爾等古老文明發祥,兩河合力澆灌,養育出燦爛成就。兩條河在人文發展上有明顯的“一體化”特點。
中國的黃河、長江,在養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難說一體化。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兩大類各自成長的原始文化,互不統屬。即使到了銅器時代,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人文關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時共尊一個王權,還是個尚待研究的問題。不過顯而易見的一點是,黃河、長江的統一比西亞那兩河的統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
在中國早期國家階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權,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黃河流域。黃河流域的夏王權勢力是否曾到達長江流域,歷史學家對此多抱懷疑態度。商朝的勢力到沒到長江,本來也是否定的人多,贊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幾十年來的考古發現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贊成派的觀點,問題開始變得有趣。
首先是1974年湖北黃陂龍城商代遺址的發現,各種銅器、陶器的風格與鄭州商朝都城遺址的相同。根據這些實物證據推測,很可能是黃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貴族率人來到這里筑城定居。如果這位貴族不是偶然來到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項部署,那么我們可以說黃河流域商朝的王權到了長江。
不過,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際的經濟、軍事或信仰的說明,才站得住。無端的領地擴張在商代是不應存在的。在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猶如驚人重筆勾勒出長江流域的銅器文明,最有名的當屬江西新干大洋州、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在考慮盤龍城商朝據點的戰略意義時,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在長江中游的發現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著北方早期王權覬覦長江的一個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論,沒有銅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對銅礦資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價。所以一些考古學家推測,盤龍城商朝據點與控制長江中游的銅礦可能有關系。經濟的需求(銅礦)導致政治行為(諸侯據點),在理論上沒有問題,在史實上也很有可能,也許黃河與長江的政治結合就是這樣開始的。
7. 聯系全文,下列對“另有個說法”含義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在人文發展史早期“一體化”的特點不明顯。
B.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文化上互相統屬,政治上共尊一個王權。
C.西亞兩河文明比較,中國的兩河文明“一體化”過程是一個艱難的歷史過程。
D.中國的兩河流域不像西亞的兩河流域那樣,合力澆灌,共同養育出燦爛的文化成就。
8.下列是對“黃河、長江的統一比西亞那兩河的統一要難得多,也偉大得多”的原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兩河流域遼闊寬廣。
B.中國兩河之間相距遙遠。
C.黃河流域的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長,各成體系。
D.統一不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還要有經濟上的需求。
9.下列可作為兩河“共尊一個王權”的最重要證據的一項是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盤龍城筑城建立據點。
B.在湖北黃陂發現的盤龍城據點有重要戰略意義。
C.長江流域不斷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發現。
D.長江中游地區發現了一批商周時代的銅礦遺址。
10.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的“兩河”要比西亞的“兩河”長大、廣闊得多,因此,中國的“兩河文明”要比西亞的“兩河文明”燦爛得多,偉大得多。
B.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自成體系,互不統屬,可見,中國的古代文化沒有出現過“一體化”。
C.到目前為止,在長江流域只發現了商朝據點遺址和一批商周時期的銅礦遺址,這說明北方王朝對長江流域的控制不會早于商代。
D.以文明特征而論,沒有銅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廣漢三星堆銅器文明遺址的發現,說明商朝的政治勢力已經控制了四川廣漢。
[解析]7.B。(本文并沒有否定中國的兩河文明“共尊一個王權”的史實,只是認為中國兩河文明共尊一個王權的時間要比西亞晚,且艱難得多。) 任何地區的統一都必須具備這兩種需求,這不能成為中國兩河統一難于西亞兩河的原因。A西亞兩河相距不遠,地理、氣候等條件也就相近,經濟因素也比較接近,因此統一難度要低于中國兩河流域。B相距遙遠,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難度自然較大。C西亞的文化是“一體化”的,政治上的統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統屬的中國兩河容易得多。)8.D。任何地區的統一都必須具備這兩種需求,這不能成為中國兩河統一難于西亞兩河的原因。A西亞兩河相距不遠,地理、氣候等條件也就相近,經濟因素也比較接近,因此統一難度要低于中國兩河流域。B相距遙遠,政治上要加以控制,難度自然較大。C西亞的文化是“一體化”的,政治上的統一自然要比文化互不統屬的中國兩河容易得多。)9.D。(“政治意義,必須有更實際的經濟說明”,“銅礦遺址”就是一種“經濟說明”;而且這些“銅礦遺址”是“商周時代”的。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盤龍城筑城建立據點”只是一種推測,不是證據。B具有戰略意義不是證據。C雖然“有銅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但如果不能確證這些遺址的風格與北方王朝的相同,則不足以說明北方勢力已到達長江流域。)10. C。(一個政權對某區域的控制,離不開政治與經濟兩大因素。因為在長江流域沒有發現早于商代的有關政治、經濟方面的依據,因此可以推出北方王權對長江流域的控制不會早于商代。A河流長大、流域廣闊只是兩種文化比較的其中一個條件,不是唯一條件。B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長江流域的文化“自成體系、互不統屬”,只能說明中國在上古時代的文化曾經沒有“一體化”,但并不能因此推斷整個中國的古代文化沒有“一體化”。D不僅商朝有銅器,周朝也有銅器,即使這些銅器出現在商時期,如果不能斷定是商朝的銅器,也不能僅據此就斷定商朝的政治勢力曾經到達。)
第二講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名師導學】
在一篇文章中,每個句子在內容和形式上所起的作用不是平均的。所謂“文中重要句子”,是就句子在文中所起重要作用而言, 。有的句子是點明文章中心的主旨句,有的是提請注意的關鍵句,有的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句,有的是縫合結構的過渡句。還有的句子在文章中并不起很大作用,但可能是或結構復雜,或含意豐富,或語意深刻,或概念易混,或句式特殊。這些都是高考出題的材料。對于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復習時可從三個方面加以注意:1.由詞語而句子,即根據句中的關鍵詞語、詞語與詞語之間的關系,根據詞語理解句子;2.由形式而內容,即根據句子的結構特點、修辭方法,以及句子的語氣語勢,理解句子所表現的形象和事理;3.由篇章而語句,即在句子所處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或全文,去理解句子的真實含意,不可以偏概全,管中窺豹。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典型剖析】
在高考現代文閱讀中,理解句意仍然要以對句子的語法分析為基礎。句子在語法上稱為用詞或短語按照一定的規則組成的、能夠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理解句子的含意,首先就是在理解組成該句的詞語意思的基礎上,進行語法分析,最后達到理解句子含意的目的。對句子理解,可從分析句子成分入手。
例:對下邊句子中兩個“認為”所認定的內容理解正確的一組是
這一學說認為(1),鳥類和哺乳動物并不像傳統觀點所認為(2)的分別起源于兩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動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鳥”。
A.認為(1):鳥類和哺乳動物起源于“哺乳鳥”,這不同于傳統觀點認為起源于兩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動物的說法;認為(2):分別起源于兩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動物。
B.認為(1):在鳥類和哺乳動物起源問題上,這一學說不同于傳統的觀點;認為(2):傳統的觀點認為不是起源于兩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動物,而是分別起源于起源于“哺乳鳥”。
C.認為(1):鳥類和哺乳動物起源于古代的兩種爬行動物;認為(2):鳥類和哺乳動物分別起源于兩支的古代爬行動物的祖先。
D.認為(1):鳥類和哺乳動物起源于哺乳鳥;認為(2):鳥類起源于哺乳鳥,哺乳動物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動物。
(選自1985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有改動)
[解析]答案為A 。這道題是考查通過語法分析賓語來理解句意的能力。原句中“認為(1)”的賓語一直管到句末,“認為(2)”的賓語管到“分別起源于兩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動物”。A項符合原句意義。B項中“認為(2)”的認定的對象錯誤;C項中“認為(1)”的認定的對象錯誤; D項中“認為(2)”的認定的對象錯誤。
再如: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題。
腸腦位于食管、胃臟、小腸與結腸內層組織的鞘中,含有神經細胞、神經傳遞質、蛋白質和復雜的環行線路。結腸炎、過敏性腸綜合癥等都與腸腦內產生的問題有關。腸腦中幾乎能找到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所有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谷氨酸、去甲腎上腺素、一氧化氮等。此外,腸腦中還存在多種被稱為神經肽的腦蛋白、腦啡肽以及對神經起顯著作用的化學物質。
21. 根據文意,對“腸腦中幾乎能夠找到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所有物質”一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絕大部分物質存在于腸腦之中。
B. 顱腦依賴腸腦中的絕大部分物質進行運轉和控制活動。
C . 腸腦中具有與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絕大部分物質。
D. 腸腦中所有的物質與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的物質幾乎相同。
(1997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第21題)
[解析]第21題,答案為C 。這道題是考查通過語法分析定語和狀語理解句意的能力。原句是單句,主干是“腸腦中能夠找到物質”;“物質”前有兩個定語,即“顱腦賴以運轉和控制”“所有”,“能夠找到”前面有一個狀語“幾乎”。A項中主語與原句不一致,謂語動詞“存在”與原句中“找到”不符合;B項中主語與原句不一致,“依賴”與“賴以運轉和控制”的定語; D項中“所有的物質”作主語與原句意思不符合。只有C項“具有”相對于原句中的“找到”,“絕大部分”相對于“幾乎”,理解正確。
從句子的語法意義上理解句意,要會分析復雜的句子,看清結構,理清脈絡。
例如: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4題。
但同時也有專家擔心轉基因作物可能對環境有危險。比如在美國栽種的那種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這類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殺蟲藥”,一種像任何一種農藥一樣能選擇殺死某些害蟲的“霧劑”。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劑的作物,它們一旦同野生狀態下的“表姐妹”雜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會因此而成為除莠劑無法除掉的變種了。
24.對文中畫線處的意思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新害蟲的出現與能抗蟲害作物分泌的“霧劑”污染環境有關。
B.美國的那種基因的玉米和棉花品種是無法對付害蟲的。
C.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促使更不容易殺死的害蟲出現。
D.那種能抗蟲害的作物,在抗蟲害的同時,又保護了一些害蟲。
(1998年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第24題)
[解析] 第24題:答案為C。本題考查對“比如在美國栽種的那種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這類作物的所有分子都分泌出一些微量的‘殺蟲藥’,一種像任何一種農藥一樣能選擇殺死某些害蟲的‘霧劑’”這句話的理解。C項實際上語法結構與原句“在美國栽種的那種能抗蟲害的玉米和棉花,可能加快出現一些更難對付的害蟲”一句相同,只是減掉了一些成分和換了幾個同義詞。
對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的語境。如: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題。
植物生理理論,是生化調控技術的依據。根莖葉表面可吸收具有生理活性的有機物質。它們一進入植物體就隨篩管液流與導篩水流傳布周身。這種特性給農用藥劑大開方便之門。原需根系吸收的礦質元素,有些易被土壤固定,不易被植物吸收;采用溶液噴射的根外追肥,就能得到解決。此外,農用藥劑可用注射法“內服”,并能在體內轉移保留。一向“外敷”的除害保護劑,只對覆蓋枝條有效,量大期短,兩相比較,已不可同日而語。
段末“兩相比較,不可同日而語”一句的含意是
A. 內服法的效果與外敷法的效果無法相比。
B. 外敷法的效果與內服法的效果無法相比。
C. 用溶液噴射的根外追肥即可解決問題。
D. 利用根莖葉可吸收具有生理活性有機物質的特征。
[解析]答案為C 。這道題是考查句子在語境中所起的說明作用。全段文字中心是利用植物生理理論,解決生化調控技術問題,舉“用溶液噴射的根外追肥即可解決問題”例。A項和B項中只停留在“同日而語”表層含意上進行比較,與題干不符;D項中談的原理的一個方面,不是一句話所要表達的意思。只有C項是說明的本意。
再如: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1題。
在地球之外,究竟有沒有外星人?兩位美國學者撰文說,他們花了5年時間,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個可能是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
這兩位學者是利用直徑為26米的射電望遠鏡,來尋找由浩瀚宇宙深處發出的未知訊號的。他們以波長21厘米和10.5厘米的電波對北半球天空的全部區域分別進行了三次和兩次調查。許多從事探索地球外文明的科學家認為,波長為21厘米的電波在宇宙空間中極為普通,如果地球外文明要向其他星體發出訊號,就很有可能會使用這個波長。
在探測時,他們試圖尋找從極狹窄區域中釋放出的強大電波。每次探測的時間約需200—400天,所以獲得的觀察資料十分龐大。經過篩選,才獲得了這37個訊號,其中有5個訊號特別強烈。這些訊號大多數是沿著銀河系分布的,在銀河系內有著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然而,至今還未發現具有已接收訊號特征的電波源,且在這些電波的方向上,也沒有特異的星體存在。這37個訊號果真是由外星人發出的嗎?
科學家認為,如果在這37個訊號當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訊息,那么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發出的最強或最近的訊號。
21. “未發現具有已接收訊號特征的電波源”這句話的意思是
A. 不知道已經接收到的訊號有沒有電波源
B. 已經接收到訊號但不能確定其電波源
C. 不能確定電波發出的源頭已經接收到了訊號
D. 已接收到訊號但沒有發現電波源的特征
(選自1995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第21題,答案為B。這道題除了作詞語和語法分析外,可以聯系上下文來理解。原文中說明了美國學者“在北半球天空捕捉到了37個可能是來自地球外文明的訊號”,“其中有5個訊號特別強烈”,這就說明“已經接收到訊號”;下文說“如果在這37個訊號當中包括地球外文明的訊息,那么這就可能是由地球外文明發出的最強或最近的訊號”這個假設復句,說明不能肯定,只是可能,所以,只能理解為“不能確定其電波源”。A項中 “不知道……有沒有”與原句中“未發現”不符合;C項中“電波發出的源頭已經接收到了訊號”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 D項中“沒有發現電波源的特征”與原句意思不符合。
【綜合鞏固】
(一)閱讀下列文字,完成7—10題。
我們能預報地震嗎?
2月24日,一次可怕的地震降臨在我國新疆伽師-巴楚地區,震級達里氏6.8級,原本安寧美好的生活頃刻間化成了廢墟,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令人心痛。可怕的災難使我們不得不再次來面對地震——這個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敵人”。
地震就是地動,是地球表面的振動。引起地球表面振動的原因很多,可以是人為的原因,比如核爆炸、開炮、機械振動等;同樣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其中,據統計,世界上85%—90%的地震都屬于構造地震。構造地震發生的原因,是地下巖層受地應力的作用,當所受的地應力太大,巖層破裂時會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地震波,當地震波傳到地表時,就會引起地面的震動。
但我們更關心的是:對于這個全世界必須面對的可怕“敵人”,人類對它的研究到底達到了什么樣的程度。
人類對于地震的研究已有很長的歷史,在長期的研究觀察過程中,人們已總結發現了不少的方法,如,通過地電觀測研究,因為在地震孕育過程中,經常伴有地下介質電阻率的變化及大地電流和自然電場的變化,觀測研究這些變化(主要是地殼上部介質電阻率的變化),提取地震前的電信息,并探討其與地震之間的關系,以進行地震預報。再如,地下水化學成分研究,利用地下水氣體—化學成分變化預報地震的研究(簡稱水化學方法),是我國在地震預報的實踐中誕生和發展起來的。因為水具有易流動性、不可壓縮性,氣具有易穿透性,因此水和氣對力的作用特別敏感。地下水在地殼中的分布深度達20—30公里,這正是大多數震源分布的范圍。因此,在地震孕育、巖體受力變形及破裂的過程中,含水圍巖的應力變化將造成地下水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的明顯變化,并通過水的流動將變化信息傳遞到淺部來。因此,通過測定地下水(氣)物理性質、化學成分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來預測地震成為地震預報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還有電磁波觀測、地球基本磁場、重力觀測等多種研究方法。
那么,在災難發生前,我們能不能像預報天氣一樣預報呢?
有關專家認為,總體來看,我國的地震預報經過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進行列。在第四個地震活躍期內,曾成功地對海城等幾次大震做過短期預報,因此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審,作為唯一對地震作出過成功短期預報的國家,被載入史冊。至于我國目前的地震預報水平的狀況,大體可以這樣概括:我們對地震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有所認識,但還沒有完全認識;我們作出的較大時間尺度的中長期預報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期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
從世界范圍說,地震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我們的預報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和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地震預報至今仍是人類地震研究無法攻克的難題。
7.下列對“地震”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
A. 地震是由于巖層破裂引起的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地震波。
B. 地震是地下巖層經地應力作用而產生的地表運動。
C. 地震引起地球表面的振動都會造成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
D. 地震是由于自然界或人為的原因而引起的地面的震動。
8. 對“地震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的原因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 總結發現了地震研究的一些方法,并不意味著地震預報的難題解決了。
B. 目前地震預報還主要是根據多年積累的觀測資料的震例進行經驗性預報。
C. 我國掌握了地震預報的有效方法,可世界其他國家地震預報水平還較落后。
D. 人們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還不能對所有類型的地震作預報。
9.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人類已總結發現了不少地震預報的方法,如,電觀測、電磁波觀測、地球基本磁場、重力觀測等,標志著我國已進入世界地震預報的先進行列。
B. 通過測定地下水(氣)物理性質、化學成分的變化情況來預測地震是地震預報的一種有效方法。
C. 人類已有能力對部分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但短期預報的成功率還相對較低。
D. 地震預報至今仍處于探索階段,人們對地震的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還沒有完全認識。
10.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 作為唯一對地震作出過成功短期預報的我國已掌握了地震預報的可靠方法。
B. 我國地震預報在中長期預報已取得一定的可信度的基礎上,短期預報的成功率就會有較大的提高。
C. 世界上對地震的預報還處于經驗性預報階段,到目前為止,地震預報仍是人類地震研究的難題。
D. 地震預報必將為人類所掌握,屆時地震這一“敵人”便不再可怕。
[解析]第7題:答案為D。本題考查對“地震”概念的理解。解答本題,掌握下定義的說明方法,D項正是從地震的成因和形態等方面全面揭示出事物的本質特性。其余三項均為未能揭示或部分揭示了事物的本質特性。
第8題:答案為C。本題考查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C項只談了世界范圍內地震預報水平不平衡。其余三項均從不同角度談出“地震預報仍處于探索階段”的原因。
第9題:答案為B。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中“人類已總結發現了不少地震預報的方法”,但不能說是“標志著我國已進入世界地震預報的先進行列”。C項中“人類已有能力對部分類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預報”一句在原文中沒有這樣的表述。D項中說“人們對地震的孕育發生的原理、規律還沒有完全認識”與原文中“尚未完全掌握地震孕育發展的規律”不符。
第10題:答案為C。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A項“我國作為唯一對地震作出過成功短期預報”不能推出“掌握了地震預報的可靠方法”的結論。B項中列出“我國地震預報在中長期預報已取得一定的可信度,”的前提,與“短期預報的成功率就會有較大的提高”的結論沒有必然的聯系。D項中“地震預報必將為人類所掌握”,但屆時地震這一“敵人”的破壞力還存在,并不是“便不再可怕”了。只有C項推斷正確。
(二)閱讀下列文字,完成7—10題。
現代生物學家認為,智能離不開腦中的核酸與蛋白質分子,是它們對現實世界的信息處理和信息反饋的力量,即人的各種能力的總和。其中包括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適應能力、學習和抽象思維能力。生物學的研究表明,盡管人的左腦和右腦的構造無甚差別,但它們各自掌管的智能卻顯然不同。譬如人腦球遭受損傷,那么他的語言能力喪失殆盡,而對音樂才能、空間想象能力及處理人事關系能力的影響卻十分有限。如果受傷部位在右半腦,情況則正好相反。因此,生物學家認為,語言能力是一種專門的智能,它同音樂、空間想象等智能并無必然的內在聯系,為就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礎。
心理學是研究智能最活躍的園地。一位美國學者認為,構成人的智能的因素很多,用一種數學方法是無法表示這些因素的。他把構成智能的因素,看成三個變項,像一個長方體的長、寬、高那樣。每個變項中都由一些相關要素組成。第一項包括人的認識、記憶、分散思維、復合思維和評價,第二項是形象、符號、語義和行為,第三項中有單元、類別、系統關系、轉換及含蓄。將每個變項中任一要素組合,便可得出120種不同結果。于是一些心理學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種因素。那么,由此組成的人類智能形式有多少種呢?
7.對“智能離不開腦中的核酸與蛋白質分子,是它們對現實世界的信息處理和信息反饋的力量,即人的各種能力的總和”這句話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腦中的核酸與蛋白質分子是與人的智能密不可分,兩者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B.“它們”指代的是人腦中核酸、蛋白質分子和智能。
C.人腦中的核酸與蛋白質分子能對現實世界的信息進行處理和反饋。
D.智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各種能力的總和。
8.關于人的“左腦”和“右腦”,下列闡述正確的一項是
A.人的左腦和右腦的構造及功能完全相同。
B.人的左腦受損傷,對他的音樂才能、空間想象力及處理人事關系的能力毫無影響。
C.人的右腦受損傷,那么他的音樂才能、空間想象能力及處理人事關系的能力將喪失殆盡。
D.語言能力同空間想象力等智能的內在本質的聯系,為智能的多元性奠定了基礎。
9.關于構成智能要素的“三個變項”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構成三個變項的要素不可以用一種數學方法表示。
B.三個變項就像長方體的長、寬、高那樣缺一不可。
C.三個變項中的組成要素都是獨立的、毫無關系的。
D.將每個變項中任一要素組合,便可以得到120種不同結果。
10.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智能包括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和抽象能力。
B.語言能力是一種比較重要、相對獨立的智能。
C.心理學是智能研究最積極有效、最有作為的領域。
D.人類智能有由120種因素組成的120種形式。
[解析]第7題:答案為B。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B項中“它們”不包括“智能”。其余三項均理解或分析正確。第8題:答案為C。本題考查對“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項不符合原文“人的左腦和右腦的構造無甚差別,但它們各自掌管的智能卻顯然不同”的意思;B項不符合原文“影響卻十分有限”的意思;D項表述的兩個方面并無必然的內在聯系。
第9題:答案為C。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的能力。原文說“將每個變項中任一要素組合,便可得出120種不同結果”,而C項認為“三個變項中的組成要素都是獨立的、毫無關系的”,顯然不符合原文。第10題:答案為D。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的能力。原文中說:“于是一些心理學家提出;智能可能具有120種因素。那么,由此組成的人類智能形式有多少種呢? ”用了一個疑問句表示懷疑;而D項卻肯定說是“人類智能有由120種因素組成的120種形式”,不符合作者在文中的觀點。
學生課后練習答案(學生用書B)
(一)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7—10題。
中、西方戲劇與人生
中國戲劇,可用三句話綜括指出其特點,即是:動作舞蹈化,語言音樂化,布景圖案化。此三者之配合,可謂是人生之藝術化,戲劇本求將人生搬到舞臺,但有假戲真做與真戲假做之別。世界即舞臺,人生即戲劇,但若把真實人生搬上舞臺去演,則為真戲假做。但京劇則是把人生藝術化了而在舞臺上去演,因此是真戲假做。也可說中國京劇中之人生比真實人生更有意義了。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說,文學不應有隔。但從中國戲劇來說,正是相反。中國戲劇之長處,正在其與真實人生有隔。西方戲劇求逼真,說白動作,完全要逼近真,要使戲劇與人生間不隔。但中國戲劇則只是游戲三味。即如繪畫,西方也求逼真,要寫實,因此連陰影也畫上。中國畫則是抽離現實,得其大意,重要在神韻,在意境,始是上乘作品。中國人作畫也稱“戲筆”,便是這意義。中國京劇亦如作畫般,亦要抽離不逼真,至少在這點上,中國京劇已是獲得了中國藝術共同精神主要之所在。
西方宗教是空靈的,也是抽離現實的,因此有他們逼真的戲劇文學來調劑。中國人自幼讀經。所講全是嚴肅的人生道路,這些全是現實的,因此要有空靈的文學藝術作調劑。不論中西,在人生道路上,一張終該有一弛。如果說母親是慈祥可愛,而父親是嚴肅可畏的,則西方宗教是母親,文學戲劇是父兄;在中國儒家道德倫理是父兄,而文學藝術是慈母。
中國京劇為要抽離現實,故把人生事象來繪畫化、舞蹈化和音樂化。因此中國人對人生太認真了,故而有戲劇教人輕松,教人解脫。我們不能說中國京劇不如西方話劇之逼真,這在整個文化體系之配合中各有其分別的地位與意義。
7. 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藝術化了的人生更理想
B. 藝術化了的人生更具美感
C. 藝術化了的人生更有藝術感染力
D. 藝術化了的人生更逼真
8.能說明“中國藝術共同精神”的一項是
A. 與現實保持距離,重要在神韻,在意境
B. 教人輕松,教人解脫
C. 藝術與人生不應有隔
D. 把人生事象來繪畫化、舞蹈化和音樂化
9. 對原文最后一段中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中國京劇把人生事象繪畫化、舞蹈化和音樂化,是由于抽離現實的需要。
B. 中國的戲劇只是起著教人輕松、教人解脫的作用。
C. 中國京劇的抽象現實的特點,與中國人的人生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
D. 作者認為,中國京劇和西方話劇在整個文化體系的配合中各有各的地位與意義。
10. 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 與西方畫相比,中國畫抽離現實,是上乘作品。
B. 西方戲劇講究逼真,但表現上缺乏藝術技巧。
C. 西方戲劇表現真實的人生,沒有進行藝術創造,因而難以有發展。
D. 中西方戲劇各有特色,表現手法、藝術追求各有差異,但表現人生、反映生活的藝術目標是一致的。
[解析] 7. D (“逼真”是西方戲劇的特點) 8. A (B項是指要達到的目的,C項說反了,“中國藝術共同精神”是說不機械的再現生活;D項說的是京劇的特點) 9. B (“只是”的說法絕對化) 10. D (A項不符合文意,B項在文中找不到依據,C項中“難以有發展”是主觀臆斷,文中找不到依據)
(二)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7—10題。
精神解放 路在何方
——《儒林外史》的精神探索
《儒林外史》的深刻性不僅表現在對制度文化層面的批判,而且更深入到精神文化的層面,把創作的千鈞之力放在對人性的深度解剖上,對生命意趣的探索追求上。我們應當運用心理學、文化學的成果,把它所寫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剖析作者和人物的心態,探究其文化歷史內涵。這對人類及其社會具有更恒久的意義,也是貫通古今的一條路徑。
在作精神、心理的審視中,我注意到:士的精神安頓、精神解放問題,是《儒林外史》深層關注的中心。
中國的封建統治者特別注意到把讀書與做官聯結在一起,“誘以官、祿、德”,通過科舉制度使讀書人“入我彀中”。“學而優則仕”,成為封建時代讀書人的群體價值取向,馬二先生就是這個模子里倒出來的正宗產品。他以拙樸的本性毫無諱飾地講出老實話:念文章、做舉業,就是為了做官。只要能做官,朝廷叫做什么舉業,就做什么舉業。至于這種舉業是否合理,那他根本不去想,能做官就合理!他把做官看作人生的惟一價值,而按朝廷功令做舉業,就是做官的惟一正途。封建統治者正是充分發揮權力的魔法,使讀書人乖乖地做自己的奴才。《儒林外史》沒有停留在科舉制度這個層面,而是繼續深入下去,寫到讀書人的精神層面:思想如何被戕害,智能如何被斫傷,人格如何被奴化,結果形成了依附性和奴性,失去了獨立思考能力。
正是痛心疾首于“馬二精神”,吳敬梓讓遲衡山斬釘截鐵地說:“講學問的只講學問,不必問功名;講功名的只講功名,不必問學問。”
實踐這種叛逆的,首先是“作者自況”的杜少卿。他也像現實中的吳敬梓一樣,寫了一部《詩說》。他批評“而今”“只依朱注”是“固陋”。他常翻朱說,務要說出“前人不曾說過”的話,說出自己的話。從學術上說,他是在提倡學術中的知性主體精神,具有學術啟蒙的意義。這是他追求人格獨立、精神解放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對待學問的態度上,杜少卿與馬二首先形成對照。
在對待朝廷功令的態度上,杜少卿與馬二也形成對照。馬二是八股舉業的虔誠信徒和傳教士,幾十年科場不利,他非但毫無怨尤之心,而且彌久彌篤,自覺自愿地讓功名的籠頭越套越牢。杜少卿則鄙棄八股舉業。當馬二之輩把受朝廷征辟去做官視為無上榮寵時,他卻冒著欺君之罪,“裝病辭征辟”,執意不受朝廷的牢籠。掙脫各種“爵祿之縻”后,他高興地說:從此要“逍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做些自己的事”,反映了個體人格的覺醒和追求。
朱自清先生曾說:“舊知識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新知識分子則不一定靠皇帝(或軍閥)生存,所以新知識分子是比較自由的。他們是‘五四’之后才有的。”并說這表現著“中國現代化的過程的一段”。“五四”之前一百多年出現的杜少卿,當然還不是新知識分子,他的社會政治理想和倫理觀念還沒有從傳統中蛻變出來,但他已經表現出擺脫依附性和奴性、爭取精神解放的歷史要求,這與當時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是一致的。杜少卿以及“市井四奇人”、女奇人沈瓊枝的形象,都是《儒林外史》奏出的從傳統向現代邁步的前進音符。
(摘自2002年1月16日《光明日報》,作者:李自秋)
7.下列不屬于吳敬梓對《儒林外史》對“精神文化層面”進行剖析的一項是
A.對人性的深度剖析和生命意趣的求索追求。
B.對士的精神安頓、精神解放問題的關注。
C.指出“學而優則仕”是讀書人的群體價值取向。
D.分析讀書人如何喪失獨立人格而形成依附性和奴性。
8.對文中概括的“馬二精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封建統治的魔法下,甘心情愿充當統治階級的馴服奴才。
B.讀書是手段,做官是目的,把做學問與做官完全割裂開來。
C.無獨立見解,只會鸚鵡學舌、拾人牙慧,毫無知性主體精神。
D.熱衷于功名利祿,學受其害而不自知,視受征辟為最高的榮寵。
9.對文中分析的“杜少卿”這一典型意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少卿是吳敬梓對生命意趣追求的外化,表達了吳敬梓對讀書人精神歸宿的求索。
B.杜少卿是一位追求人格獨立、精神解放和具有一定批判精神的封建時代末期進步知識分子的代表。
C.杜少卿是封建科舉制度的叛逆者,他鄙棄通過讀書去求取榮華富貴,最后終于掙脫了功名的牢籠。
D.杜少卿敢于大膽蔑視皇權,反映了個體人格的覺醒和追求,說明他唱是舊知識分子,卻能擺脫皇帝而生存。
10.根據原文所給的住處,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認為《儒林外史》的現實意義主要在于它對讀書人精神文化層面的深入剖析并由此對古今的溝通。
B.文章指出“馬二”由于思想被戕害,智能被斫傷,人格被奴化,最后淪落為一名虔誠的傳教士。
C.文章認為杜少卿雖是舊朝代的知識分子,其政治思想和偷觀念還沒有從封建制度下脫胎換骨,但已表現出爭取思想解放的歷史要求。
D.文章認為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雖已觸及到讀書人思想鈒的深層話題,并且奏出了由傳統邁向現代前進音符,但是由于歷史的局限,還無法為讀書人指出一條真正的思想解放之路。
[解析] 7.C(此項屬于對“制度文化層面的批判”,由原文第三段“沒有停留在科舉制度這個層面”的表述可知)8.B(“馬二之輩”讀書與做官是統一的,由原文第3、4段可知)9.D(由原文結尾一段可以推知。原文說:“舊知識分子――士大夫是靠皇帝生存的”,而“杜少卿”仍舊是“舊知識分子”)10.B(原文第6段說“馬地是八股舉業的虔誠信徒和傳教士”,這里的傳教士是比喻說法,而選項將其偷換成本義來用)
考點2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點聚焦】
這一考點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屬于C級層級。它是在理解基礎上的高一級的“分析綜合”能力層級。“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這一考點,就是要求考生能夠篩選文章的主要信息,過濾次要信息,壓縮有用信息;使無序信息條理化,使隱性信息顯性化;把信息原碼重新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
2003年《考試說明》現代文閱讀要求將“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改成了“篩選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整合”和“提取”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整合”不僅對文章的整體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暗含著概括、重組、融合、表述等多項要求,不再停留在句子表面,而要從內蘊上去理解。“整合”不僅僅是“提取”。“提取”指的是提煉而取得;“整合”更多的是指整頓、加工使之合乎某些要求。表現在閱讀題的答案編制中,包括進行調整和重新組合的過程,涉及閱讀者本身的“認知積累”因素更多,有強調“素養”的成分。由原先的著重考查思維的結果變為考查思維的過程。“提取”可以是從閱讀材料中選取某些現成的語句作為答案,或選取某些短語加以拼接。“整合”則需要考生對語言材料中的信息作食桑吐絲的工作,只對現成的語句加以理解來作答是遠不夠的。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生經常出現以下錯誤:
1.閱讀思維準備狀態不足,閱讀心理浮躁,不能靜下心來篩選信息。因此,不能準確地篩選文章的主要信息,過濾次要信息,造成答題錯誤。
2.篩選信息后不能進行有效整合,只看出顯性信息,不能透過表層信息看清隱性信息。
在復習時,教師應不斷強化考生的“重要信息”概念,堅持“突出重點,持之以據”的原則,并注意以下幾點:1.統觀全文,分清主次;2.瞻前顧后,確定范圍;3.以言取意,辨析真偽;4.分清關系,防止顛倒;5.概括文意,整理組合。
【高考示例】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題。
有這樣一種假說:冬眠是一種高度發達的機能。冬眠的哺乳動物雖然與人類一樣都是溫血動物,但是它們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例如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
傳統認為,哺乳動物冬眠的奧秘在于心臟。無論冬眠動物,還是非冬眠動物,甚至人類,其心臟工作的原理是相同的。當鈣離子流進心臟的細胞時,就引起心臟收縮;當鈣離子隨即排出細胞時,心臟又開始舒張。但是隨著溫度的降低,非冬眠動物的心臟細胞排除鈣離子的能力明顯降低,從而使心臟的舒張越來越困難,最后導致死亡;而此時冬眠動物的心臟細胞則完全與此相反。因此心臟細胞調節鈣離子濃度的機制,是冬眠時心臟正常活動的關鍵所在。
后來的研究證實,心臟細胞的這種變化還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學家們推測冬眠最終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基因控制的。然而,人們卻一直沒有發現這種遺傳基因。直到最近,日本科學家發現,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動物的血液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蛋白質HP。HP只能在冬眠動物身上找到,并與冬眠同步出現。這表明,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人類身上也能找到類似冬眠的現象嗎?人類也可能冬眠嗎?答案是肯定的。人在睡眠時也有體溫降低、心跳放慢的現象,這在性質上與冬眠相似。而身體碩大的熊的冬眠,為實現人類的冬眠提供了可能。如果以HP為線索,也許能重新認識熊的冬眠。一旦控制熊冬眠的遺傳基因得以破譯,人的冬眠就不是不可能了。這樣,人類就能把自身的代謝控制到最低極限,從而有利于癌癥等疾病的長期治療、未來的宇宙旅行等。
17.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種假說,對這種假說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物種進化的過程中,某些哺乳動物在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從而具備了冬眠的功能。
B.比較起人類來,冬眠的哺乳動物在更寬的范圍里發生了進化。
C.冬眠的哺乳動物比起人類來具有更強的體溫調節機制。
D.冬眠的哺乳動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動物之間的區別并不在于體溫是否可以調節。
18.按照傳統的看法,下列對動物冬眠時心臟工作原理的解說,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隨著溫度的降低,心臟細胞排除鈣離子的能力也相應提高。
B.當心臟收縮時,鈣離子就流進心臟細胞;當心臟舒張時,鈣離子就從心臟細胞中排出。
C.即使在低溫條件下,心臟仍能保持在非低溫條件下收縮和舒張的原狀不變。
D.心臟細胞排除鈣離子的能力明顯增強,從而使心臟的收縮也隨之增強。
19.文中認為“HP在冬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不能作為這一觀點的根據的一項是
A.科學家們推測冬眠最終是由冬眠動物體內的遺傳基因“HP”的。
B.HP是在冬眠動物的血液中新發現的一種特殊的蛋白質。
C.HP不能在非冬眠動物體內找到,而它的出現周期又跟冬眠動物的冬眠周期相同。
D.在發現HP之前,人們一直沒有發現動物體內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
20.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雖然冬眠只是冬眠動物的一種機能,但是從人類治療疾病和宇宙旅行等需要來看,研究人的冬眠還是有重大意義的。
B.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動物體內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因此人們對冬眠奧秘的傳統解釋產生了懷疑。
C.人在睡眠時體溫降低、心跳放慢,這雖然不能認為就是冬眠,但是對研究人類實現冬眠具有重要的啟示。
D.身體碩大的熊跟人之間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熊冬眠的遺傳基因一旦得以破譯,人的冬眠就有可能實現。
(選自199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第17題:答案為B項。本題考查對有關原文觀點信息的篩選和整合。A項中將原文中“冬眠的哺乳動物”轉換成“某些哺乳動物”,“某些”即指“冬眠的”,與原文信息一致,故理解正確;C項中將原文中“與人類一樣都是溫血動物,但是它們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例如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轉換成“比起人類來具有更強的體溫調節機制”,符合文意;D項的理解要求將原文的信息加以整合,原文中有“(冬眠動物)在體溫調節上,就要比非冬眠動物強”一句,體溫調節功能,冬眠動物與非冬眠動物都具有,只是強弱不同而已,因而說“區別并不在于體溫是否可以調節”是正確的。只有與B項相關的原文信息是“冬眠的哺乳動物雖然與人類一樣都是溫血動物,但是它們在更寬范圍的調節性上獲得了進化”,而B項卻說成“在更寬的范圍里發生了進化”,把“調節性”省掉后概念范圍變化了,所以理解錯誤。
第18題:答案為A項。本題考查對第二段有關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能力。原文中有“而此時冬眠動物的心臟細胞則完全與此相反”的信息,檢索上文,“此時”指 “隨著溫度的降低”,“與此相反”中的“此”指上文中“非冬眠動物的心臟細胞排除鈣離子的”,“相反”是相對于上文中的“能力明顯降低”,當然就是“相應提高”,故A項理解正確;而B項卻將心臟工作原理的因果關系搞反了,應為“當鈣離子流進心臟的細胞時,就引起心臟收縮;當鈣離子隨即排出細胞時,心臟又開始舒張”,是鈣離子引起心臟變化,而非心臟導致鈣離子的活動;C項說“心臟仍能保持在非低溫條件下收縮和舒張的原狀不變”,而原文中沒有這項信息,卻有著“能力相應提高”的表述;D項中“使心臟的收縮也隨之增強”,原文中說低溫下非冬眠動物“心臟的舒張越來越困難”,這里顯然將“舒張”誤用為“收縮”了。
第19題:答案為D項。本題考查對第三段前半段信息篩選并整合的能力。題干中關鍵信息是“重要的作用”。A項雖然沒有提到“HP”,但科學家所推測的“遺傳基因”在文中就是“HP”,且有“控制”一詞表作用;B項中“特殊的蛋白質”表示起作用的物質;C項中有“它的出現周期又跟冬眠動物的冬眠周期相同”一句表示“HP”的作用。而D項雖有“HP”字眼,但并未闡釋“HP”的作用,只是說明科學發現的過程,故不屬于表達“HP”作用的選項。
第20題:答案為B項。本題考查對文中第三段后半段及第四段信息篩選并整合的能力。A項是從原文“從而有利于癌癥等疾病的長期治療、未來的宇宙旅行等”一句中采集的信息;C項是從原文“人在睡眠時也有體溫降低、心跳放慢的現象,這在性質上與冬眠相似”一句中采集的信息;D項從原文“人在睡眠時也有體溫降低、心跳放慢的現象,這在性質上與冬眠相似”一句中采集的信息。以上均符合原文意思,但原文中與B項提法與原文相關的是“心臟細胞的這種變化還不是冬眠的根本原因,科學家們推測冬眠最終是由動物體內的遺傳基因控制的”,這已經是對傳統看法的否定,但“人們卻一直沒有發現這種遺傳基因”;這在找到基因前就已懷疑,而不是在“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動物體內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遺傳基因”才懷疑。
第三講 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名師導學】
現代社會,人們閱讀文章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搜集信息,能篩選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是閱讀能力中較高層次的要求。
信息從廣義是講是“消息”,這里所說的信息是指通過閱讀所獲得的知識、消息、情報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言語、符號、數據、圖形等。
所謂文中的“重要信息”,一般指文中最能揭示文章本質意義,或最能顯示文章內部的各種聯系的內容和手段,也指讀者根據各自的閱讀動機,如高考中解題的需要,從文中提取所需的觀點或材料等。
所謂“篩選”,就是強調獲取信息的過程,即準確感知負載信息的語言材料,并迅速挑選出與自己閱讀目的相關的主要內容,排除與閱讀相關性小或無相關的內容。所謂“整合”,就是將已篩選的信息,通過聯想、想像、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完成對所反映的事物的內在聯系與本質意義的加工。
對于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復習時可從三個方面加以注意:1.不可脫離語境,要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注意原文的背景、作者的觀點和寫作意圖,在語境信息中篩選出重要信息;2.在閱讀理解過程中,注意通過聯想、想像、判斷、推理等思維活動,準確地獲取和加工信息;3.在閱讀解題過程中,要迅速確定閱讀目標,在原文中找到題目中的對應信息,提高解題效率和準確性。
【典型剖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提高國民的科學素質的關鍵在于加強公眾對科學的理解,公眾理解科學,包括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對科學活動的理解,對科學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把科學精神注入民族文化是當代科普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表面上看,科學精神難以像科學知識那樣容易普及。的確,能夠把歸納出來的科學精神分成條目背下來,并不等于已經具備了科學精神,而恰恰是違背科學精神的。科學精神只能通過科學活動來體現。弘揚科學精神與全面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是統一的。
一般情況下,人們常常把科學與技術聯系起來,這使得人們更多地從實用的角度理解科學,認為科學的意義只在于孕育新的技術,從而忽略了科學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這是對科學的誤解。
同樣,我們也把科普理解為具體的科學知識的普及,而較少談及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有些人認為,掌握了科學知識就會獲得科學的方法,也就具備了科學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體的科學知識并不意味著能夠運用科學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學精神。甚至有些科學家也沒有科學精神。科學家可能是本專業的專家,但是對于科學活動的整體,對于科學與社會的關系,未必了解。因此,全面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也包括科學家的科學素質。這個命題并不矛盾。許多高級科學技術專家不能識別偽科學,就是科學素質不高的表現。也有些科學家,比如納粹的毒氣專家,他們的專業能力也許是一流的,但是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是科學精神所不容的。
科學知識的普及不僅不能等同于科學精神的傳播,相反,不恰當的科學普及反而會損害科學精神,使公眾加深對科學的誤解。比如傳統科普常常把科學神化,盲目認為科學技術所導致的社會后果必然是好的,對科學技術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避而不談,或者把它當作偶然的技術上的失誤。科學精神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懷疑精神,科學本身也可以是懷疑的對象。科學知識之所以值得信賴,并不是因為它是絕對真理,而是因為它是每個人都可以親自驗證的。對科學本身提出質疑正是科學自身的要求。只有正視科學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才能更好地用科學建設人類的未來。
7. 對文意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這里所說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作為對二者總結的哲學。
B. 科學素質的高低取決于科學知識的多少和理解的深淺。
C. 這里所說的“國民”就是指“公眾”,他們是相對于“科學家”而言的人民大眾。
D. “提高國民的科學素質”就是要讓公眾理解科學,樹立科學精神。
8. 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科學精神與科學知識存在著難與易的關系,樹立科學精神是科學學習的最高要求。
B. 科學精神不能用歸納的方法分成若干條目,它體現在科學知識、方法和活動之中。
C. 科學精神不迷信科學本身,因為科學本身也會有失誤,并可能帶來負面效應。
D. 科學精神中包含著社會正義和良知,納粹毒氣專家不具備科學精神。
9. 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 把科學和技術聯系起來,就是人們所說的科技,它縮小了科學的內涵和意義。
B. 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相互溝通,相互依存。
C. 科學愈發達,帶來的負面效應也就愈多。
D. 科學普及不僅不能等同于科學精神的傳播,而且還會損害科學精神。
10. 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 任何人,包括高級科學技術專家都必須不斷提高科學素質,樹立科學精神。
B. 一度時期偽科學流行,要識別偽科學,就要努力學習和掌握真正的科學知識。
C. 科學家的專業能力與科學精神可能存在矛盾,今后必須打破學科界限,淡化專業分工。
D. 現代科學普及應在傳統科學普及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弘揚科學精神作為科普工作的核心任務。
結合上面題目,對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把握。
辨析出文中信息所涉及范圍的大小,防止“以偏概全”或“誤擴范圍”的迷惑項。
[解析]第7題:答案為D項。A項從全文語境看,這里“科學”的包括范圍只特指的自然科學,并不包含社會科學和哲學,屬于誤擴范圍;B項與原文相關的信息是“公眾理解科學,包括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對科學活動的理解,對科學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其核心是對科學精神的理解”,這里所說科學素質只取決于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顯然范圍小了,與文意不符,屬于以偏概全;C項所說的“國民”、“公眾”從原文看,“全面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也包括科學家的科學素質”,全體人民,當然也包括科學家,理解的范圍小了。只有D項,與原文主題切合,且概括范圍全面。
辨析答案選項在轉述原文信息時“衍生信息”和“混亂語意”的迷惑項。
[解析]第8題:答案為C項。A項與原文有關的信息是“科學精神難以像科學知識那樣容易普及”,而這里卻把語意混淆為“科學精神與科學知識存在著難與易的關系”,且原文中也沒有“樹立科學精神是科學學習的最高要求”的信息;B項與原文相關的信息是“科學精神只能通過科學活動來體現”,這里卻把語意混淆為“它體現在科學知識、方法和活動之中”,衍生出了“科學知識、方法”的概念,因為活動已包括了科學知識學習和科學方法掌握;D項所說的“科學精神中包含著社會正義和良知”中“社會正義和良知” 衍生出來的,原文并無此信息,且“納粹毒氣專家不具備科學精神”推斷也不對。只有C項,與原文中“科學精神的一個重要部分是懷疑精神,科學本身也可以是懷疑的對象”、“只有正視科學所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應,才能更好地用科學建設人類的未來”等句含意切合。
辨析答案選項在整合原文信息時“無中生有”和“有意缺失”的迷惑項。
[解析]第9題:答案為A項。B項與原文有關的信息是“有些人認為,掌握了科學知識就會獲得科學的方法,也就具備了科學的精神。然而,掌握了具體的科學知識并不意味著能夠運用科學方法,更不等同于具有了科學精神”,而這里卻把它整合為“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相互溝通,相互依存”,三者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概念,不能用“溝通”和“儲存”來表述;C項與原文相關的信息是傳統科普“對科學技術所產生的負面效應避而不談,或者把它當作偶然的技術上的失誤”,這里的表述為“科學愈發達,帶來的負面效應也就愈多”,完全是“無中生有”;D項所說的“科學普及不僅不能等同于科學精神的傳播,而且還會損害科學精神”中“而且還會損害科學精神”是有意缺失了“不恰當的科學普及”這一主語的定語“不恰當的”,與上句共戴一個主語“科普”,造成理解錯誤。只有A項,與原文中“一般情況下,人們常常把科學與技術聯系起來,這使得人們更多地從實用的角度理解科學,認為科學的意義只在于孕育新的技術,從而忽略了科學的文化意義和精神價值。這是對科學的誤解”等信息切合。
第10題:答案為A項。這是一條推斷題,有親“推斷”將在下面具體講解,這里先從處理信息角度來分析。B項說“一度時期偽科學流行,要識別偽科學,就要努力學習和掌握真正的科學知識”,從原文意思看,解決“偽科學”問題關鍵不在于“學習和掌握真正的科學知識”,而仍然是“提高科學素養,樹立科學精神”;C項中“科學家的專業能力與科學精神可能存在矛盾”,只能推斷出“科學家也要提高科學素養”的結論,而決不能推出“今后必須打破學科界限,淡化專業分工”的結論;D項所說的“現代科學普及應在傳統科學普及的基礎上”中的“傳統科普”在原文中多處進行否定,“比如傳統科普常常把科學神化,盲目認為科學技術所導致的社會后果必然是好的”,因此,就不應在其基礎上進行現代科普。只有A項,與原文中“全面提高公眾的科學素質,也包括科學家的科學素質”等信息切合。
辨析答案選項在處理原文信息時“因果顛倒”和“已未混亂”的迷惑項。
如上面高考示例(1999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中的第18題“按照傳統的看法,下列對動物冬眠時心臟工作原理的解說,符合文意的一項是”這題,B項說“當心臟收縮時,鈣離子就流進心臟細胞;當心臟舒張時,鈣離子就從心臟細胞中排出”,而原文卻說“當鈣離子流進心臟細胞時,就引起心臟收縮;當鈣離子隨即排除細胞時,心臟又開始舒張”,顯然是是鈣離子引起心臟變化,而非心臟導致鈣離子的活動,答案選項B顛倒了原文的因果關系。
再看一例:總體認識中(1998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中的第25題“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這題,A項說“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所有品種都得到推廣種植”,而原文第二段中有“在實驗室試種的還有萵苣、西瓜、稻谷等品種”的提法,答案選項B明顯將有些“未推廣”的品種混淆成了“已推廣”的了。
【綜合鞏固】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7-20題。
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以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譯音為“克隆”。現在,“克隆”的含義已不僅指無性繁殖,也包括“無性繁殖系”。凡是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一群個體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靠父方產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產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細胞經過一系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的性細胞,并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后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一群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
克隆羊“多利”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的威爾莫特等人先給“蘇格蘭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后,用極細的吸管從卵細胞中取出核。與此同時,從懷孕三個月的“芬多席特”六齡母羊的乳腺細胞中取出核,將它注入“蘇格蘭黑面羊”的卵細胞中,手術完成后,用相同頻率的電脈沖刺激換核卵,讓“蘇格蘭黑面羊”卵細胞質與“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細胞的核相互協調,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里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然后,將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宮里。經過一段時間后,這只“護理”體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產下了小綿羊“多利”。“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產物,而是“換核卵”一步步發展的結果。
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各國引起了震驚,原因在于卵細胞中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核。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17.下列對“克隆”的含義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動植物通過無性繁殖而擴大繁衍后代
B.來自同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個體
C.用人工的方法將生物胚胎融合而產生的后代
D.動植物“無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系”的總稱
18.下列對第三自然段有關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多利”是科學家利用兩只羊的不同細胞核而“組裝”成的克隆羊
B.“多利”仍然是用母羊“護理”方法而生下的小綿羊,因而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克隆
C.克隆羊胚胎形成的過程與受精卵形成胚胎的過程是相同的
D.“多利”是科學家利用試管受孕技術創造出來的小綿羊,因此被稱為克隆羊
19.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動物體中的各種細胞在功能上實際是沒有分別的
B.動物體中的某些細胞具有受精卵細胞的發育功能
C.動物體中特定的某些細胞與受精卵的功能相同
D.動物體細胞在執行特殊功能時與受精卵細胞具有同樣的潛在能力
20.下列對文意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在正常情況下,動植物都是靠有性繁殖來繁衍后代的,克隆是人們利用科學技術對原有繁衍方式改造的結果。
B.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的區別在于,有性繁殖是受精細胞經過分裂而長成胚胎,無性繁殖是通過細胞核的分裂而長成胚胎。
C.“多利”是科學家用它父母的體細胞通過外科手術的方法“組裝”出的克隆體,因此克隆羊“多利”沒有親生父母。
D.克隆羊的誕生在世界各國引起了震驚,原因在于這種技術表明利用動物的體細胞也能發展成完整的生命個體。
(選自2000年北京春季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第17題:答案為C項。本題考查對有關原文觀點信息的篩選和整合。A項中將原文第一、二段有關“無性繁殖”的信息整合為中“動植物通過無性繁殖而擴大繁衍后代”與原文信息一致,故理解正確;B項中將原文中“凡是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一群個體叫‘無性繁殖系’”轉換成克隆是“來自同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個體”,從集體名詞中抽出個體,符合文意;D項的理解要求將原文段的信息加以整合,理解是正確的。只有C項說“用人工的方法將生物胚胎融合而產生的后代”,是屬于“誤擴范圍”,因為“用人工的方法將生物胚胎融合”包括了“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兩方面,而“有性繁殖”不屬于“克隆”的范圍,所以理解錯誤。
第18題:答案為C項。本題考查對第三段有關信息的篩選與整合能力。A項原文中信息是將兩只羊的細胞核互換后“組裝”,而并非“兩只羊的不同細胞核”的“組裝”故理解錯誤;B項原文中緊接著“這只‘護理’體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產下了小綿羊‘多利’”一句后面強調“‘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細胞和公羊的精細胞受精的產物,而是‘換核卵’一步步發展的結果”,證明“多利”是較為典型的“克隆羊”而不是“還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克隆”;D項中因果關系搞錯,使“多利”成為“克隆羊”的真正原因是采用了“換核卵”技術,盡管是在試管中產生的,但不是像“有性繁殖”那樣的“試管受孕”,故理解錯誤。只有C項,符合原文中“使這個“組裝”細胞在試管里經歷受精卵那樣的分裂、發育而形成胚胎的過程”的信息,理解正確。
第19題:答案為B項。本題考查文中重要句意理解的能力。A項是“范圍誤擴”,原文中的細胞前面有“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定語,而A項表述時將這個定語換成了“各種”; C項中用“某些細胞”概括特殊細胞可以,但在前面又加上“特定的”定語,而原文中“特定”不是修飾“細胞”而是修飾“形態”的,屬于“信息缺失”,故理解錯誤。只有B項,用“某些細胞”來指代特殊細胞是準確的。
第20題:答案為D項。本題考查對全文信息篩選并整合的能力。A項是與原文第二段“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有性繁殖”的信息相關,但這里卻加上了“植物”,范圍誤擴了; B項從原文第一段“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的信息來看,不能得出“無性繁殖是通過細胞核的分裂而長成胚胎”的結論,對原文而言,這里是“無中生有”了;C項是從原文第三段提供的信息看,科學家利用了兩只母羊來進行試驗,所以,“用它父母的體細胞”中“父”字是無中生有的信息。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題。
“異化”一詞,在開始時是作為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的一個萬用代名詞而被人們廣泛使用。所以,我們必須為它的社會學涵義下一個嚴密的定義。異化實質上指的是:人們在自己無力支配并認為是壓抑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條件面前所體驗的一種束手無策、孤獨和毫無意義的感覺。
是卡爾·馬克思把異化的概念引進現代社會學中的。按照他的觀點,異化是在人們忘記了社會和社會制度是人為所創建的,因而能被人改變這一事實時產生的。由此,社會就成為一種不可支配的敵對力量出現在人們面前,使人們對自己所創造的環境產生一種“異化”感。馬克思在論及諸如法律、政府、宗教及經濟等許多社會制度中運用了這一觀點。以宗教為例,人們創造了宗教,卻忘記了原本是社會的創造,而束手無策地讓自己建立的制度來支配自己的生命。經濟秩序也是如此。人們建立起經濟制度,可是當他們受到這些制度壓迫時,卻感到無力改變這些制度,這樣一來,人就成了自己所建立的制度的受害者。
馬克思相信,具有勞動能力是人類最顯著的特征之一。他認為,所有其他的物種,都不過是世界的對象而已,只有人類才是世界的主人,因為他們自覺地作用于世界并創造了世界。在這一過程中,人類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個性特征。在現代社會中,人和勞動相互異化了,并因此導致了人同自然、同其他人、甚至同自己之間的對立。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現代社會的高度分工是產生異化的一個重要根源。每個工人的工作都經過了一種特殊的、嚴格的和有限的分工,這就限制了人的手、腦以及工作熱情的全部發揮。工人們所負的責任很小,他們一無工具,二不擁有最終的產品,三不能參加決策,正因為這樣,他們就成了整個勞動過程中的一個無足輕重的組成部分——一架機器中的一個微不足道的齒輪。勞動成了一個強制性的勞動,而不是一個創造性的、令人滿足的勞動。這種狀況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尤為嚴重。在資本主義經濟體制中,工人們勞動生產出的利潤都落入他人的腰包。一個多世紀以前,馬克思曾對勞動異化的本質作過一番總結。這一總結如今看來仍和當時一樣適用。
那么,勞動的異化表現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于他的本質的東西。他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受摧殘。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愿勞動,而是被迫強制勞動。因而,他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勞動的異化明顯地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和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外在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最后,對工人來說,勞動的外在性質是: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別人。
7.以下對“異化”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社會學的“異化”概念是屬于在社會制度和社會條件研究范疇內的人們的心理現象。
B.產生“異化”的根本點是人們在不自覺中創建了與自己對立的勢力卻誤以為無法改變的心理。
C. 人與其他一切包括與自我產生對立是人與勞動的異化派生的結果,而且是人類不同于其他物種的特征之一。
D.“勞動異化”的產生是因為人們還不能認識到這樣的道理:勞動創造了人,從本質上講,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我需要。
8.以下不屬于產生“勞動異化”的直接原因的一項是
A.大工業生產中嚴格分工嚴重影響了工人正常的生理和心理。
B.工人們既不占有生產資料和產品,又不能參加民主管理。
C.勞動應是人的自覺行為,充滿了創造、滿足和發展的樂趣。
D.資本家占有勞動生產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剩余價值。
9.對原文中有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人類創造的宗教卻在支配人的生命,成為一種不可抗拒的敵對力量。
B.“這種狀況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尤為嚴重”中“這種狀況”是指工人的手、腦以及工作熱情的不能全部發揮。
C.在勞動異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個性特征。
D.工人不能滿足勞動需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受摧殘。
10.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馬克思把異化的概念引進現代社會學中的目的是為了號召無產階級推翻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B.“只有人類才是世界的主人”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具有勞動能力。
C. 既然高度分工是產生異化的一個重要根源,社會發展將會回到符合個性和綜合性的勞動中去。
D.人要使自己外化的勞動轉變為內化勞動,就必須要放棄自我犧牲的勞動。
[解析]第7題:答案為C項。A項從原文第一段信息的整合,“社會制度和社會條件”是有的,而原文中的“感覺”一詞即為“心理現象”;B項與原文第二段相關的信息是“異化是在人們忘記了社會和社會制度是人為所創建的,因而能被人改變這一事實時產生的”,這里與原文一致;D項所說的與原文第二段中“在現代社會中,人和勞動相互異化了,并因此導致了人同自然、同其他人、甚至同自己之間的對立”以及其他部分意思相一致。只有C項,與原文主題切合,且概括范圍全面。
第8題:答案為C項。A項與原文有關的信息是“這就限制了人的手、腦以及工作熱情的全部發揮”,這里把它整合為“生理和心理”,表述準確;B項與原文相關的信息是 “他們一無工具,二不擁有最終的產品,三不能參加決策”,這里的表述為“既不占有生產資料和產品,又不能參加民主管理”,與原文一致; D項所說的“資本家占有勞動生產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剩余價值”與原文中“工人們勞動生產出的利潤都落入他人的腰包”一致,故理解正確。。只有C項,與題干中“產生‘勞動異化’的直接原因”要求不切合,故理解錯誤。
第9題:答案為A項。A項與原文有關的信息是“以宗教為例,人們創造了宗教,卻忘記了原本是社會的創造,而束手無策地讓自己建立的制度來支配自己的生命”,這里與原文表述一致;B項中與原文相關的信息是“勞動成了一個強制性的勞動,而不是一個創造性的、令人滿足的勞動。這種狀況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尤為嚴重”,而這里卻把“這種狀況”指代為“工人的手、腦以及工作熱情的不能全部發揮”,故錯誤; C項與原文相關的信息是 “只有人類才是世界的主人,因為他們自覺地作用于世界并創造了世界。在這一過程中,人類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個性特征。”,這里的表述為“在勞動異化過程中,人類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文化和個性特征”,把“勞動過程”誤用這“勞動異化過程”了;D項與原文相關的信息是“他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這里所說的“工人不能滿足勞動需要的原因是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受摧殘”與“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原因相比,范圍小了。
第10題:答案為D項。A項推斷正確的理由來源于原文中諸如“人們建立起經濟制度,可是當他們受到這些制度壓迫時,卻感到無力改變這些制度,這樣一來,人就成了自己所建立的制度的受害者”等信息;B項推斷正確的理由來源于文中“具有勞動能力是人類最顯著的特征之一”等信息;C項所作的推斷結論包含第三、四段如“創造性的、令人滿足的勞動”等信息中。只有D項,推斷為“就必須要放棄自我犧牲的勞動”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學生課后練習答案(學生用書B)
(一) 閱讀下面短文,完成7—10題。
太空制藥
在航天技術日益發展的21世紀,利用太空的特殊環境,制造真正的靈丹妙藥以攻克威脅地球人的不治之癥,不是無稽之談。目前激素、酶、抗體類特效藥制劑都是通過選用哺乳動物細胞進行培養制取的,而在體外培養大量活細胞難度非常大。要使大量的細胞脫離原體后仍有生命功能,必須使它們依附它物,而且細胞之間互不干擾。沒有可依附的物體表面,這些細胞不能存活,便談不到制取有價值的生物制劑。生物學家通常讓“培養細胞”分散依附在直徑小于百萬分之一英寸的特制塑料小球表面,將小球置于有培養介質液的罐中,使之吸收介質中的營養并進行新陳代謝。但是,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小球往往會沉降,依附在球面上的細胞也會“疊羅漢”,下層的細胞在成為餓殍的過程中產生著毒素,上層的細胞則因兼容并蓄而前景堪憂。
如果在太空中,上述情況便會發生逆轉。失重,會使“培養細胞”保持旺盛的活力。失重環境最利于生物物質的分離與提純。生物學家和醫藥學家最感興趣的電泳技術的作用在未來的太空制藥廠里可以得到盡如人意的發揮。電泳技術是將質量和電荷的比值不同的粒子在電場中分離的一種方法。利用這種方法既可分離不同組分的混合物,又能分離細胞和蛋白質,甚至從“衰老”的細胞群中分離“年輕”的細胞。在地面上,所有粒子都會同時受到電場力和重力的作用,電泳操作難度極大。當電力培養細胞或培養介質受熱時,對流和沉淀現象將并發(往往以一種現象為主,如重力大于電場力,沉淀就將起主要作用)。對流或沉淀都會使已經分離的組分重新混合。克服此弊,需要創造失重環境。在“阿波羅—聯盟”號飛船實驗室中進行的電泳分離試驗非常成功,從大約5%的腎細胞中分離出尿激素,其分離效率是地面上的6—10倍,而且質量極好。這種在地面上難以提取的尿激素是溶解血栓或凝血的特效藥。航天飛機投入使用后,在機內空間實驗室中多次進行了電泳試驗,成功的從血漿中分離出激素、酶和蛋白質。太空生物制品專家K·威斯指出,在太空實驗室利用電泳技術生產血漿蛋白的效率要比地球上高700倍。
發展太空制藥業或生物制品的前景是非常廣闊的。疫苗制品的生產,人體細胞和白蛋白的提純與制造,血紅細胞生成素的配置……都可能成為高科技、高盈利生產項目。有人估計,僅疫苗一項,每年的經濟收益將超過15億美元。更重要的是,地球上數以百萬計的“絕癥”患者也會因太空的靈丹妙藥而起死回生。
7.對第一段劃線文字的有關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地球重力作用破壞了“依附在球面上的細胞”的分散排布,使之出現疊壓現象
B.居于上層的“培養細胞”,在得到營養的同時也吸納了毒氣,存活能力下降。
C.在培養介質罐中,被壓在下層的“培養細胞”死亡后,尸體腐爛不斷釋放毒氣。
D.地球重力使“培養細胞”的代謝物沉降在介質罐底部,細胞存活環境隨之惡化。
8.對“電泳技術的作用”,述說正確的一項是
A.電泳是在太空環境中分離與提純生物物質的物理方法
B.電泳可以有效分離不同組分混合物的細胞和蛋白質
C.在失重情況下,將質量和電荷按不同的比值進行分離。
D.可以在電場中將質量和電荷不同比值的粒子進行分離。
9.下列各種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利用電泳技術制取的生物制品,可將病灶從患者的機體中剝離出來。
B.在太空實驗室,附著“培養細胞”的小球,能懸浮于介質營養液中
C.克服了地球重力,培養介質的對流現象與沉淀現象便不會同時發生
D.培養介質受熱時,如果電場力增加則沉淀現象消失,對流現象顯現。
15.下列敘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在地球上無法進行哺乳動物細胞的體外培養,而在太空中能夠順利完成。
B.利用太空的特殊環境提取生物制品的科學實驗取得進展,研發前景看好。
C.在太空實驗室利用電泳技術提取生物激素、蛋白質等,效率高、質量好。
D.發展太空制藥與生物制品業將會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巨大的經濟效益。
[解析]7.C(毒氣,是培養細胞的代謝產物。請注意原文“成為餓殍的過程中”的字樣。)8.D(原文“電泳技術是將質量和電荷的比值不同的粒子在電場中分離的一種方法”,在這一定義中,劃線的部分正是對“電泳技術的作用”的本質揭示。A項,是給電泳下定義,且“在太空環境中”屬非必要條件。B項,“混合物中的細胞和蛋白質”,整合謬誤。C項,分離的應是“比值不同的粒子”。)9.B(A項,電泳的分離作用是之于粒子而言,推不出剝離病灶的功能。C項,“不會同時發生”,意味還有對流或沉淀現象發生。D項,電場力增加,不等于電場力大于重力,即或電場力大于重力,沉淀現象也不會消失。)10.A(哺乳動物細胞的體外培養在地球上能夠進行的,只是難度極大。其他項的敘述在原文都有依據。
(二)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題
當前,海洋的污染正在日趨加劇,其中海洋的石油污染尤為嚴重。這是由于石油在工業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全球石油分布的嚴重不均衡性,使石油的運輸顯得格外重要。由于大型油輪的營運成本較低,而經濟效益卻很高,因此,在現代技術所能達到的范圍內,建造的油輪噸位越來越大,往往在20萬噸以上。目前,世界所需石油的 2/3經海路運輸,經常運行在航道上的油輪大約有7000艘之多。大型油輪失事以后,其中的原油部分或全部流入海洋中,從而造成嚴重的海洋石油污染。此外,近海采油平臺及輸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也是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原因。這些海洋石油污染給海洋生態帶來嚴重危害。
石油溢出后,使污染區內的甲殼類和魚類迅速死亡,海鳥也難以幸免。因為原油能損害羽毛的功能,使海鳥體溫降低,其游泳和飛翔能力降低,最后凍餓而死。據統計,每年死于石油污染的海鳥多達數十萬只,而甲殼類和魚類根本無法統計。
不透明的油膜降低了光的通透性,使受污染海域藻類的光合作用受到嚴重影響,其結果一方面使海洋產氧量減少;另一方面,藻類生長不良也影響和制約了海洋動物的生長和繁殖,從而對整個海洋生態系統發生影響。
海面浮油內的一些有毒物質會進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鏈,據分析,污染海域的魚蝦及甲殼類致癌物濃度明顯增高。
海面浮油還可萃取分散于海水中的氯烴,如DDT、毒殺芬等農藥和聚氯聯苯等,并把這些毒物濃集到海水表層,對浮游生物、甲殼類動物和晚上浮上海面活動的魚苗產生有害影響,甚至直接觸殺。
石油一旦泄漏而流入海洋后應及時采取的措施,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圍欄將海洋表面的泄油圍住,以避免再進一步大面積的擴展,然后要盡快地用清污船將石油收集起來。
進入海洋的石油,一部分可直接揮發而進入空氣;一部分受紫外線作用可發生光極慢地化學分解,而絕大部分石油污染都要依靠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來凈化。能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種類很多,目前已經知道細菌、放線菌、真菌中有70個屬,約200多個種能氧化降解石油。在近海、海灣等處,因海水中含有豐富的N、P等營養物質,石油降解菌的數量較多,石油流入此海域后,較容易被氧化分解掉。然而,由于外洋海水中N、P等營養物質的缺乏,石油降解菌的增殖受到制約,那里的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很不容易很快消除。
7.下列對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石油在工業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B.全球石油分布嚴重不均衡。
C.大型油輪營運成本較低,經濟效益高。
D.近海采油平臺及輸油管的石油泄漏事故。
8.下列對“這些海洋石油污染給海洋生態帶來嚴重危害”這句話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石油溢出后,使污染區內的甲殼類、魚類及海鳥遭遇滅頂之災。
B.不透明的油膜使受污染海域藻類的光合作用受到嚴重影響。
C.海面浮油導致污染海域的魚蝦及甲殼類致癌物濃度明顯增高。
D.海面浮油中的氯烴,對許多海洋生物產生有害影響,甚至直接觸殺。
9.下列對海洋石油污染凈化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將海洋表面的泄油圍住,用清污船將石油收集起來是目前主要的凈化方法。
B.進入海洋的石油,一小部分可以通過揮發和化學分解得到凈化。
C.在近海、海灣等處,因石油降解菌的數量較多,石油污染很容易被氧化分解掉。
D.由于外洋海水中石油降解菌很少,一旦污染,很不容易很快消除。
10.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防止石油的運輸過程中大型油輪失事的石油泄漏、近海采油平臺及輸油管的石油泄漏,是目前防治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方法。
B.海面浮油內的一些有毒物質會進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其結果一方面對海洋生物有毒害作用,另一方面可通過食物鏈最終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C.在近海、海灣等處,因海水中含有豐富的N、P等營養物質,石油降解菌的數量較多,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凈化方法。
D.當前海洋的石油污染嚴重,而無論是人工治理還是依靠自然凈化都很困難,如何從各個方面努力防治、消除它,至今仍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解析] 7.D。 (A、B項是石油的運輸顯得格外重要的原因;C項是廣泛使用大型油輪運輸石油的原因。)8. D。(不是“海面浮油中的氯烴”,而是“海面浮油還可萃取分散于海水中的氯烴”。)9. C。( 不是“很容易”,而是“較容易”。)10. C。 (判斷依據:“石油一旦泄漏而流入海洋后應及時采取的措施,目前主要仍是采用圍欄將海洋表面的泄油圍住”。)
考點4 內容要點的歸納與概述
【考點聚焦】
這一考點在高考能力要求方面屬于C級層級。它也是在理解基礎上的高一級的“分析綜合”能力層級。2003年《考試說明》要求“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就是要求考生能夠把整體分解成幾個部分的信息體,而歸納就是對這幾個信息體進行綜合、概括;能真正讀懂文章能把文章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認知,在完成這一思維行為之后還必須具備語言的轉化能力,也就是能把文中的內容變成自己的話。
內容要點的歸納與概述,考生經常出現以下問題:
1.分析的思維不足,未能整體掌握文章思路,故在歸納與概述時或信息遺漏,或把握不準,或理解欠妥,造成答題錯誤。
2.歸納內容后不能進行有效轉述,語言功底不足,不能準確地概述出內容要點和大意。
在復習時,教師應不斷強化考生的“內容要點”概念,堅持“文本為本,搞清弄通”的原則,并注意以下幾點:1.整體感知,掌握思路;2.整理提煉,注重條理;3.落實詞句,分析段落;4.尋找關鍵,理清關系;5.轉換語言,力求準確。
【高考示例】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題
幾個月前,來自一些地方的研究人員演示了使光以每秒17米的緩慢速度通過一堆冰冷的鈉原子的過程。但是把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是非常困難的,要使以慢光為基礎的應用能夠變為現實,需要采用簡單一些的方法。
德克薩斯州農業機械大學的韋爾奇博士意識到,在冰冷的鈉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熱的銣原子中也同樣適用。用熱的銣原子做實驗要簡單得多,它包括把一個裝有固體銣金屬的特殊透明容器(稱為“小室”)加熱到大約100攝氏度,然后把兩束經過細微調節、波長略微不同的激光射入小室。
即使穿過普通的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水,光速也會略微降低,因為光會與組成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影響是微弱的,并且任何加強這種影響的試圖都會導致光的吸收。因此,重要的是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韋爾奇博士通過小室做到了這一點。這種方法把銣原子置于一種非常微妙的量子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下銣原子不能吸收光。同時,兩束光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另外一束波長很長的光,這束光的傳播速度比原先兩束光的速度要慢得多。
降低光速能獲得諸如非線性等其他一些效應。在大多數情況下,光的行為是線性的:把入射到玻璃上的光的強度增加一倍,穿過玻璃的光的強度也會增加一倍。但是,非線性意味著入射光的微小變化會導致透射光的巨大改變。正是這種性質使光學開關的設計者們興奮不已。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工程師阿塔奇認為,人們在通過光纜傳送光脈沖時,常常需要把某個用來與其他信號作對比的信號延遲一段時間。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個脈沖沿著為此目的而專門建造的很多光纖發送出去,而采用一個大小為1升、裝滿高溫銣氣的小室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
韋爾奇小組的成員卡什說,裝滿銣氣的小室在改變激光束以產生難以獲得的波長方面極其有效。他們已在考慮運用這個原理制造一個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由于紫外線波長短,因此可以用來讀取刻錄在光盤等媒介上的形狀更小、排列更緊密的數據。
17. 文中畫線處“影響”一詞的意思是
A. 普通的透明材料使光的速度降低
B. 光對于所通過材料的原子的作用
C. 兩束經過細微調節的激光的干擾
D. 小室中熱的銣原子減慢光速的效果
18. 下列不屬于韋爾奇所做實驗的內容的一項是
A. 使光的速度降低,而且不至于被吸收
B. 使銣原子處于不會吸收光的微妙的量子狀態中
C. 使波長略微不同的兩束光互相作用而產生慢光
D. 制造廉價、高效的紫外線源,來讀取光盤上的數據
19.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 溫度接近于絕對零度的鈉原子可以把光速降低為17米/秒
B. 在高溫中的銣原子處在一種非常微妙的量子狀態中
C. 利用熱的銣原子傳送光脈沖可以比利用光纜更加有效
D. 緩慢通過高溫銣氣的入射光具有非線性效應
20. 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 利用鈉原子降低光速的代價要小于利用銣氣
B. 光通過高溫銣氣時,其傳播的速度也會降低
C. 紫外線的波長短,所以傳播的速度比較慢
D. 目前以慢光為基礎的應用已經成為現實
(選自2000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
[解析]第17題,答案為A項。選擇對A項,作為詞語理解,前面已作分析,關鍵看原文語境,從上文看“但是在這種情況,影響是微弱的”中的“在這種情況下”是指光穿過普通的透明材料,受到的影響是什么呢?影響是“光速也會略微降低”。再從下文看,使光速降低并且不被吸收是研究的預期效果,而穿過普通透明材料的光不能達到光速降低的預期效果,而要達到光速降低的效果又會導致光被吸收,所以普通透明材料使光速降低的影響是微弱的。從歸納和概述內容角度看,其余選項均不符合語境。B項“光對于所通過材料的原子的作用”是說的光速降低的原因;C項“兩束經過細微調節的激光的干擾”是指實驗的原理;D項“小室中熱的銣原子減慢光速的效果”雖為概括,但不符合語境。
第18題:答案為D項。本題也考查對原文內容的歸納能力。科學家所做實驗的目的,概括起來是降低光速,A、B、C項均屬于所做實驗的內容,只有D項是實驗過程中的意外發現,并可以作其他為啟發,作另外用途,故選D項。
第19題:答案為C項。本題考查文中對原文有關內容歸納后的判斷能力。題干中關鍵信息是“重要的作用”。與C項相關的信息是“人們在通過光纜傳送光脈沖時,常常需要把某個用來與其他信號作對比的信號延遲一段時間”,“目前的做法是把其中一個脈沖沿著為此目的而專門建造的很多光纖發送出去”,“裝滿高溫銣氣的小室能夠達到同樣的目的并且更加有效”,關鍵是對“目的”的理解。而這里說“利用熱的銣原子傳送光脈沖可以比利用光纜更加有效”,應為“利用熱的銣原子把某個用來與其他信號作對比的信號延遲一段時間可以比利用光纜更加有效”,而不是“傳送光脈沖”。
第20題:答案為B項。原文中與A項相關是“把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是非常困難的”“用熱的銣原子做實驗要簡單得多”等信息;不能推斷出“利用鈉原子降低光速的代價要小于利用銣氣”的結論,而只能得出相反結論;C項推斷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據,“紫外線波長短”與“傳播速度”在原文中無必然聯系,只能作為“讀取形狀更小、排列更緊密的數據”的理由來源;D項“目前以慢光為基礎的應用已經成為現實”中的“已經”一詞屬于“已未混用”,從原文看,只在“考慮”階段。只有B項推斷正確,原文中有“在冰冷的鈉原子中使光速降低的基本原理在熱的銣原子中也同樣適用”的推斷理由。
第四講 內容要點的歸納與概述
【名師導學】
對內容要點的歸納和概述,必須是在理解語句,把握文意的基礎上進行。
所謂“內容要點”,是指文章的層次分布點,這里的層次既指一篇文章的主體層次,也指某一大層次中的幾個小層次,甚至是某一小層次里的幾個方面。“內容要點”又分為“顯形要點”和“隱形要點”,“顯形要點”是指在文章中有明顯語言標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詞語,或某一段的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隱形要點”是指作者觀點并無語言標志,散見在文章各處,甚至連作者也未必意識到的要點,要求考生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間去尋找并概括。,從各種信息中揣摩作者意圖。
所謂“歸納”,就是對文章的要點或主題進行整理提煉,使之更為精練、簡潔、富有條理地顯現出來。所謂“概述”,就是讀者對在思維中歸納出來的要點進行簡要地語言表達,本講要求地是清晰、準確地選擇出命題人已表達出來的選項。
具體地說就是:對具體的內容能夠準確地加以概括,提煉出它的核心,這是一種抽象的概括能力;對抽象的內容能夠加以闡發,使之具體化,即利用具體的材料或經驗作出解釋,這是一種形象發散思維能力;對含蓄的語句加以解釋即結合具體語境分析,揭示語句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義,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準確理解作品。
要弄懂句與句之間 的關系,段與段、層與層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最本質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歸納概括出來。
【典型剖析】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人愉快時,面呈笑容,哀痛時放出悲聲,這種內心情感也能在中國書法里表現出來 ,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中國的書法何以會有這種特點呢?后漢大書法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元代趙子昂寫“子”字時,先習畫鳥飛之形,使這“子”字有鳥飛形象的暗示。他寫“為”字時,習畫鼠形數種,窮極它的變化。可見這時候的“字”已不僅是一個表達概念的符號,而是一個表現生命的單位,書法家用字的結構來表達物象的結構和生氣勃勃的動作。
由于中國古代的書法家要想使“字”也表現生命,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就須用他所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現出一個生命體的骨、筋、肉、血的感覺來。但在這里不是完全像繪畫,直接模示客觀形體,而是通過較抽象的點、線、筆畫,使我們從感情和想象里體會到客觀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樂和建筑也能通過訴之于我們的情感及身體直感的形象來啟示人類的生活內容和意義一樣。書法家就是借著這些“字”的形象來暗示他自己對這些形象的感情。這些形象在他的書法里不是事物的刻畫,而是情景交融的意境。
中國人寫的字之所以能夠成為藝術品,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國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國人用的筆。由于中國字在起始的時候是象形的,這種形象化的意境在后來的“字體”里仍然潛存著、暗示著,在字的筆畫里、結構里、章法里顯示著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動作的關聯。所以,寫字在古代正確的稱呼是“書”。書者如也,書的任務是如,寫出的字要“如”我們心中對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點畫在表達自己感情的同時反映出或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種形象。這種“因情生文,因文見情”的字就升華到藝術境界,具有藝術價值了。
第二個主要因素是筆。殷朝就有了筆,這個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國人的書法有可能成為一種世界上獨特的藝術,也使中國畫有了獨特的風格。中國人的筆是把獸毛(主要用兔毛)捆縛起做成的。它鋪豪抽鋒,極富彈性,所以巨細收縱,變化無窮。這是歐洲人用鵝管筆、鋼筆、鉛筆以及油畫所不能比擬的。書法家就是運用這支筆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書法藝術,使中國的書法成為表達民族美感的工具。
1. 聯系上下文,“縱橫有托,運用合度”的意思是
A. 筆畫的運用都依托于各種物象,并且合乎構字的法則。
B. 筆畫的運用都寄托著作者的心緒,并且分寸把握得當。
C. 筆畫的運用都依托于各種物象,并且分寸把握得當。
D. 筆畫的運用都寄托著作者的心緒,并且合乎構字的法則。
2. 文中的“方法”指的是
A. 抽象的點、線、筆畫
B. 漢字的象形特征
C. 書寫時的筆法運用
D. 作者的感覺、想象
3. 文中“潛存著、暗示著”的意思是
A. 字體雖變,象形仍然是漢字的主要特點
B. 書法家寫字時,字形里仍存在象形的意境
C. 現代漢字中,象形的特點已不易辯識
D. 經過演變,漢字已成為抽象的表意符號
4. “巨細收縱,變化無窮”的意思是
A. 筆的品種繁多
B. 制筆方式多種多樣
C. 運筆方法靈活多變
D. 書法作品豐富多彩
5. 通觀全文。對第一段中“這種內心情感也能在中國書法里表現出來”的正確理解是
A. 在我國的書法藝術中,書法家傾訴著生活中的喜怒哀樂
B. 在我國的書法藝術中,書法家披露了自己的生活態度
C. 在我國的書法藝術中,書法家表達了對客觀世界的認識
D. 在我國的書法藝術中,書法家展現著自己的審美情感
[解析]第1題,答案為A項。選擇A項,關鍵看原文語境,從上文看“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再從下文看“書法家用字的結構來表達物象的結構和生氣勃勃的動作”,歸納出要點,“縱橫有托”是指“筆畫的運用都依托于各種物象”,“運用合度”是指“合乎構字的法則”,故準確。B項“筆畫的運用都寄托著作者的心緒”理解有誤;C項“分寸把握得當”理解有誤;D項“筆畫的運用都寄托著作者的心緒”理解有誤。
第2題:答案為B。本題也考查對上下文內容的歸納能力。文中的“方法”不是具體的做法,也不玄虛的“意識”,應為漢字的特點。A項和C項均屬于過于具體; D項又太抽象,故選B項。
第3題:答案為B項。本題考查文中對原文的關內容的歸納后的判斷能力。與B項相關的上文是“由于中國字在起始的時候是象形的,這種形象化的意境在后來的“字體”里仍然潛存著、暗示著”,下文是“寫出的字要“如”我們心中對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點畫在表達自己感情的同時反映出或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種形象”,故理解準確。A、C、D項并未能歸納出“潛存著、暗示著”的要點。
第4題:答案為C項。歸納原文的主要觀點,是說明“書法有藝術性”,重點在書法過程本身。A、B、D項均說明的書法有工具或作品,只有C項是書法過程產生的感受,故準確。
第5題:答案為D項。A項過于具體,未能概括書法的藝術本質;B項中的“自己的生活態度”和C項中的“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雖然概括,但均不能體現書法的藝術境界,只有D項能說明書法的藝術特征和本質,故準確。
【綜合鞏固】
(一)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題。
在美國的許多城市,人們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潔的空氣,這種追求幾乎達到了宗教般的狂熱。為此,一些減少空氣污染的新技術應運而生,可是誰也不曾想到,人們卻為此不斷付出巨大的代價。
1990年,美國的《潔凈空氣法規》強制空氣質量差的地區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劑等化學制品,從而減少一氧化碳和苯等害氣體的排放量。但是,現在發現,大多數常用的充氧劑如甲基叔丁基乙醚已從地下貯油箱中滲入地下水,并已污染了地下飲水源,使這一地區可能在幾年內成為美國最嚴重的地下水污染區。科學家認為,水中即使有十億分之幾十的甲基叔丁基乙醚,也會對人的健康有嚴重影響,甚至可能會致癌。一些曾堅決反對運用這項技術的團體還認為,加油站的空氣中這中充氧劑氣體含量過高,會使人呼吸困難、頭痛和眩暈,不僅加油站的人,就連路上的行人也會受到影響。
麻煩的事遠不止這些。科學家們證實,這種化學物質具有很強的水溶性,對土壤幾乎沒有親合力,同時它又是很難分解的壽命很長的物質。雖說甲基叔丁基乙醚見光可分解,但陽光很難進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因此,它一旦進入地下水中,人們就很難將它“請”出來而它滲入到更深水層的可能性則是不可避免的了。美國政府有關部門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關閉受污染的水井,斷絕受污染的水源,設法從受污染區外部調水,當然,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資金數量是巨大的。還有一個辦法是通過改進貯油箱來減少含有有害物質的汽油的泄露,但這仍不能解決已經發生的水源污染問題。
目前,美國的科學家們正在制定一個從水源中清除這種有害物質的計劃,他們試圖把從土壤中分離出來的被稱作PM1的細菌注入受污染的地下水中。據說,PM1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較大劑量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科學家們同時坦率地說,這項在受污染的土壤和水的試樣中已經獲得成功的試驗,在清潔地下水的具體應用中,還沒有讓人信服的實例。看來,這種“按下葫蘆起來瓢”的情況,在環境保護問題上是值得注意的。
7.對人體健康有嚴重影響的甲基叔丁基乙醚的泄露會造成地下飲水源污染,其根本原因是
A.進入地下水,就很難“請”出來。
B.即使很少的含量,也會有害人體。
C.在沒有陽光的條件下,很難分解。
D.水溶性強,不親合土壤,難分解。
18.對“麻煩的事遠不止這些”這句話所包含的內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這些”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飲水源和對局部地區空氣的影響。
B.“這些”是指曾反對運用這項技術的人所認為的該物質對環境的污染。
C.“麻煩的事”是指由于甲基叔丁基乙醚有毒性而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D.“麻煩的事”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深水層的地下水資源的必然性。
9.不屬于“巨大的代價”所指的內容是
A.已經對地下飲水源造成嚴重污染。
B.使人們希望呼吸清潔空氣的追求落空。
C.為解決水污染耗費大量人力與資金。
D.水污染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目前還很難。
10.不符合本文內容的一項是
A.減少空氣污染的新技術主要是在汽油中添加充氧劑,以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B.新技術所造成的水污染是嚴重的,而目前解決這個問題仍只能采取被動的方法。
C.PM1細菌吸收甲基叔丁基醚的試驗成功,意味著問題的解決指日可待。
D.文末所說的“按下葫蘆起來瓢”是說在環境保護問題上顧此失彼的現象。
[解析] 第7題:答案為D項。此題的設題點在第二段,而答案的依據卻在第三段。文中說“這種化學物質具有很強的水溶性,對土壤幾乎沒有親合力,同時它又是很難分解的壽命根長的物質”,這些特性使甲基叔丁基乙醚溶于水,并不會被周圍的土壤所吸收,也沒有可能自行分解。那么就可推想出,這種物質可以順著地下水流動,從而話染地下飲水源,這正是題干中所說的是造成地下飲水源污染的根本原因”。 A項則強調了對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下水進行治理的困難;B講的是該物質對入體有害,與題干要求不符;C項強調的僅僅是“根本原因”的一部分,不完全。
8.答案是A項。這句話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第二段,可以看出,“這些”是指甲基叔丁基乙醚污染地下飲水源和對局部地區空氣質量的影響這兩點,因此是正確的。B項僅包含了一點,不全。“麻煩的事”從上下文看,應該包括第二段所講的甲基叔丁基乙醚對地下水和局部地區空氣的污染,以及第三段所講的由于該物質的特性而造成治理被污染的地下水泥的困難。C項沒有說全:D項說的“必然性”一詞只是講該物質會污染地下水資源,并沒有表達出麻煩的事物全部意思。
9.答案B項。本文所講的重點是,為解決空氣污染所采用的新技術卻造成了地下下水污染因此“巨大的代價”主要是針對地下水污染而言的;并不包括對空氣的污染,與第一段所講的“人們希望能呼吸到最清潔的空氣”的追求無關,故該項不對。其他三項正確。
10.答案是C項。C項中所說“意味向題的解決指日可待”與原文不符,文中說“在清潔地下水的具體應用中;還沒有讓人信服的實例”,而“指日可待”一詞過于武斷,故為錯項。其它選項均正確。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人與生物圈計劃
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有,世界其他國家也有。目的是尋求同一個答案。為什么人們在享受自己獲得的和創造的財富時,會時時受到大自然種種懲罰?因為人類在土壤侵蝕、沙漠化、濫伐森林、越來越多的物種滅絕、環境污染等所導致的生態系統退化中,已經意識到能登月球、造核武器的人類,還沒有真正揭開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秘密。
也許正是這個緣故,聯合國針對全球日益嚴重的人口、資源和環境的挑戰,以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為宗旨的人與生物圈計劃,格外受到世界各國的擁護和支持,這項松散的政府間科學計劃自1971年開始實施以來,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數千個實地科研項目,有數萬人參加了有關的培訓活動。
作為該計劃理事國之一的中國,自1972年參加起就抱著極大的熱情。國務院于1978年正式批準成立了相應的計劃組織實施結構——UIY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迄今全國有37個有關項目列入中國人與生物圈計劃,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批準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人與生物圈計劃已經成為跨地域、跨國界聯系百余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運用生態學方法,研究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紐帶,已經是為生物圈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提供多學科、多領域依據的窗口。
在我國長白山實施的溫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計劃,可以說是這種紐帶和窗口的一個縮影。
中國吉林省長白山,有個面積為20多公頃的林區,植被沒有經受太大的干擾,從山巖裸露、白雪皚皚的山巔,到針闊混交、林木遮天的山嶺,十分明顯的植被垂直帶變化,沒有夾雜人為的痕跡,是大自然創造的一個完整的東北亞山地生態系統。這里沒有森林病蟲害,眾多的物種以最佳的形式和諧協調地生存。長白山優化森林結構,正好成為歐洲病態森林最佳參照模式地。各國專家希望從歐亞大陸北半部山地生態系統典范的長白山自然保護區得到啟示,以查清歐美“森林死亡”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控制對策,中國專家希望通過研究優化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生產力,揭開大自然更多的秘密,以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林業之路。中外專家的希望,便成為國際間合作和交流的基礎。
7.第一段中“秘密”一詞具體指的是
A.指人類為什么會受到自然的懲罰。
B.指人類獲得和創造了財富還會受到懲罰的原因。
C.指人類應怎樣在維持生態平衡的同時來獲得發展。
D.指人類搞經濟建設怎樣才能和環境相適應。
8.關于“人與生物圈計劃”,下列說明不符合原文的一項是
A.這是一個松散的政府間科學計劃,旨在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B.這個計劃自1971年開始實施以來,已經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數千個實施科研項目有數萬人參加的活動。
C.中國,作為該計劃的理事國,自從加入起就熱衷于此計劃的實施。1978年成立了UIY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迄今有37個有關項目列入中國人與生物圈計劃,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加入國際生物圈保護區網。
D.這個計劃已經成為專家學者研究人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紐帶和為生物圈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提供多方面依據的窗口。
9.文中說到人與生物圈的計劃,它的根本目的是
A.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
B.促進生產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C.尋找并揭開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秘密
D.為國際間的合作交流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10.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人與生物圈計劃有益于國際交流,有益于生物圈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B.長白山優化森林結構也許是歐洲病態森林最佳參照模式
C.人與生物圈計劃對于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確有重大作用
D.中國人與生物圈計劃在行動
[解析] 7.C(A、B大同小異,從人類受懲罰的原因去分析,不全面,D側重于談人類怎么適應環境,這只是一個方面) 8.B(偷工減料。應是有數萬人參加有關的培訓活動) 9.A(第二段中提到人與生物圈計劃是以“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為宗旨的) 10.B(文中說到“長白山優化森林結構,正好成為歐洲病態森林最佳參照模式地”,可見作者的態度是肯定的,而不是“也許”“有可能”)
學生課后練習答案(學生用書B)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像《紅樓夢》這樣的經典名著,在世界文學史中是可以陳列滿滿一個藝廊的。我國的古典詩文,從詩三百、楚辭,到李、杜,到龔自珍,小說從“四大奇書”,到《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外國的名著,從荷馬史詩到莎士比亞的戲劇,從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到托爾斯泰的《復活》,再到卡夫卡的《變形記》……幾乎都是一座座永難挖掘盡的精神礦藏,其歷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別是它們永恒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底蘊,值得我們和我們的后人反復品味。
名著需要重讀。這不僅僅是因為它們經過時間的淘洗和歷史的嚴格篩選,其本身的存在證明了它們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復閱讀;也不僅僅因為隨著我們人生閱歷的積累和文學修養的不斷提高,而需要獲得新的情感體驗與生命感悟。我這里所說的重讀名著,乃是從文化歷史發展階段著眼的。僅就我們這些年齡稍長的人的親身經歷來說,在“文革”前的一段時間和“文革”期間,閱讀心態是何等的不正常,閱讀空間和環境是何等的狹小和殘破。那種以階級斗爭和階級分析為經緯的閱讀定勢,使我們只懂得給書中人物劃成分,或者千方百計地追尋作者的階級歸屬和政治派別。那種刻板的經濟決定論,使我們閱讀名著時,到處搜羅數據,以理解時代背景。那種“通過什么反映什么”來概括作品的主題的閱讀公式,死死地套住我們的閱讀思維。那種所謂“受階級局限,如何如何”的萬能標簽,奪去了多少傳世之作鮮活的生命,使人們對名著產生了多少誤解!
新時期以來,名著重印,給讀書界帶來了從未有過的生氣。但如何重讀名著呢?我想,所謂“重讀”,并非“再看一遍”,也非多看幾遍。如果僅僅停留于“看幾遍”,那也許只是“無用的重復”。“重讀”應是指把名著完全置于新的閱讀空間之中,即對名著進行主動的、參與的、創造性的閱讀。而這首先需要閱讀者在面對名著時有一種開放的閱讀心態,同時應該破除過去的在某種力量束縛下的閱讀方式,在心態上積極開辟多向多元多層次的思維格局,培育自身的建設性的文化性格。否則,仍可能導致重讀名著的失敗。
7. 從全文看,第一段引述了許多作家作品,其主要表述的意思是
A. 像《紅樓夢》這樣的經典名著在世界文學史上是非常多的。
B. 每一本經典名著都是取之不盡的精神礦藏。
C. 經典名著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文化底蘊。
D. 中外文學史上的經典名著值得反復品味。
8. 對名著需要重讀的原因,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 名著經過歷史的嚴格篩選,其本身具有不朽的價值。
B. 讀者的水平不斷提高,需要獲得新的情感體驗和生命感悟。
C. 過去“左”的一套奪去了許多經典名著的生命。
D. 過去“左”的清規戒律使讀者對名著產生了許多誤解。
9. 下列名著、作者、時代(國別)及體裁對應正確的是
A.《儒林外史》——龔自珍——清代——小說
B.《長恨歌》——白居易——唐代——詩歌
C.《九歌》——屈原——春秋——詩歌
D.《復活》——列夫·托爾斯泰——蘇聯——小說
10. 對“名著需要重讀”的“重讀”,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對名著進行主動的、參與的、創造性的閱讀。
B. 破除陳舊的閱讀方式,用開放的閱讀心態去閱讀。
C. 破除簡單化的思維格局,用多向多元多層次的思維格局去閱讀。
D. 為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培養自身的文化性格而閱讀。
[解析]7.D(解答本題,首先要注意題干的提示語“從全文看”。從全文看,首段談經典名著值得“反復品味”,第二段說“名著需要重讀”,第三段說怎樣“重讀”。再從首段看,首句是領起句,以下列舉中外著名作家作品,概述其成就,目的在于表明經典名著“值得……反復品味”。可見正確答案是D項)8.C(第二段“名著需要重讀”是領起句,第2句是一個并列復句,分號前從作品本身的特點出發說明“需要反復閱讀”,分號后從讀者的“需要”出發,說明應當重讀。以下“從文化歷史發展階段著眼”說明應當重讀。A、B、D三項據此編擬,是正確的。原文說“……奪去了多少傳世之作鮮活的生命”,使人們對名著產生誤解,而C項故意刪掉了其中“鮮活”二字,語意大變。“奪去了許多經典名著的生命”,還“重讀”什么呢?)9.B 10.D(仔細對照第三段的相關文句可知本題前三項正確。與D項相關的原文是“培養自身的建設性的文化人格”,絲毫未論及“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該項還故意刪去“建設性”這一限制語,使語義有所改變,因而D項不正確)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
記得有人說過,一個人須從古今中外的作家里去尋找和自己性情相近的人。一旦找到思想相近之作家,心中必萬分痛快,靈魂亦發生劇烈震撼,如春雷一鳴,蠶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于是流連忘返,樂此不疲,如受春風化雨之賜,終獲學業大進之益。
這個主張闡發了讀書活動中一條基本規律。心理學和接受美學都認為,閱讀活動可看成是作者與讀者雙向交流的心靈對話,是閱讀主體為了尋找“自我”和發現“自我”的一次精神探險,因而當閱讀主體面對一個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其潛在的精神氣質和智慧,就如“電擊”一般被喚醒、被激活了。當然,一個人面對一本書,仿佛看到了另一個“自我”走來而產生靈魂上全方位的震動和驚喜,或者說一個新的“自我”從“舊我”的軀殼里誕生的情形,一生中難得一遇。這種情形多半發生在某些文學藝術家或人文科學家身上。在其他人那里,則偏重于智慧的激活和治學方法的重鑄。
“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的情形因人而異,多數是部分得到更新,別開生面。至于氣質和心靈完全吻合的情形,是決不會有的。如果完全認同,則無異于泯滅自我的心智。俄國詩人帕斯捷爾納克說,當他發現自己身上的英雄主義氣質與當時名聲在他之上的馬雅可夫斯基相近時,他就抑制自己的英雄主義氣質。帕氏的例子,值得深思,值得曾受惠或脫胎于某些外國作家且已聲名遠播的當代中國青年作家們反省。
7. 下列句中加線的“自我”的含義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 為了尋找“自我”和發現“自我”
B. 一個陌生的又是高于“自我”的“自我”
C. 仿佛看到了另一個“自我”走來
D. 一個新的“自我”從“舊我”的軀殼里誕生
8. 第三段中說“如果完全認同,則無異于泯滅自我的心智”,其主要理由是
A. 今人和今人、今人和古人,靈魂氣質是不可能相同的。
B. 完全認同,失去“自我”,無新生命可言。
C. 先賢和今賢只能啟發和幫助讀書人認識“自我”。
D. 如果完全認同,讀書與不讀書就沒有區別了。
9. 對文中的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 一個人一旦從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找到與自己思想相近的人,靈魂必受到震撼,仿佛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一樣,經不懈努力,對學業的成功大有裨益。
B. 喚醒、激活閱讀主體潛在的精神氣質和智慧的前提是它必須在尋找“自我”和發現“自我”的過程中找到一個陌生的又高于“自我”的“自我”。
C. 文學藝術家或人文科學家在智慧的激活和治學方法的重鑄方面往往能在“舊我”的軀殼里誕生出一個新的“自我”,從而產生靈魂的全方位的震動和驚喜。
D. 閱讀活動中要想“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需不斷更新,別開生面,絕不能機械模仿別人的性情,從而在閱讀鑒賞過程中流失了“自我”。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