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原本相愛、親密的家人卻變得不可理喻?為什么很多父母在子女身上傾盡了心力,孩子卻把父母當作仇人?
問題的癥結在于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出現了障礙。父母光有一顆愛孩子的心是不夠的,要想使親子溝通更為順暢,家長應該先了解成功的親子溝通所必須具備的三個要素:
1、自我察覺
父母應該通過問自己以下的問題來清楚地覺察自己的內心活動過程:
(1)我的情緒和欲望,比如“我聽到他這樣不理解父母,感到好難過。”
(2)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比如:我看到他低頭不語,也聽到自己呼吸的急促聲,想到一直以來,父子間的談話都是如此,我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
(3)我如何解釋所接收到的信息?比如:他怕我嗎?還是不愿意開口?或是其他的原因?我應該問一問。
(4)我有什么樣的情感反應?我感受的情緒有那些?比如:感到挫折,無奈,不知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父子關系?何時能改變?
(5)我要完成什么目標?我想要什么?比如:我想要他談談他內心的話。
(6)我正在做什么——語言及非語言?比如:我責備他,他卻不開口,我怒視著他;他低著頭,搓著手。
(7)我所做的,能幫助我得到我想要的嗎?比如:不能。那還有哪些其他的做法嗎?比如:我聲音可以柔和些,再多給他一點時間。
2、傾聽往往比說什么更重要
一般人很容易忽視傾聽,不注意對方所說或傳達的信息,急于解釋、表達自己的意見,或是匆忙下結論,造成彼此的疏離和誤解。有效的傾聽是一種關懷、了解和接受對方的態度,對對方的感覺和意見有興趣,并且積極去了解,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問清楚,并給予對方及時的反潰
有效的傾聽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傳達:
(1)用身體語言傳達:可以運用眼神、表情和身體姿勢傳達我們想要表達的信息,,讓家人知道我們愿意傾聽、了解他們,使對方感覺被重視。不論我們采取何種姿勢,最重要的是發自真誠,因為對方一定感受得到。
(2)用心了解對方所傳遞的信息:試著從對方的立場思考。
(3)察覺自己內在的信息:當我們看到家人的某種行為時,就會從我們的角度給出解釋,產生自己的想法和情緒,這些都會干擾我們對對方信息的解釋和反應,因此我們在傾聽時,要能察覺自己的內在訊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4)有傳達信息的能力:在正確了解家人所傳達的信息和自己的內在信息之后,我們還要能夠清楚、明確地傳達自己的意思讓對方了解,如此才算完成溝通。表達和傾聽同樣重要,沒有好的傾聽,便無法了解對方的意思;沒有好的表達,對方也無法真正了解我們的想法。
3、尊重彼此的感覺和想法
每個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和諒解,與家人溝通時,一定要留意這一點。以下列舉幾個重點:
(1)暫時放下大人主觀的想法:以言語表達來驗證自己每一個假設。許多的人際沖突、爭吵和困擾,往往來自我們沒有去驗證自己的假設,常自以為是的“假設”對方也會這么想,或是對方會贊同我們的作法,所以不和對方商量,這種做法常會使家人感到生氣。只有探詢了對方的意思、征得對方的同意之后,假設才能成立。很多親子沖突的癥結在于大人常以主觀想法主導情境,忽略孩子的感受,因此,當孩子拋出問題時,父母不要馬上想以自我主觀的想法主導一切,否則就會阻斷進一步了解孩子心聲的機會。父母可以在此時先接納孩子的感受,接納感受不一定是贊同孩子的想法,而是先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例如孩子不想上學時,可以先不急著發表想法,改以接納的方式:“你今天看起來好像很累1、“你今天心情不太好1,以引導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表達內心的感受,再進一步解決問題。
(2)引導孩子表達真正的感受:當孩子內心感覺被接納,產生安全感,就能放心說出真正的想法,這時父母積極傾聽,不急著回應,讓孩子慢慢整理思緒,說出想法,也許孩子講完,自己理清情緒后,不待父母提出建議,就能找到心靈的出口。例如孩子雖然不想上學,但只是一時倦怠,情緒紓解了,就又高高興興上學去,若是孩子真正遇到困難與瓶頸,也能共同找到問題所在。
(3)歸納、試探、回應:待孩子講完后,父母可以幫孩子歸納他的觀點與感受,例如:“你是不是因為今天考試沒準備好,所以不想去上學1,以便確認是否真正找到問題的原因。
(4)等待孩子進一步澄清與傾訴:給孩子機會,補充父母的回應,能更深入探討自我的感受。“我想一想,其實不是怕考試,而是我昨天算了一晚上數學,都算不會,覺得很受挫折1
(5)啟發的溝通:父母可以在此時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例如:“媽媽知道這樣的感覺很沮喪,我建議考完后看看哪里不會,再想辦法弄清楚1孩子這時也許會說:“這樣一講,我就放心了,我原先擔心考不好會挨你罵1。
(6)建設性的合作思考:針對問題,彼此共同合作尋找解決的方法,父母可以說:“還可以怎么做?”孩子可以思考解決方法:“我可以找同學來家里一起討論1、“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問老師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