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那么怎么樣培養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家庭教育其實也比較重要的.但是家庭教育的三大誤區:一是忽視孩子的存在;二是逼孩子做事;三是破壞性地批評。家長要想把孩子培養和教育好,必須注意兩點:一是要有培養和教育孩子的意識;二是要學會怎樣培養和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如果說復雜,它可能復雜到我們幾乎無法完全認識的程度。如果說簡單,它簡單到許多家長好象沒怎么教育,孩子就很優秀。很多人總結的家庭教育規律跟真實的事件風馬牛不相及。也就是說,一個人成長起來了,成了杰出的人,無論是他(她)自己總結的還是他(她)父母總結的規律,有可能跟真正的規律沒什么聯系。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凡是一點問題也沒有,學習遙遙領先的孩子,你問那個家長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家長幾乎都會說沒怎么教育。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時候家長是越努力越用心,幾乎是使了百分之百的力氣,一心撲在孩子身上,而孩子變壞(指孩子不好好學習,自我價值極低,變成問題兒童)的可能性大大地增加。凡是家長努力的程度超過孩子努力的程度,孩子幾乎都會出問題。那么真正的家庭教育規律是什么呢?
家庭教育的最大秘決在于親子關系:一個家庭里面,如果家長跟孩子的關系是相互關愛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是平等的,互助的,那么孩子即使不會成為很杰出的人,但基本上不會出現大問題。如果家長跟孩子之間的關系扭曲,彼此之間互相仇恨互相不信任,或者家長與孩子之間變成支配與被支配、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那么孩子百分之百會出問題。也就是說,如果孩子行為上有偏差,那么百分之百是家長有問題。如果一個孩子上小學一年級,課堂上不好好聽話,甚至跟老師頂撞,上課亂打亂鬧,注意力不集中,根本原因不是什么愚蠢的說法:多動癥、孩子沒出息,而是孩子從家里學來的:家長不停地講話,忽略他(她)的存在,沒有給他(她)平等,他(她)不知道聽別人講話是人生的基本教養,是學會的基本態度。而且,教育孩子,只要相處一個月以上(心理學標準說法是21天),家長跟孩子就會形成固定的關系,雙方都會按固定的反應模式來對待對方。有些孩子怕爸爸,有些孩子怕媽媽,怕爸爸的孩子在爸爸面前就表現得很乖,而在媽媽面前則表現得很任性、不聽話。只怕媽媽的孩子也一樣。人和人之間永遠都是看人下菜碟,人和人之間總是按照固定的關系模式來生活。
正常的親子關系應該是一種亞平等關系,親子行為是一種不平等的人際行為。如果親子之間表現出完全平等的關系,親子就會表現出明顯的問題,實際上這種關系也是無法存在的。因為,子女的依賴性較強,而且子女必然表現出對父母的一種依賴性,如果父母無法使他們依賴,那么他們就會有突出的不安全感,子女心理容易出現問題。因此,亞平等型是一種較有利于子女心理健康的良好的關系,其特點是這樣的:父母在孩子的面前有一定的權威性,同時孩子也有較充分的民主。凡是要做出與子女有關的決定,都征求子女的意見。對很多問題,子女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對父母的某些做法提出反面意見。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基本平等,既有父母子女親情,又有朋友之間的友誼。但是,在這種關系中父母起主導作用。
家長教育孩子最大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一個人的脊梁骨。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尊心,他(她)終生都不可以站立起來,你透過語言的批評和表揚對他(她)根本沒有意義,那你還教育什么?如果一個孩子有自尊心,他(她)就不甘人后,開始收斂自己的行為,開始觀察別人怎么看他(她),他(她)才會去想他(她)是否給他人帶來困擾,他(她)才會去自己奮斗。自尊心是一個人的精神的源頭。自尊心是透過家長平等、尊重、無條件的愛、鼓勵、表揚等手段培植起來的。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在他(她)成長的過程中,必然有一個成年人(這個成年人可能是父親,可能是母親,也可能是爺爺奶奶或者是老師)站在他(她)的背后,無怨無悔地愛他(她)、無條件地接納他(她)、承認他(她)、鼓勵他(她)、表揚他(她),讓他(她)找到了一種叫做自我價值的感覺。
第二個重點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孩子做事情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我能夠的狀態(I can的狀態)。比如一道簡單的追擊題,A車先走,B車開始追,有自信心的孩子的潛意識立刻進入一種“我能夠”的狀態,他(她)的思維焦點馬上進入分析的程序,找出條件和結果的聯系,很快就做出來了。對于一個沒有自信心的孩子來說,他(她)總覺得我記性不好,我不聰明。他(她)的頭腦根本沒走進題目,他(她)只是停留在題目表面,感受的是這個題給他(她)帶來的壓力、痛苦,然后他(她)開始想:誰出的這道題,出它干嘛,老師為什么出這種破題,怎么這么缺德。所以自信心如果培養起來了,孩子做任何事情就會進入一種狀態:他(她)會不斷地發展他(她)的能力,不斷地汲取知識。孩子的能力自然就培養起來了。其實智商不是遺傳的,如果孩子被灌輸的是我很聰明,他(她)就朝著我很聰明的方向去發展;如果孩子被灌輸的是我很笨,他(她)就按照我很笨的方向去發展,所以智商是一個后天的文化輸入的結果。一個孩子在學校沒有學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自信心,他沒有辦法開通他的心智狀態、心智系統來學習。
第三個重點是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責任心是孩子透過自己的行為對其它人的快樂與幸福的影響而產生的對自己行為的自律。很多家長從來沒有教過孩子負責任,而當孩子不會做事情了,家長就開始憤怒了。責任心是人與其它人關系的狀態。對孩子來說,他在課堂上打鬧,老師生氣,他根本就沒關心別人怎么反應,他內心里缺乏最基本的責任心。
第四是培養主動進取精神。一個孩子的生命是不是沿著向上的方向發展,這是起決定作用的。一個孩子到底學了哪些知識,根本無關緊要,因為知識在不斷地更新,關鍵是孩子的生命要有向上奮斗的這樣一種狀態。主動進取精神是從小被父母鼓勵出來的。
第五是培養學習興趣。一個初中以下的孩子能夠發奮圖強地學習,與其說他有多大理想,真的不如說是學習給他帶來了快樂。當學習能夠引起生理上的快樂反應的,我們把它叫做興趣。對于孩子來說,沒有一個孩子會長久穩定地做讓自己痛苦的事情。當我們要孩子用意志力逼著自己做痛苦的事情,然后他(她)做不到,我們又憤怒了:你怎么這么沒毅力,這么沒出息。其實根本不是這么回事。當孩子的神經連接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沒有找到快樂,是早期錯誤輸入的結果,是錯誤練習的結果。我們要想改變的話,唯一的方法是在孩子頭腦中重新做個鏈接,讓孩子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找到快樂。如果家長在輔導自己孩子的過程中,覺得很煩,孩子也感覺不到快樂,那么這種家長的教育方法絕對是錯的,這種教育方法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學習。
第六是培養習慣。習慣是潛意識的反應,形成習慣的話,就會自動反應。好的習慣是成功的快車道。
那么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呢?
第一個工具是愛。愛是必須讓孩子感覺到的,如果孩子感覺不到愛,那不叫愛。愛是家長無條件地付出。愛的真締有兩點:第一是對方能感覺到愛,第二是無條件。如果不具備這兩點,與其說是愛,不如說是你要滿足你自己要愛別人的這樣一種情感需求。當一個孩子被一個成年人無條件地愛著的時候,他開始發育開始成長,開始有安全感,開始對外面的世界產生好奇心,開始對事物的探索。
第二個工具是表揚和鼓勵。表揚是讓孩子把已經發生的行為和已取得的成績繼續保持下去的唯一的方法,正確的表揚與驕傲自滿沒什么因果聯系。鼓勵是面對未來的。鼓勵是家長每天要做的事。如果家長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那你就只做好鼓勵這一件事就行了。
第三個工具是確認。確認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意思是讓孩子分清是非,讓孩子明白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第二層意思是更深層次的確認,即孩子身上的特點都是家長確認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