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又出了新話題。雖然沒有明說,但此一番涉及的是狀元的“真偽”問題。狀元者,拔得頭籌也,科舉時代每三年一次,每次只產生一個。如今高考文理分科,所以應該是兩個,但浙江今年卻出了4個:兩個是“實打實”的,兩個是“加分”得到的。自然,“加分”之后超過了“實打實”的,于是催生了“裸分狀元”與“加分狀元”這兩個新概念。
四名狀元分別來自四所中學,四所中學也各自開動了自己的宣傳機器,大約因此引起了媒體的興趣吧,也讓我們開了眼界。報道引用杭州某知情者的話說,文理科狀元出現雙雄“爭霸”的格局,認定誰是真狀元還真有點難。的確如此,“加分”這里豪氣地用“結果”即“事實”來說話,“裸分”那里呢?顯然底氣更足,就差沒用個“偽”字來回敬對方了。不過,我們把視線放開一點會發現,與其進行無聊的狀元歸屬認定,倒不如認識究竟什么東西糾纏于“爭霸”問題的背后更有意義一些 在我看來,“裸分狀元”與“加分狀元”之爭,實質是社會上風靡著的“眼球經濟”在教育領域的投射。人們有目共睹的是,文化作為軟實力得到重視之后,各地都空前重視“文化”。但多數人理解的文化,卻僅僅是能帶來白花花銀兩的某些文化要素,而不是文化的精神內核。因此,爭奪高考狀元歸屬,委實跟新近的湖北安陸與四川江油爭奪“李白故里”之類沒有什么區別,大家眼睛盯住的是“故里”能夠帶來的效益。倘若有人還記得郭沫若著作《李白與杜甫》的話,可知郭先生那里還有一種觀點,卻是與安陸和江油都不相干,開篇就是“唐代詩人李白,以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出生于中央亞細亞的碎葉城”。
無論“裸分”還是“加分”,四所學校都誕生了狀元,這樣的結果可以說是“四贏”。其實,那些熱衷于靠歷史名人往臉上貼金的地方可以遵照這個思路,況且古人早就給了提示。一下子記不得哪本筆記叢刊了,里面把本地的古名人分為幾類,“所生于此”、“所居于此”、“所官于此”、“所葬于此”等等。這樣的話,一個歷史名人就可以大卸八塊,沾點兒邊的都分得一杯羹,沒必要爭得面紅耳赤,甚至你死我活。何況,如冼夫人一樣,“所葬于此”還可以再分解為若干個地方,不妨礙大家共同依賴先賢的招牌吃飯。現在,“裸分狀元”與“加分狀元”之爭浪跡于故里之爭其間,鬧哄哄的同樣感覺到烏煙瘴氣。教育不像教育,倒像是在賺吆喝做生意,庸俗不堪。
當然,我們的各級教育早已難逃做生意的嫌疑,有識之士呼吁不止,決策人物充耳不聞罷了。
百度搜索更多內容:狀元“爭霸”的意義
------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如有任何問題請聯系我們。