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攀
中國大學,離“世界一流”有多遠?日前,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在其網站上發布了“2008世界大學學術排名500強”。這份排行榜顯示,國內名校如北大、清華、上海交大、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都排在201至302的組別里,未能進入世界一流大學之列。(8月13日《解放日報》)
任何大學排行榜都有一定標準,標準不同結果也不同。我們沒必要對中國大學未進入“2008世界大學學術排名500強”中前200名就耿耿于懷。就連排行榜的炮制者,上海交大高等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員也坦言“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存在的一些問題。但研究人員在解釋中國大學為何沒有進入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前200名時,其中一段話值得重視:
國內一些名牌大學理科和工科的科研產出規模較大,但高質量論文比例較低,并缺乏國際級學術大師和重大原創成果。有的國內名校,其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與排名在第21-100名的世界一流大學不相上下,但“原創指數”不高,最終影響其排名。
應該說,這是中國大學的一個普遍現象。與發達國家及日益強大的中國綜合國力相比,中國大學的科研相當滯后。正如學者所言,中國大學的科研近年來的進步總體上是粗放型的數量擴張,原創性的、有重大理論影響或應用價值的科研成果比較缺乏,科研實力、學術水平和學術競爭力仍處于世界大學體系中的落后位置。所以,盡管中國大學發表論文的數量在國際上逐年上升,但論文的影響力相對走低,原創性科研能力連續下降。
造成中國大學論文數量大、質量低、原創指數不高的原因,一是評價主體問題,二是評價標準問題。中國大學對學術科研活動及其成果的評價主體,不是學術界內部,而是行政管理部門,科學性當然不高。而在評價標準上,行政管理部門通過發表、出版論文著作的數量和課題的數量,依據雜志、出版機構的級別和立項鑒定單位的級別來認定學術科研活動及其成果的高低,難以真正科學地評價出學術科研活動及其成果的含金量。這就造成目前國內許多大學的科研評價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品質,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成果難以得到客觀公正的評價,導致了目前高校學風普遍浮躁,學術上投機腐敗,同時也束縛了教師的發展。于是,我們看到中國大學一流學術人才的擁有數量普遍短缺,更缺少國家范圍內知名的專家學者。
應該看到,造成中國大學在學術上落后的原因仍是體制問題?蒲泄芾砝砟盥浜,管理體制與科研發展不相適應,科研管理體制的局限是貫穿其中的一個瓶頸。改變目前中國大學論文粗放型數量增長、質量不高、原創性不強的局面,關鍵一點是在科研評價的方法和標準上遵循學術科研活動的特點和規律。要想使學術科研評價活動真正科學,就必須讓學術界的專家和權威成為真正的評價管理主體,而不是那些行政部門的行政人員。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