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是教學必不可少的基本環節,是課堂教學必要的準備,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按參加人數分集體備課和個體備課,而按時間又可分為基礎備課、周備課、課前備課、課后備課、常年備課。
我們很多的教師習慣于學期備課(學期初制訂本學期學科教學計劃)以及課時備課,即上一節課,備一節課的教材內容、教法、學法、板書……等等,這是上課教師應該做的,屬于基礎備課。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想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還須在備課上下一番苦功。如何做好備課工作,下面結合筆者的一些實踐體會,談談對于政治課備課的一些做法。
第一、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是現在普遍采用的一種提高教學水平的備課手段,集體備課的意義在于讓老師交流、碰撞智慧的火花,實現教學資源共享。集體備課就是大家一起研究教學,一般是這樣的形式,教師們坐在一起對課的重點、難點進行研討以及討論這節課該怎樣上,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年輕人思維活躍,老教師經驗豐富,通過交流,大家可以取長補短,在教材教法上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形成最佳的課堂教學方案。但教無定法,各人還應根據自身特長制定能揚長避短的教學方案。
在集體備課中,科任教師共同商討本周的課時如何安排,根據教學內容該怎樣去組織課堂教學。通過集體備課,教師的業務水平可以得到較大的提高,學科教學質量亦可得到較大的提高。但還有少數教師對此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只是在上公開課的時候來一次集體備課。甚至有極個別教師把集體備課理解錯了,擔心別人的教學成績比自己高,對集體備課只是流于形式,保守甚至誤導。
第二、周備課。
所謂周備課,顧名思義,就是要備一個星期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之前不僅要知道這一課要講的內容,還要知道這節課的相關內容包括前后的知識聯系,以及這節課在本周的教學中處于什么地位,形成完整的政治知識網絡,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時才能做到從整體上把握每一點滴的內容,使自己的教學有條不紊,做到前后貫通,重點突出,詳略得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加快學習進度、提高教學效率,同時有助于學生較好地把握知識網絡,使知識系統化。
周備課的好處固然很多,但在實際操作中有個別教師還沒有認識到周備課的意義所在,為了應付檢查,周備課只是流于形式。
第三、課前備課。
前面說到周備課,即上一周就準備好了下一周的上課內容,但事物是不斷變化的,尤其是政治課,也許你在上課前有一件社會新聞,或國家大事正好發生了,恰恰又可以用到你的課當中,那么你就要在上課前對已準備好的備課內容及時進行修改。例如在學期初講授初二政治“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利不受非法侵犯”時,剛好在學校門口處張貼有通緝令:通緝云南大學生馬加爵(殺害4個同室同學)。筆者將這一與教學相關的案例引入課堂,拉近政治課教學和現實生活的距離,使自己的授課更加貼近時代脈搏,用馬加爵事例,吸引學生,激發學生了解社會、探索新知識的興趣,學生通過對馬加爵事例的討論、分析,加深對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權的認識、理解。
第四、課后備課。
課后備課,是指上完課之后,針對上課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修補,對教學教法進行總結。這樣做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尤其在我們對某個教學環節估計有誤,或對教材內容的組織處理及所采用的教法不太合理時,上課便很容易表現出來,若發現后及時進行修改,下次講課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不論是失誤的修改,還是經驗的總結都是非常具有針對性的,都會使我們工作得到很好的改進。筆者的教案組成當中有“教學后記”這一部分,“教學后記”實質是課后備課,堅持寫“教學后記”可以改進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積累經驗,完善自我,不斷提高自己教學能力,提高教學的成效。
第五、常年備課。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利用的政治教學資料,但很可能當你用的時候,想不起來,當你不用的時候,卻發現有很多。所以作為一個政治教師,要勤積累,懂得收集可用的社會新聞、事例、案例等教學資源,及時動手把它們記下,結合教學內容上課時擇優而用。
筆者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堅持靈活運用以上幾種形式進行備課,通過實際的教學,所帶班級的政治教學成績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時,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亦有很大的提高。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