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乙级联赛-罗马vs费耶诺德-前端掘金-中国斯诺克选手排名|www.sckhjt.com

51合肥家教網以“讓孩子自信、讓家長放心”為服務宗旨,以“證件認證、星級評定”保證教員質量,以“系統化、高質量、快節奏”為服務理念,提供 蕪湖英語家教, 蕪湖數學家教, 蕪湖物理家教, 蕪湖化學家教, 蕪湖理科家教, 蕪湖文科家教, 蕪湖奧數家教, 蕪湖數理化家教, 蕪湖日語家教, 蕪湖全科家教等一對一上門家教服務。本 蕪湖家教中心地址:51蕪湖家教網,電話::15215533456
51蕪湖家教網
家教熱線:
蕪湖請家教電話 :15215533456
蕪湖做家教加群 QQ群531664674
蕪湖請家教  蕪湖做家教  蕪湖家教信息  蕪湖老師信息      
    家教新聞資訊     請家教常見問題     做家教常見問題     家長加油站     家教才藝通     家教直通車     學習寶典     學習資料     教學資源     外語學習     初一試題     初三試題     中考專題     高一試題     高二試題     高三試題     高考專題
  當前位置:【51蕪湖家教網】 → 首頁家教資訊 → 瀏覽文章

采編:哈爾濱家教   來源:哈爾濱家教網    點擊:976    發布日期:2010-07-11 19:09:26

(高考)古代中國經濟文明的發展歷程

【專題二】 古代中國經濟文明的發展歷程

                    

【考情分析】

(一)命題特點:本專題一直屬于高考命題熱點區,形式從選擇題到主觀題都出現過。從2008—2009年高考試題分布情況來看,主要考查了古代農業、手工業及商業政策。所以今后高考重點復習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商業的發展;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閑關鎖國政策。復習時要注意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和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對中國古代經濟的整體認識,聯系當時的政治文化發展狀況,弄清它們的相互作用。

(二)命題趨勢:

【考綱點擊】(1)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業的發展;(3)商業的發展;(4)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

【考向預測】

1、從知識點角度分析,“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國農業、手工業、商業的基本特點,是新課程知識,會成為命題的興趣點。特別要關注“市”的發展、著名的商幫。

2、從能力考查角度分析,古代各種經濟政策出臺的背景,這種政策在當時所產生的正面和負面影響,以及從長時期看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哪些植根于我國社會中的傳統經濟觀念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現實生活,對這些觀念,我們應該持怎樣的態度等等,都將是2010年高考命題可能涉及的重要話題。

3、從地方史角度分析,對明清之際江南資本主義萌芽的探究將是命題的熱點。另外,還有“運河經濟”“揚州鹽商”“南京云錦”等多個古代江蘇的手工業、商業話題也是命題的重要素材。

本單元各種題型均出現過,但選擇題居多,非選擇題多進行綜合考查,考查知識的橫向聯系能力,如2008年一東卷26題對西漢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之間關系的考查,需要較高的綜合能力。今年高考試題注意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考查,比如,農民負旦問題、城市發展問題、對外貿易等問題都是高考考查的重點考點新面孔:官營手工業與家庭手工業、“市”的形成與發展、著名的商幫。命題新視角:“民生”、“平等”、“市場”、“交通”、“開放”、“國粹”、“經濟文明”等都是當前審視古代經濟發展的嶄新視角。具體復習知識點有:小農經濟、精耕細作、商幫、“重農抑商”、“閉關鎖國”和資本主義萌芽等將是考查的重點。中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成為社會民生中的重要問題,在高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古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及成果是備考的重點。民生問題是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古代統治者對待農業、手工業的相關政策及對社會民生產生的影響,將會成為命題的切入點。

【知識交匯】

一、古代農業

(一)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

1.人類社會農業最早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種”,又稱為“火耕”。這種耕作方式在土地耕種一兩年后由于地力下降只好撂荒。

2.距今七八千年我們的祖先發明了最早的松土地工具---耒耜,農業耕作進入了“石器鋤耕”或“耜耕”階段;耜耕可以把土挖得深一些翻得松一些,可以加快土壤熟化過程獲得較好收成。但因缺乏肥力、中耕和灌溉,地力有限仍需撂荒。

3.商周時期出現了青銅農具農業耕作方式進入了青銅中耕階段人們此時也懂得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等。

4.春秋小件鐵農具問世,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牛耕是我國農業技術史的耕作方式和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最遲在春秋末期人們已經開始用牛耕地,戰國時期牛耕推廣。此后(戰國時期)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1、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直接原因:各國的改革與變法

2、形成的過程: 生產力進步——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財政困難——各國改革——促進封建土地所有制——階級力量壯大——變法——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所有制。(商鞅變法最為徹底)

3、影響:戰國時期確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存在二千多年,是封建社會各項繁榮的基礎,前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一方面封建地主階級依靠各項特權,大量兼并土地,廣大農民過著貧困的生活,另一方面到了明清時,嚴重阻礙了社會的進步。

(三)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

⑴含義: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為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自然經濟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⑵作用:①小農經濟是封建王朝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②小農經濟是中國古代精耕細作技術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③小農經濟也是中國人口增長的重要原因;④它在中國古代封建經濟中始終占主導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專題縱橫:1.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員集體耕種,平均消費。

(2)奴隸社會:土地歸國家所有,實行井田制。

第一:基本線索:開始實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廢除(戰國)。

第二:名稱來源:因耕地阡陌縱橫,象井字形狀,故名。

第三:內容:所有制形式:土地國有制。即一切土地屬于國王所有。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并向周王交納一定貢賦。生產方式:諸侯卿大夫強迫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爭取他們的勞動。

第四:瓦解及原因: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這種生產方式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許多私田出現;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魯國等進行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先后進行了變法運動。封建制度最終在各國確立起來。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規定“為田開阡陌封疆”,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特點。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存在兩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土地;廣大農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沒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國家的剝削和壓迫,生活貧困。

2.主要生產方式——小農經濟   

(1)含義:以家庭為單位,以生產資料個體所有制為基礎,完全或主要依靠勞動者自己的勞動,獨立經營小規模農業,以滿足自身消費需要為主的經濟形式。

(2)形成:春秋戰國時期。

(3)基本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繳納賦稅;實際上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4)弱點:①分散性:屬于一家一戶的個體小生產。②封閉性: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相互之間缺少交往和合作。③落后性: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生產資料有限,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④脆弱性:易受天災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響,特別是王朝政策的影響。

(5)評價: 小農經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農具的出現和逐漸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確立而形成和確立的。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基本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封建社會后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逐步阻礙經濟的發展。

 (6)破產:鴉片戰爭以后外國廉價商品大量涌入,農民和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小農經濟開始解體。

3.中國古代的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1)從經濟構成的角度看,我國古代農業經濟具有以種植業為主、以家庭飼養業為輔的特點。

(2)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3)從生產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這種“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是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又一特點。

(4)從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導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一個特點。

二、 古代手工業

(一)官營手工業

1.夏商周時期我國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2.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此后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成為中國古代手工業的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3、官營手工業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中的大作坊生產,產品主要是武器和官府的生活用品,產品質量最好;

(二)冶金業的主要成就

1、青銅鑄造:①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小件青銅器;②商周時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商朝司母戊方鼎是其中杰出代表;③春秋戰國秦漢時代青銅鑄造采用鎏金和鑲嵌工藝。

2、鐵器制造:①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②戰國時期鐵器使用推廣;③東漢時杜詩發明水排用來鼓風冶鐵使中國冶鐵水平長期領先于世界

3、煉鋼技術:①春秋晚期中國已能制造鋼劍;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發明了灌鋼法使鋼的產量和質量大大提高;

(三)制瓷業的主要成就:

⑴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⑵商朝時中國已有了原始的資器;⑶東漢時中國資器生產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有了青瓷和白瓷;⑷唐朝時中國瓷器已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系統;⑸宋代出現了一大批瓷窯,景德鎮是其中著名的一個;⑹元代時景德鎮成為制瓷中心能燒出青花瓷;⑺明朝時景德鎮成為全國“瓷都”此時能燒出五彩瓷;⑻清朝時可以燒制琺瑯彩;⑼從唐代起我國瓷器開始外傳。

(四)紡織業的主要成就:

⑴距今五六千年中國已有了絲織品;⑵商代時出現了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物;⑶戰國時期中國的絲織品產量種類日益增多;⑷漢代時中國絲織外銷量激增;⑸明清時①蘇州杭州成為著名絲織中心;②那時還現了花樓機;③同時還能織出“金寶地”等絲織新品種。

專題縱橫:4、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的基本特點及經營形式

(1)中國古代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技術高超、工藝精湛,質地優良,長期居于世界前列。

(2)多種經營模式長期并存。春秋戰國以前,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經營,春秋戰國以后,形成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長期并存的局面。

(3)官營手工業生產范圍廣泛,規模龐大,分工細致,代表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明代前期以前一直占據古代手工業的主導地位。

(4)私營手工業興起于春秋戰國時期,唐代以前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來私營手工業顯著發展,到明朝中葉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并且在某些部門開始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計工受值”式的雇傭勞動關系的資本主義萌芽。

  經營形態

    管理方式

    產品用途

  流通方式

官營手工業

由政府直接經營,進行集

中的大作坊生產

武器等軍用品和官府、貴

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場流通

民營手工業

民間私人自主經營

民間消費

在市場流通

家庭手工業

農戶的副業

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

剩余部分在市場上出售

三、  古代商業

(一)“市”的形成和發展

1.市的形成:西漢時期城市中出現了專供貿易的“市”:⑴長安城里有東、西二市市與住宅區嚴格分開周邊有圍墻市內設有出售商品的店鋪;⑵官府設有專門官員市長或市令進行管理按時開市、閉市后不許再有經營活動;⑶以上兩點說明西漢時“市”有嚴格的時間空間限制;

2.唐朝時市的發展:⑴唐朝時“市”有所發展城市中的市、坊(居民住宅區);⑵長安城中也有東西市之分,在空間上市與坊之間仍有圍墻相隔在時間定時開市和閉市;⑶市里行業種類繁多,西市有西域以及波斯、大食商人胡風、胡食盛行;⑷到了唐代后期城市中的市、坊限制逐漸被打破;⑸農村集市有了進一步發展有些發展成為重要市鎮。

3.兩宋時期市的進一步發展:⑴宋代時店鋪已可以隨處開設且買賣時間也一改舊時日中為市的限制,早晚都可以經營;兩宋時在邊境設榷場進行雙邊貿易;

(二)主要的商業城市

1、西漢的大城市有:①長安、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它們都發展成為著名的商業中心;②每個城中都有專供貿易的“市”;

2、唐朝時:①唐朝時著名的商業城市在北方有長安和洛陽后來隨著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流域的揚州和益州也成為繁華和商業城市且有“揚一益二”之說;②同時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城市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管理對外貿易;③唐朝時城市中還出現了早期的銀行雛形----柜坊、及類似商業匯票的飛錢

3、兩宋時:著名的商業城市有開封和臨安;開封城內既有商業街區以專業交易場所;臨安城內店鋪林立早市、夜市相接且有瓦子等娛樂場所。

4、元朝時期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華的商業大都會,國內外各種商品匯聚此地;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業和手工業中心“貿易之巨,無人能言其數”;泉州是元代對貿易的重要港口,被當時旅行家稱之為世界第一大港,政府在此設有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

(三)著名的商幫

明清時期由于小農經濟與市場聯系日益密切,城鎮經濟空前繁榮。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商幫,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晉商。徽商和晉商都以經營鹽業起家他們的出現反映了明清商品經濟的繁榮和資本主義的萌芽。但反過來,這些商幫把大量的財物運回家中,轉化為封建地產,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專題縱橫:5、古代城市發展的基本特點

(1)傳統的政治性城市逐漸向商業化城市發展,表明商品經濟日趨活躍。

(2)農村人口不斷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經濟繁榮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

(4)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逐漸發生變化。

6.中國古代商業的主要特點

一是中國古代不同的時期商業發展呈現不同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商業發展出現了第一次高峰。宋元時期國內貿易、邊境貿易和對外貿易全面繁榮;紙幣最早出現,古代商業的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期。明清時期,一大批商業市鎮興起,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貨幣,徽商晉商等區域性的商人群體形成等,使得明清商業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

二是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隨商貿的發展呈不同的特色。秦漢至唐,在京都、郡、國所在的大縣城內,多有官府在指定的地區設立并由官府管理的“市”(進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場所),與居民所住的“里”“坊”嚴格分開。宋代以后坊市制度界限被打破。

三是中國古代商業與商人的命運總是與政府的商業政策有關,自戰國以來實行的是重農抑商的政策,中國古代商人的社會政治地位低下。明清時期的重農抑商政策確實嚴重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的成長。

四、 主要經濟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的產物;②封建政府為了保證財源和稅源及兵源;

⑵含義:指統治者為農保護農業生產和小經濟限制甚至打擊工商的經濟政策;

⑶目的:①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②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

⑷最早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是戰國時期的秦國的商鞅變法

⑸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是為了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慮。但是,明清時期的抑商政策,不僅阻礙工商業發展,社會經濟活力受到壓抑,而且強化了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長期得不到正常發育,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重農抑商”政策,雖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間商品經濟的發展,但它導致中國被遠遠甩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的后面。

2.“海禁”政策:

(1)含義:①明太祖時期下令"申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

(2)原因:防止流亡海外的敵對勢力與倭寇危及明朝統治;

(3)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開放廣州一外對外通商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對外貿易.

(4)影響:閉關鎖國政策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專題縱橫:7.比較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

 名稱

   相同點

    不同點

  時間

  目的

    作用

重農抑商

都是封建統治者實

行的經濟政策;都重

視農業、抑制商品經

濟的發展;都促進了

封建社會

初期出現

并貫穿封

建社會的

始終

促進農業

發展,穩固

封建統治

基礎

在封建社會前期和

建朝初期促進了封

建經濟的發展;封建

社會末期對生產力

發展起阻礙作用

閉關鎖國

傳統經濟的發展;都導致了中國國際地位的逐步衰落

明代中期出現,到清朝進一步加強

抑制中外交往,維護封建專制統治

有利于抵制外來侵略,維護國家主權;但限制了中國與世

界的交流,導致中國的落后

【思想方法】

【例1】下列選項中,能反映商朝農耕生產的是(  )

                                           

  

          A                  B                  C                  D

【分析】在讀懂圖片的基礎上,抓住題干中的限制性詞語“商朝”、“農耕生產”進行比較判斷。A與農耕生產無關,B與D當時還沒有出現,可以排除,C是“田”字的寫法,反映農耕生產的內容。 學生容易誤選A。錯解原因:是不能有效提取圖片信息,沒有注意題干中的關鍵詞“商朝”“農耕”。 本題應選C

【例2】明朝后期,浙江出現“商賈從旁郡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紡織所成,或布或紗,清晨入市,易花而歸,仍治而紡織之,明且復持以易”。從本質上看,這種現象是指( )

A.浙江農村的商品經濟          B.棉紡織品交易頻繁

C.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D.家庭手工業的發展

【分析】解答本題的關鍵首先是理解題意,其次是應正確理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特征是雇傭關系。  本題旨在考察學生對材料的閱讀理解和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本質特征的認識。材料揭示了商人打入生產領域,采取分散的經營方式,其中蘊含著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因此具有資本主義的性質。本題應選C

【例3】下列所引材料與“農為天下之本,而工賈皆其末也”觀點不一致的是( )

A.“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舍本逐末,賢者所非”

C.“士儒不察,以工商為末,妄議抑之”

D.“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租稅以困辱之”

【分析】本題考查閱讀理解材料及逆向思維的能力。讀懂材料是解答此題的關鍵。 題干部分是重農抑商的觀點,題支ABD三項均和題干觀點一致,而C項反對重農抑商。本題應選C

2008—2009年高考涉及的知識點主要集中在第1、2、3、4課的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手工業中的瓷器制造業、商業“重農抑商”政策的發展。在2008—2009年高考中,山東文綜卷涉及到自然經濟的特征、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等知識點;海南歷史卷涉及到西周的工商業制度、南朝農業耕作技術、唐代商業管理制度、陶俑的產生及制作、明代商品經濟的狀況等知識點;廣東歷史卷涉及到商朝的農耕生產、明朝的商品經濟的影響等知識點。從中可以預測古代中國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依然是高考考查的重點,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將有可能成為2010年高考命題的亮點。此外,“三農”問題是當代中國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同學們在復習時要注意結合當代黨和國家關于農業發展的一些政策、措施,鏈接本專題的相關主干知識。

復習中國古代經濟史要密切關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些熱點問題。當今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的古已有之,如中國古代在水利建設、人口政策和墾荒等方面就有不少經驗教訓值得今人汲取。命題多以某一話題為載體,而這些話題較為注重與人類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與當前人類生存和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相聯系(如人口、資源、能源、重大自然災害、生態、環境保護等);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相聯系(如我國能源利用、西部大開發、“三農”問題、和諧社會等)。因此歷史復習必須關注現實,做到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專題演練】

1.諺語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總結。下列諺語能夠反映我國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特點的是(    )

A.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               B.黃牛過河各顧各

C.苗兒出得齊,豐收不用提               D.小滿芝麻芒種谷

2. 當代著名的人類學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國食物》里談到,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卻是西方飲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這種飲食習慣差異的根本原因是(    )

A.歷史傳統的不同           B.生產方式的不同

C.生活習俗的不同           D.宗教信仰的不同

3.(原創)春倌說春是民間說唱藝術。歷代官府對春倌說春極為重視。在清朝和民國年間,每年立春這一天,州府縣衙都要分別舉行隆重的送春儀式。具體做法是在城郊先開春倌會,現場說春表演,燒香祭天,祈禱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再由府官、縣官親自握犁趕牛,犁地三個來回。這說明的本質問題是(   )

A.中國古代官員非常重視親自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示范作用

B.政府非常重視在立春時節,豐富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C.中國古代歷代政府和官員都比較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

D.中國民間祭祀的活動多,內容豐富,教育意義重大

4.(創新)右圖為2008年北京殘奧會吉祥物福牛樂樂。殘奧會吉祥物設計方案“福牛樂樂”的靈感來自中國古老的農耕文明。我國最早采用牛耕技術是在

A.商周時期   

B.春秋戰國時期

C.兩漢時期   

D.隋唐時期[本文來源:http://www.51fsjj.com/news/news39_124811.html  (高考)古代中國經濟文明的發展歷程]

5.在歷史學習中學生要具備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對豆腐起源的探究中,你覺得最可信的是(    )

 A.李時珍認為豆腐起源于西漢,因他是科學家,說法可信

 B.朱熹認為“豆腐本為淮南王術”,源于西漢。朱熹是大學問家,說法可信

 C.宋代《清異錄》中首次提到制豆腐法,這證明宋代開始出現豆腐

 D.河南出土的東漢墓葬中有“豆腐作坊石刻”圖,證明豆腐最晚出現在東漢

6.(原創)《周易·復》中指出:“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中國古代把這一政策作為基本國策,長期推行是在(   )

A.西周時期   B.秦漢時期    C.隋唐時期    D.明清時期

7.下圖是商朝鑄造的青銅器的照片,這些照片能夠提供的歷史信息是(   )

 

   圖1                          圖2

  

  圖3                                圖4

A.商朝青銅器代表中國古代青銅器鑄造最高水平

B.商朝青銅器是迄今為止世界出土的最早文物

C.商代青銅器開始用于生產、生活、軍事等方面

D.商朝青銅器鑄造技術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8.(原創)根據張瀚《松窗夢語》中記載:明朝中后期杭州仁和縣張毅庵,因其絲織品“備極精工”,人相爭購,由是逐漸富裕。從一張織機發展到二十余張,雇請“各色人匠”,因此“家業大饒”。這一段材料反映的實質問題是(   )

A.明朝后期杭州的絲織業十分發達

B.杭州絲織品做工精致,受到歡迎

C.杭州絲織業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D.杭州社會兩極分化的現象十分明顯

9.唐朝詩人孟郊在《織婦辭》中曾有“如何織紈素,自著藍縷衣”的詩句,而韋應物的《雜體五首》中有“舞罷復裁新,豈思勞者苦”的句子。對比這兩句詩,可看出(    )

A.絲織業不夠發達,產量較少        B.當時的絲織品主要供上層社會消費

C.絲織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歐洲地區  D.絲織品為織者自己所用

10.(原創)十九世紀三十年代開始,日本、美國、大陸、臺灣的學者相繼對中國市鎮展開了研究。八十年代以來,更有后起的中外學者,專門對市鎮經濟進行了區域性的宏觀研究。他們的研究結論可能有

①隋唐時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場所是“市”

②唐朝后期,廣大農村都有定期舉行的“草市”

③北宋時期,農村有些集市逐漸形成固定的市鎮

④明清時期,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在全國蓬勃興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1.“市井經紀之家……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耍鬧去處,通曉不絕……蓋都人公私營干,夜深方歸也”,這一記載,最早發生在(    )

A.唐朝長安                             B.宋朝東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12.(原創)下列圖片中,能夠促進我國古代小農經濟發展的是(   )

    

①圖1  鐵器的發明和使用        ②圖2 統治者重視農業

   

③圖3  絲綢之路與中外交往      ④圖4 手工工場的出現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3.(原創)1840年,文人汪仲洋認為:西方人長腿不能彎曲,不能奔跑和跳躍,碧藍的眼睛畏懼陽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睜開。林則徐也認為:洋人喜吃牛羊肉,若無從我國進口的大黃、茶葉以輔食,將會消化不良而死。這些荒謬的認識是緣于清朝的(    )

A. 閉關鎖國         B. 文字獄           C. 重農輕商         D. 政治腐敗

1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海客乘天風,將船遠行役。譬如云中鳥,一去無蹤跡。

                                                ——唐 李白《估樂客》

            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夜聞。            

                                                ——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

請回答:

(1)概括材料所反映出的唐代商業發展的情況(4分)

材料二     今夜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       ——宋  陸游《雜賦》

               爾來盜賊往往有,劫殺賈客沉其艘    ——宋  王安石《商感》

(2)從材料中你能看出哪些歷史信息?(2分)面對商品經濟發展的狀況,唐宋政府依舊實行什么經濟政策?為什么?(4分)

  材料三  大婦弓彈中婦績,綠鬢小婦當窗織,莫辭勞,吳中賈來價正高。

                                              ——乾隆時《南江縣志。棉布謠》

(3)材料表現出了哪些歷史現象?它與唐宋時期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什么?

15.閱讀下列圖片

材料一下列圖片反映了我國古代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進步:

 

  

鐵鍤             穿有鼻環的牛尊   

圖一  春秋戰國時期                圖二兩漢時期        圖三  隋唐時期

 材料二  下列圖片反映了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

       

 圖四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運場景        圖五  《清明上河圖》中的商隊

      

 圖六  清代嘉慶年間的北京東四牌樓        圖七 清代蘇州的“全晉會館”

請回答:

(1)促進我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變化的根本原因及其標志分別是什么?

(2)根據材料一,結合教材歸納農具進步的表現及意義,并簡要說明生產工具的改進在不同時期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

(3)根據圖四、圖五分析當時的商運方式有哪些?圖七中會館的出現與圖四、圖五所反映的歷史信息是什么關系?

(4)根據材料二中的四幅圖歸納古代中國商業經濟的哪些重要信息?商業的發展有什么作用?

16、(10分)歷史學家李洵認為:“明代江南地區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歷史上有特點的社會勢力。他們憑借著江南地區發達的經濟文化有利條件,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擴展經濟實力,引領當時的社會風潮,在江南社會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紡績求利。其俗勤嗇好殖,以故富庶。……如華亭相(徐階)在位,多蓄織婦,歲計所積,與市為賈。高考         ——[明]于慎行《谷山筆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啟中舉,盡免其役,家業復振。……(植蠶)與市為賈,驟富焉,市人多效之。高考 ——《徐光啟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來,豪門貴室,導奢導淫,博帶儒冠,長奸長傲,日有奇聞疊出,歲多新事百端。……倫教蕩然,綱常已矣。高 ——[明]范濂《云間據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鄉(蘇州)富家甚多,席費千錢而不為豐,長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鄒望,亦有田三十萬畝,僮仆三千人,……而好訟致窮。高考——[清]錢泳《登樓雜記》

請回答:高考資源網

(1)據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徑。(2分)高考資源網

(2)據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動引起了江南社會風氣的哪些變化?(3分)高考資源網

(3)有學者認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資本主義萌芽的促進者,又是其阻礙者。請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闡釋學者的觀點。(5分)

17、(廣東省六校第二次聯考)(11分)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豐縣,有村曰朱陳。去縣百余里,桑麻青芬氳。機梭聲札札,牛驢走紛紜。女汲澗中水,男采山上薪。縣遠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財不行商,有丁不入軍。家家守村業,頭白不出門。……

              ——白居易《朱陳村》

【材料二】   “中國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就是說,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細,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國家。然而,許久以來,它似乎就停滯于靜止狀態了。今日旅行家關于中國耕作、勤勞及人口稠密狀況的報告,與500年前視察該國的馬哥孛羅的記述比較,幾乎沒有什么區別。也許在馬哥孛羅時代以前好久,中國的財富就已完全達到了該國法律制度允許的發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Laws)和制度(Institutions),那么該國土壤、氣候和位置所可允許的限度(即財富增長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亞當·斯密《國富論》(1776)

【材料三】   “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瓷器、絲巾,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需之物,是以加恩體恤。”         ——《乾隆帝復英王喬治三世》

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經濟模式?這種經濟發展模式有何特點?(4分)

(2)你認為材料二中亞當·斯密關于中國“停滯性”的結論是否切實?亞當·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國長期停滯的原因的?(3分)

(3)如果你同意“停滯性”的結論,請再分析造成停滯的另外兩個原因。如果不同意,請寫出兩點理由。(2分)

(4)根據材料三,我們從乾隆帝復英王的信中,能看出當時中國怎樣的情形?(2分)

18(2009濟南市一模27題)(12分)浙江張氏家族以機杼起家、以耕讀傳世的歷程,是明清之際江浙一帶許多家族家業傳承的典型。

材料一  毅庵祖(張瀚先祖)家道中微,以酤酒為業。……因罷酤酒業,購機一張,織諸色纻巾,備極精工。每一下機,人爭鬻之,計獲利當五之一。積兩旬,復增一機,后增至二十余。商賈所貨者,常滿戶外,尚不能應。自是家業大饒。                          ——張瀚《松窗夜話》

    材料二  張氏家族在“家業大饒”后,將大量累積得來的財富或過剩的資本用于購田置地,并要求后人棄商從文,轉向科舉入仕之途。明嘉靖十四年張瀚中進士、后曾官拜兩廣總督、吏部尚書。此時張家已演變成大官宦之家。

    材料三  研究華商歷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關從商致富的記載,但幾乎毫無例外,過去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可以說,引發人們營商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                                         ——《中國全史·商賈史》

回答:

(1)依據材料一,概括張氏家族“家業大饒”的原因。(2分)分析其所經營機杼業的性質。(2分)

(2)依據材料二、三指出,為什么“引發人們經營致富的動機中,實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毀商業企業發展的因素”?(4分)

(3)某研究小組通過對張氏家族家業傳承的研究,得出這種機杼業為代表的經濟形態“是一種沒有前途的經濟”的結論,結合所學加以印證。(4分)

19、2009南通市第一次調研21(14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英國煤的蘊藏量非常豐富,建立工廠十分方便。那些高聳入云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歷史已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材料二  明清江南工業發展最主要的特點之一,是其重工業畸輕而輕工業畸重,從而形成一種“超輕結構”。規模龐大的輕工業加上規模同樣龐大(甚至更為龐大)的農業,生活資料的生產占了社會生產的絕大比重,以重工業為主的生產資料生產在社會生產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國模式:江南道路與資本主義萌芽》

材料三  馬嘎爾尼訪華并沒有帶來滿意的結果。英國對代表翠性主義工業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級官員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對馬嘎爾尼的所有請求概不答應,最后馬嘎爾尼使團除了帶著一堆乾隆帝賜予的無用賞賜經廣州入海夕卜,一無所獲。西方人心中關于中國形象最后一點崇高崩塌了。馬嘎爾尼在其《紀事》中寫道:“中國自滿洲韃靼占領以來,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里沒有進步,或者更確切的說反而倒退了。”

請回答:    

(1)據材料一、二,指出中國與英國經濟發展的不同特點并分析其成因。(4分)   

(2)分析馬嘎爾尼出使中國的深層次原因。清政府為什么拒絕馬嘎爾尼的要求?(3分)

(3)材料三中馬嘎爾尼得出“至少在過去一百五十年里沒有進步,或者更確切的說反而倒退了”的結論,客觀上是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現實的。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4分)

(4)有人說:中國經濟在明清時期落下了營養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這一頑疾一直影響著近代經濟的發展。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你的看法。(3分)

20.(2009廣東韶關市二模26(13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嘉靖八年,霍韞奉命修會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額(份)田已減強半,而湖廣、河南、廣東失額尤多。非撥給于王府,則欺隱于猾民。廣東無藩府,非欺隱即委棄于寇賊矣。司國計者,可不究心?”                                        ——《明史·食貨一》

【材料二】凡官地,例禁與民交易。然旗人不習耕種,生齒日繁,不免私有質鬻。……。自和珅管大農,奏改前章,于是旗人及府莊頭率多撤地別佃,貧民始多失業。   ——趙爾巽《清史稿·食貨一》

【材料三】俗有田底、田面之稱,田面者佃農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蓋以佃農各有其半,故田主雖易而佃農不易,佃農或易而田主亦不易。                    ——光緒《周莊鎮志》卷四,風俗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面對材料中出現的嚴重的社會問題,封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來應對?(2分)

(2)材料二、三反映出農村怎樣的經營方式?“田底”和“田面”的實質是什么?(3分)

(3)根據材料和問題(2)中的信息,簡要分析明清這種經營方式和土地生產關系如何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4分)

(4)有學者認為,中國政府具有沒收和再分配土地,以及向莊田征稅的特權,但它沒有阻礙土地的隨時買賣和繼承。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判斷這一觀點是否成立,并說明理由。(4分)

歷史專題二【參考答案】

1.B 解析:A項強調的是施肥、生產技術的提高;C項描繪的是農作物生長狀況;D項強調的農業生產要應時制宜;均不符合題意。B項“各顧各”強調的是農業生產的相對封閉性,體現小農經濟一家一戶生產的特點,故B符合題意。

2.B解析:在東方農耕文明中,牛是最重要的農用畜力,所以不可能會出現多吃牛肉的現象;西歐農業不發達,畜牧業較為發達,牛不是用于農耕而是用于飲食。不同的生產方式造就了不同的飲食習慣。

3.C  解析:A項是表象,不是實質反映。B項沒有正確提煉材料的實質。C項是材料的本質反映,因為中國古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D項與材料無關。

4.B解析: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的耕作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是其重要標志,漢代是牛耕技術推廣和改進的重要時期,此后,牛耕技術逐漸普及全國。故選B項。

5.D解析:歷史資料的來源有多種,東漢墓葬的圖屬于一手資料,其歷史價值最高。

6.D解析:材料所反映的是“閉關鎖國”政策。中國古代其他朝代基本推行開放政策。明朝統治者開始推行“海禁”政策,清朝大規模“閉關鎖國”政策。因此,題中所反映的現象發生在明清時期。

7.D解析: A項的表述是不正確的。B項也是錯誤的表述。C項主要錯在“開始”上,青銅器早在原始社會就用于生活方面。司母戊大方鼎的出土,表明商代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在當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8.C解析: A項和B項是從表象上分析材料的,不符合題目“本質”的要求。C項是本質的反映,因為材料中已經體現了“雇傭”關系。D項與材料無直接關系。

9.B解析:材料中詩的意思是,從事絲織業生產的織者個人衣著粗陋,而高檔的絲織品主要供上層社會消費,故B相符合材料信息。

10.A  解析:①、②、③的敘述是符合史實的。④的表述主要錯在“全國”,當時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主要在江浙地區。

11.B解析:此段材料反映了城市商業的發達,從材料看市場和居民區的界限已被打破。這種現象最早發生在宋朝。

12. A解析:鐵器的發明大大推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統治者重視農業,推行“重農抑商”也有利于小農經濟的發展。絲綢之路及中外交往,推動了中外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手工工場及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對小農經濟主要起阻礙和瓦解作用。

13.A解析:提取信息:文中觀點都是錯誤荒謬的,反映了當時中國人的愚昧無知,和閉關鎖國有著密切的聯系。

14.解析:本題用詩歌的形式考查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歷程,形式新穎,是道好題。回答時注意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分析綜合。還要注意材料信息與課本知識的有機結合。

答案(1)商業貿易活躍,一些商人為追逐利潤而遠離家鄉;水上貿易發達;出現不受時限的喧鬧夜市;酒店和娛樂業興旺(。

(2)信息:商業發展滲入農村,出現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財產得不到保障。政策:重農抑商。原因:鞏固君主專制統治的需要。小農經濟是封建統治的基礎。 

(3)現象:清前期商品經濟有較大發展,包買商打入生產領域,資本主義萌芽在江南地區出現。不同:出現雇傭與被雇傭關系。

15.解析:本題以圖片的形式考查了中國古代農業和商業的發展變化情況。前三幅圖是古代生產工具的進步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后四幅圖是反映商業的發展情況;解答的關鍵是盡可能仔細觀察分析圖片,獲取更多的信息。第(1)問的根本原因一般指的是生產力的發展;標志結合圖片容易聯想到生產工具的改進。第(2)問強調農具進步的表現,注意結合圖片反映的類型進行歸納,圖一是春秋戰國時期,想到鐵器的使用,聯系到以前的情況,從牛耕想到農用動力的變化;圖二是漢代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法,圖三是唐朝發明的曲轅犁,從而聯想到播種、灌溉技術等等方面的進步。后兩問順之就比較容易了。第(3)問從對兩圖的比較,能夠聯想到圖四是水運,圖五是陸運;會館從圖七的說明可知是某一省等地經商的商人所建立的地方方便商業貿易的地方。第(4)問是將四幅圖片所反映的內容進行歸納整合即可。

答案(1)根本原因:生產力發展。標志:生產工具。

(2)表現:①從材質方面:石、木-青銅、鐵;②從工藝方面:打制-磨制-冶煉、鑄造;③從牽引動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④犁耕、播種、灌溉技術的進步。(4分)

意義:生產工具的進步反映了農業技術的提高,是生產力提高的重要表現,反映了我國人民適應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智慧。

生產工具的改進對農業生產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推動了農業的發展;兩漢時期,出現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方式,農耕區域擴大,推動農業發展;隋唐時期,創制了新的耕作工具和曲轅犁,農業生產發展加快,奠定了隋唐社會經濟繁榮的基礎。

(3)水上商運和陸路商運。商運活躍促進了商隊的形成,促使了會館產生;會館出現推動了都市以及“市”繁榮。

(4)信息:商運活躍,“市”繁榮,都市繁榮,會館產生。

作用:促進了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16、【答案】

(1)科舉(免役);發展工商業。  

(2)崇尚奢侈;逾越傳統倫理(道德淪喪);好訴訟。

(3)促進:帶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阻礙:士大夫受到重農抑商觀念的束縛;致富后主要用于購地、消費;沒有用于擴大再生產。

【解析】本題主要從中國歷史上“重農抑商”來考查傳統思想觀念的沿襲與變革,以及這種沿襲與變革對歷史發展的影響。第⑴和⑵問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煉信息和概括知識的能力,屬于容易題;第⑶問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闡釋事物和論證、探討問題的能力,要求從題干所提供的觀點進行探討和論證。

17、【參考答案】: (11分)

(1)模式:小農經濟(或自然經濟)(1分)特點: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1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或男耕女織);(1分)自給自足。(1分)

(2)同意或不同意。(1分)  法律和制度阻礙了發展。(2分)

(3)同意者講原因:重農輕商,閉關鎖國,輕視技術等。(2分)

不同意者舉理由:中國自宋朝以來經濟一直在發展;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發展等(2分)

(4)中國富有,夜郎自大的虛驕心理,閉關鎖國。(2分)

【解析】本題主要考察了中國古代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及小農經濟的影響和認識。解題關鍵是必須對小農經濟有一個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本題難點是材料二對于亞當斯密《國富論》的理解,把握亞當斯密的觀點:他認為法律和制度阻礙了中國的發展。再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8、【參考答案】:

(1)原因:轉換經營行業;紡織工藝高超;擴大經營規模。(2分)

   性質: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2分)

 (2)財富主要用于買田置地,不能轉化為用于擴大再生產的工商業資本;要求子女科舉入仕,棄商從文。(4分)

(3)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礙;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閉關鎖國、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儒家重義輕利思想、科舉入仕的深遠影響等。(4分)

【解析】本題借浙江張氏家族的發展歷程考查了近代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及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因素。回答時注意信息的處理。

19、【參考答案】:

(1)中國:農業和輕工業比重大。原因: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英國:工業化時代到來。原因:工業革命開展。(4分)  ‘

(2)原因:工業革命后迫切要求打開中國市場。(1分)經濟上:中國是自然經濟,具有封閉性;政治上:大國心理,防范外來勢力的干擾。(2分)

(3)政治上君主專制強化,封建統治腐朽;經濟上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文化上文化專制政策,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外交上閉關鎖國政策。(4分)

(4)農本思想忽視重工業的發展;閉關鎖國政策、大國心理造成中外交流的缺乏;小農經濟帶來的對先進文明的抵制。(3分)

【解析】第1小問考查的是中英兩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點,依據材料信息可以回答;分析原因應注意英國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及中國一直占統治地位的自然經濟的作用。第2小問中馬嘎爾尼訪華的表層原因是要清政府與英國通商,實際是這是英國工業革命的必然要求;清政府拒絕的理由可從經濟和政治兩角度分析。第3小問可從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角度逐一分析。第4小問可從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思想、近代前夜的閉關鎖國政策、天朝上國的美夢、小農經濟的根深蒂固等角度說明。

20、【參考答案】:(13分)

(1)措施:打擊或抑制土地兼并(變法或出臺法令、法規)。(2分)

(2)經營方式:租佃制。(1分)   實質: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或一田二主)。(2分)

(3)如何促進:一方面,租佃制的實行,使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松弛,農民不用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和成長提供了勞動力條件。(2分)另一方面,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而且相對穩定,有利于調動佃農的生產積極性;也有利于農村雇傭勞動制的出現,促進了土地的集約經營,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從而促進商業和市場的繁榮,最終促進了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2分,采點與采意相結合給分。)

(4)不成立。(1分)理由:自戰國后,土地私有制成為我國古代社會占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國政府只能沒收和再分配國有土地(官地);土地兼并屢禁不止或收效甚微,也正說明了這一點。(3分,采點與采意相結合給分。)

成立。(1分)理由:中國是“家天下”,是“人治”社會;當土地兼并危及到國家賦稅和徭役的征發,危及到封建國家的統治時,必然要采取種種措施來抑制土地兼并;材料一、二正說明封建政府要抑制土地兼并。(3分,采點與采意相結合給分。)

(本問為開放性問題,不管答哪一種觀點,只要言之成理,同樣賦分,此問共3分。)

【解析】第一問,要明白,材料中出現的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土地兼并,對這一問題,歷代封建政府一般是打擊或抑制土地兼并。第二問,要注意分析所給的材料,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第三問,只要能夠明白這種經營方式的特點、作用,就可以做出正確的回答。第四問,一方面在注意政府的性質,另一方面,要注意中國古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w.w.w.k.s.5.u.c.o.m

www.ks5u.com

 






百度搜索更多內容:(高考)古代中國經濟文明的發展歷程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

蕪湖大學家教中心 |最新學員 |優秀教員 |收費標準 |學員常見問題 |新聞信息 |教員常見問題 |教員須知 |本站簡介
服務熱線電話::15215533456  我們的QQ客服:737013856 教員加QQ群531664674(點擊即可聊天)
©    版權所有 國家工信部備案許可證:皖ICP備14023442號-2 未經允許 不得轉載  本站地圖 電子郵箱:737013856@qq.com
網絡實名:蕪湖家教 蕪湖大學家教網  蕪湖家教蕪湖家教網
本站搜索關鍵詞:蕪湖家教 蕪湖數學家教 蕪湖英語家教 蕪湖物理家教 蕪湖化學家教 蕪湖語文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